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第一名府-----明清時期的淮安府衙
2014/12/8 16:49:59 作者:高建平 閱讀:10929 評論:條
淮安是座歷史悠久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在秦漢時期,西北部屬淮陰縣,東南部屬射陽縣,東晉建山陽縣,也是山陽郡治的所在地。因楚州城位于缽池山之南,故稱山陽縣;隋代改山陽縣(郡)為楚州,到南宋改楚州為淮安州、淮安軍、淮安縣;元代改為淮安路;明朝開國以后,便將元代的淮安路改為淮安府,府治一直設(shè)在江蘇山陽縣。
衙門,是封建王朝地方行政辦事機構(gòu)的處所,歷經(jīng)滄桑。衙門建筑已經(jīng)不多見了,但在淮安淮安區(qū)仍保存著一處官衙,彌足珍貴,這就是清代遺存的淮安府衙。
明代的淮安府衙管轄九縣二州:即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qū))、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河區(qū))、安東縣(今淮安市漣水縣)、鹽城縣、桃源縣(今泗陽縣)、沭陽縣、海州(今連云港市)、贛榆縣、邳州、宿遷縣(今地級宿遷市)、睢寧縣。十一州縣,治所設(shè)山陽縣。
據(jù)明《萬歷淮安府志.公署》條下云:“淮安府衙在中長街,譙樓北元之總管府。明初,指揮使華云龍鎮(zhèn)守淮安改為衛(wèi),時知府范中因元之田打捕總管府開設(shè)府治,洪武三年庚戊知府姚斌以其地狹隘,廢府下坂南宋五通廟及元萬戶府建立府治。成化三年知府楊永撤而新之,國子監(jiān)祭酒周洪暯為記;正德五年庚午正堂及照磨、經(jīng)歷二廳亦毀;正德十年乙亥知府薛斌重建鎮(zhèn)淮堂又建經(jīng)歷、照磨二署,廣甬路,易磚以石,門屋廊撤而新,不半歲既成!
為此,地方邑人潘塤還曾作《重修淮安府堂記》一篇;
潘塤(1476—1562)字伯和;號熙臺;江蘇山陽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性格剛決,彈劾無所避。三遷往兵科都給事中。正德十一年(1516)任開州同知、歷官南京太仆寺寺丞、陜西參政、山東右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嘉靖七年(1528)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功成,被劾罷歸;置田平河橋(即今淮安淮安區(qū)平橋鎮(zhèn)九洞)晚號“平田野老”,嘉靖41年(1562)卒,年87歲;著《淮郡文獻志》、《楮記室》、《潘氏家藏集》等書!睹魇贰肪203有傳;
從上款知曉,淮安府衙原址在今天的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所在地;明朝一成立就在淮安(今楚州)駐扎四個衛(wèi)(即淮安衛(wèi)、大河衛(wèi)、寬州衛(wèi)、邳州衛(wèi))大河衛(wèi)駐扎新城;寬州衛(wèi)、邳州衛(wèi)后遷往別處。
明初淮安衛(wèi)指揮使華云龍看中淮安府衙這塊寶地,因為這里是雄據(jù)一城之中心位置,有類皇城大內(nèi)之格局,淮安知府當然擰不過這位侯爺,只好掃地出門,板凳還沒焐熱就搬家大吉了。自洪武三年至清末,淮安府衙的格局及房屋位置一直未變。
淮安府衙位于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東門大街與北門大街交匯處。
時至今日,占地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的淮安府衙,經(jīng)過部分修復,成為了國內(nèi)僅存的兩座府衙之一,且府大堂體量也是最大的,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
淮安府衙曾審理過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賑災(zāi)案”,與《竇娥冤》、《施公案》等名劇創(chuàng)作背景均有聯(lián)系。為我們?nèi)婵陀^地了解府級政權(quán)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實物標本。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部分建筑遺存,2007年淮安市淮安區(qū)人民政府出資興建恢復了府衙儀門、戒石坊、“六科”用房屋等設(shè)施。二00八年又恢復了宅門、上房、鎮(zhèn)淮樓等建筑。
歷史上的淮安府衙建筑規(guī)模宏偉,有房屋五十余幢,六百余間;分東、中、西三路而建,以講究禮制的規(guī)劃程式,烘托了封建社會府級政權(quán)的莊嚴氣勢。
府衙建筑沿中軸線一字排開,依次為大照壁、大門、二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宅門、上房、鎮(zhèn)淮樓、余樂園;
府衙大堂院東,自南向北依次有官廳門、藤花廳、寶翰堂、大仙樓、四桂堂、轉(zhuǎn)樓游廊等建筑設(shè)施。
至于對“寶翰堂”的建筑的由來,它還跟一塊碑記有關(guān)呢!
