
末口就是邗溝與淮河的連接處。
末口,淮安古地名,是淮安最古老的文化遺跡之一。
我國大河之一的淮河,明代萬歷以前一直是從淮安新城城北流過的。末口是淮河南岸的一個河口,它是邗溝的北盡頭。邗溝是揚州至淮安的大運河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蹲髠鳌酚涊d:“哀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yù)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哀公九年是公元前486年,正當(dāng)春秋末期,距今已近兩千年歷史。末口就是邗溝與淮河的連接處。據(jù)歷史記載,當(dāng)時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方用兵,特地開鑿了這條河道,用來向北方運送軍隊和糧草。傳說當(dāng)年開鑿邗溝時,伍子胥曾參與籌劃。伍子胥后來被讒言害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在末口附近為他建立一座廟宇,叫做“英烈王祠”,也有人稱它為“伍相廟”。唐代盧恕曾寫了一篇《重修楚州吳太宰伍相神祠記》,被收入《文苑英華》一書里。據(jù)說這個廟就在新城北門外淮河邊上,現(xiàn)已無遺跡可尋了。
末口今何處?胡渭《禹貢錐指》云:“山陽縣北五里之北辰堰,即古末口也!蓖巍渡疥柨h志》說:“(新城)北水關(guān)當(dāng)未筑城時為石閘,古邗溝由射陽至末口入淮,石閘即古末口地也。自北辰堰筑而末口變?yōu)槭l,自新城筑而石閘變?yōu)楸彼P(guān)矣!
《乾隆山陽縣志》說,“石閘即古末口!边@兩段文字,把末口的歷史沿革及方位說得極為明確了。簡而言之,現(xiàn)在的新城北水關(guān),即是當(dāng)年的末口。
我國的河流多為東西走向,南北走向的邗溝一開鑿,便溝通了長江與淮河兩流域,以及整個中國南北的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lián)系,末口便成了南北交通的樞紐和軍事重鎮(zhèn)。這里日漸繁榮,人口增多,逐漸發(fā)展成城市,末口則地處城市的北郊。由于歷史變遷,邗溝河底日高,而淮河水位仍然很低,為了防止溝水流洩不能行舟,便不能讓末口一直敞開,必須筑堰以蓄水,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北辰堰。堰就是擋水的壩,實際上當(dāng)時是用石頭砌成了一座石閘。需要通舟時,定期開閘,船過后即行堵塞。于是,末口這個地名逐漸被新地名“北辰”所取代。
北辰堰又叫北神堰,至今新城北部仍保留著“北辰坊”這個地名。五代時期,周世宗伐南唐,他的齊云艦隊順淮河而下,企圖從這里南下,由于船大不能過閘,只好另開河道通行。南宋時,這兒是宋金交界的國境,韓世忠的軍隊就駐扎在這個前沿陣地上。
南宋以后,黃河奪淮,淮水湍急,不宜漕舟行駛。便在柳淮關(guān)即下關(guān)地方開始,沿淮河南岸向西,建了五個壩子,分別取名為仁字壩、義字壩、禮字壩、智字壩和信字壩,在末口東西一線排開。官民商船北上,不再過閘,而分別從不同的壩口盤壩過淮,起旱車運至清口,再由水運北上,因而勞費甚巨。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由城西穿湖鑿渠直達清口,當(dāng)時新河道叫清江浦,即今天的里運河。從此南北行駛的船只,包括漕運的糧船就不再經(jīng)過末口了。末口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wù),便逐漸湮沒了。
后來,淮河改道,新城拆除,北水關(guān)已淤塞,并在它的遺址上已修建了環(huán)城馬路了。然而末口在歷史上存在了兩千年,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過重要貢獻,人們是不應(yīng)該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