據(jù)淮安區(qū)博物館所存之明隆慶淮安知府陳文燭所撰《寶翰堂記》云:“余得李邕碑,勒于壁,茲堂在府治二門東,為延客所,余客觀前愛之,余意存放恐懼剝蝕,而因題堂曰寶翰,與四方文雅者共享,嗟乎!李公邕碑今逾千年,其字尚使人欣賞悅目,古人風默不可及,云同二三諸公遂作寶翰堂記,萬歷元年春,淮安府知府前進士沔陽陳文燭、同知郭大綸力石。”
又據(jù)吳山夫《山陽志遺》云:“娑羅樹碑,唐開元十一年,海州刺史李邕撰,并行書,舊在淮陰縣,石刻不知亡于何時。明隆慶中,沔陽陳玉叔守淮安,得舊拓本于吳貢生汝忠家,以示吳秀才從道。從道素以善書名,定為北海真跡。中脫十余年,遂命從道摹刻諸石,今碑嵌置府署宴賓館之壁間,玉叔先生舊府志娑羅樹碑記后,書之甚詳!眳巧椒颍鹤旨澹惶柹椒;乾隆間人,官廣德州學正,幼承家學,好辨識古字,學有術(shù),旁及金石、訓詁;著《別雅》刊行,性樂游覽。南游大江名山,訪求奇人逸士,徒步歷山谷,采獲古跡。
嘉慶七年(1802)邑人李宗昉榜眼(進士一甲第二名)還特地寫了一篇《寶翰堂娑羅樹碑歌》曰:“我聞淮陰氏樹名娑羅,我見遺碣嵌置郡堂阿,我家北海盛文藻,撰記書碑名不扉。我君賢首守陳玉叔,摹刻舊塌文無比。跋碑記后紀隆慶,二吳考校功尤多……”
李宗昉:字靜遠;號芝齡;江蘇山陽人,清嘉慶七年榜眼,官至禮部尚書。
又見近代國學大師羅振玉《淮陰金石僅存錄》云:“重撫唐李邕娑羅樹碑在府署。碑橫刻高一尺三寸,百三十八行。行八字,行書;原石舊失;明淮安府陳文燭得舊本于山陽吳承恩,休陽吳從道勒上石,并貯寶翰堂貯之。石在府署,摹拓不易,故傳拓頗少。清河王深好金石文字,寓山陽,曾購得娑羅樹碑原拓殘本,如獲至寶。上有王問亭跋云,此碑為吾淮故物,余購求三十年,始從舊家得此。前有邵二泉鑒賞圖章,并國初諸名輩提識,寶而藏之!
府衙大堂院西,自南向北有“軍捕廳署”,亦有照壁、大門、二門、土神祠、大堂、二堂、三堂、皂快班房、上房、后廳、月波樓幾進;
“軍捕廳署”全稱為“軍糧監(jiān)捕通判公署”又稱為“古月波樓”。見《乾隆山陽縣志.卷五.公署》;
歷史上進入江南淮安府衙大門,前可以看到衙署大門對面隔著路有一磚砌七丈長的照壁,這是府衙的附屬建筑。是根據(jù)漢民族道教習俗修建得,主要用于辟邪,凡有來衙署辦事者,車與馬匹都要停在照壁以南。
大門外左右各有轅門一座。轅門上各懸一橫匾;東曰“師帥”;西曰“承宣”見《明萬歷淮安府志.公署規(guī)制》;兩座轅門之間的孔道,只有府衙官吏、外省官員及上司官員乃至皇帝、巡按、欽差大臣、布政使來訪通行外,禁止其他車輛通行,過路的老百姓更需繞行照壁后的小徑,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在明代的時候江南淮安府衙轅門東西相應(yīng)建有官廳、稟事廳、旌善亭、申明亭;東西各有一座金絲楠木造就的蝴蝶牌樓;東牌樓在報恩光孝禪寺前(既今楚州電影院前)上曰“長淮重鎮(zhèn)”,西牌樓在府市口,上曰“表海名邦”的字樣。
明淮安府衙大門外西側(cè)的“申明亭”還有一段來歷呢。
明洪武五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全國各、府、縣、州修建“申明亭”,凡民間婚姻、田產(chǎn)、地基、斗毆等糾紛,須先在“申明亭”調(diào)解。由各府、縣、州的有關(guān)官員,在此對糾紛雙方曉之利害,說服對方讓步,妥善解決,少數(shù)經(jīng)調(diào)解無效者,可具狀擊鼓,由府縣老爺升堂判決。
“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八字開的衙門,指的是衙門的“大門”,這里大門在衙門的最前面,所以又叫“頭門”、“正門”;大門上懸一豎匾,,表示以上臨下的意思。這種規(guī)格,我們現(xiàn)在去北京故宮還可以看到,只是地方衙門的那塊匾額,只有漢字,不是“滿漢合璧”。
在明代的時候,府衙大門內(nèi)之東西各有數(shù)十間“錢糧房”是收取淮安府屬各縣州賦役錢糧的辦事處。,又叫做“完糧”。
現(xiàn)在我們從“儀門”入手來分析,即所謂“有儀而可象謂之議”,認為“儀門”是“儀象”之門,大約不錯。明清兩朝都規(guī)定,官員上任要舉行上任儀式。
這個儀式,就是從儀門開始的。官員在上任的一大早,先要祭府城隍廟(即今淮安淮安區(qū)總工會現(xiàn)址),來到儀門,就在門前下轎下馬(至今上馬石尚存,在修儀門甬道時出土)還要穿朝服。上任儀式由一系列祭拜活動構(gòu)成。首先就是祭儀門,接著祭土地神,爾后是進儀門,過甬道,在大堂月臺之上舉行“望闕謝恩禮“,接著是進大堂,行拜禮。而先祭儀門,實際上是祭奠整座衙門,這說明“儀門”是衙門的象征。
儀門,也叫“禮儀之門”近年來淮安市淮安區(qū)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了儀門,它是一座強化封建禮制的建筑物,中門平時不開,只有上司、欽差來訪才在銅炮三響后徐徐開啟。
平時只走“東便門”又叫“人門”、“生門”,只有犯人提審、押解時必須走“西便門”又叫“死門”、“鬼門”,可見封建禮制無所不有。
儀門之內(nèi),庭院特別寬敞,配有月臺的大堂在正面;明代規(guī)制為單檐歇山頂,崇檐崇棋式。見《明萬歷淮安府志.規(guī)制圖》;
大堂是舉行大典及知府審理重大案件的地方。
又據(jù)里人楊慶之《郡堂火說》云:“吾君太守正堂,乾隆志云,康熙十六年奉文拆取各署楠木,鎮(zhèn)淮堂被拆,十八年各屬捐銀重建鎮(zhèn)淮堂五楹,計五五二十五間,乾隆五年庚申胡太守振組重修之,至今咸豐十年庚申歷一百二十一年完好也,次年八月十九太首恒廉卒于任上,柩停內(nèi)署,新任陶金冶拜印中察院,而郡堂虛無人也,八月二十七日值門卒吸鴉片遺煤不戒,火突起正堂,在城大小文武官員齊集大堂救火,山陽縣令顧思堯奮勇召集水龍手救火,大堂終未幸免。”
如上所說,現(xiàn)存淮安府衙大堂為清咸豐十一年由代理知府陶金冶重建;大堂高10米,東西長七間26米,南北五間18.5米。經(jīng)權(quán)威專家鑒定地基為唐宋遺存。二00六年六月十日被國務(wù)院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堂正中屏風上面有“山水朝陽圖”,屏前為臺;上方建“暖閣”,也稱“官閣”;閣上方懸有匾額曰“忠愛”二字,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江西人;)手書;正中大梁上有清代理淮安知府陶金冶手書“大清咸豐十一年歲次重建府衙大堂”字樣,這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正中二梁上懸有巨匾“鎮(zhèn)淮堂”三字,原為清康熙間淮安知府曹得爵書;相傳歷史上曾經(jīng)用此匾投入淮河,乞求退水之意。稍北有匾曰“勉力”相傳為鹽城十齡童子所書。此條亦見里人楊慶之《郡堂火說》。
知府升堂審案,是封建社會權(quán)威的象征,以至延續(xù)至今仍有主席臺的習俗,臺上放案,上置文房四寶(紙、墨、筆、硯)火簽筒、驚堂木,旁置官印盒。知府大人端坐案正中,正對升起的朝陽之位置,表示大老爺如麗中天,明察秋毫,構(gòu)成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正如大堂迎南的金柱楹聯(lián)所云:“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知府升堂理事,衙役們提前肅力兩旁,鳴贊人高喝升堂啰。大堂外肅靜,同知、通判由后堂而出侍力兩側(cè),知府最后走出升堂。
現(xiàn)在,每逢淮安淮揚菜美食文化節(jié)期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化局還組織淮劇團在此表演知府場面,演出與淮安府有關(guān)聯(lián)的著名吸取《竇娥冤》讓來自全國各地游覽的人士一飽眼福,生動而想象的再現(xiàn)當年大堂審案的風采。
在清代大堂東側(cè)設(shè)有官廳三間,歷史上知府大人經(jīng)常在這里接待各里坊士紳,告老還鄉(xiāng)官員,社會名流談?wù)剬Ω锔鞣矫娴氖虑楹鸵庖姷鹊取4筇梦鱾?cè)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座樓閣,名曰“無臥閣”,隆慶間淮安知府陳文燭建,供審案之前知府休息的地方。此條見《明天啟淮安府志.公署》。
大堂東西兩廡各有十五間“六科房”,簡稱“六科”;“六科”按照“左文右武”的禮制建造。東廡是“吏、戶、禮”科,有同知分管;西廡是“兵、刑、工”科,由通判分管;
清代中期以后,“六科”不再各設(shè)專吏官理,而分別由經(jīng)歷、照磨統(tǒng)轄辦理了,但涉及上峰“六部”的有關(guān)文札、檔案、賬目、實物等;仍按“六科”分別存放保存。
“吏科”職責是:記錄整理本府歷任官吏的政績和在任大事件,及時呈報上峰。同時調(diào)查登記在籍進士、舉人、貢生等有功名者的家庭出身,品端德行,學識造詣等基本情況,上報上級,逐級轉(zhuǎn)道吏部,以使吏部對他們考核、敘用、候銓、候補等,為朝廷網(wǎng)羅人才,都列入視野,并承辦捐納官銜、實缺封蔭等具體事物務(wù)。
“戶科”職責是:負責本府的耕地,人口稽查統(tǒng)計分配和征收田賦丁銀,按上司的指令把征解部分送到制定地點,存留部分移交府衙大門內(nèi)之東側(cè)的“錢糧房”,由同知管理,知府支配。并檢查府倉(如東新倉、積轂倉等)府直糧倉的存放,保管和調(diào)出。巡查各里各村的社倉、義倉儲糧。保證軍糧、賑糧,府衙用糧的順利調(diào)用和購買,當然辦理賑災(zāi)等有關(guān)事宜也是歸戶科管理。
“禮科”職責是:主管淮安全府的禮制、慶典、科舉等方面事宜;如主持“府學”、“縣學”、“府城隍廟”、“縣城隍廟”、“風神雷雨山川壇”等官祀活動。組織“迎春”、“神牛” 常規(guī)禮儀,組織安排“府試”、“縣試”。因為是府縣同城緣故。當然“禮科”的職責范圍還涉及組織生員赴省城“鄉(xiāng)試”,安排貧困生員的生活資助等。派員為得中“進士”、“舉人”、“秀才”的家庭送喜報,組織公車赴“會試”的舉人送行的禮儀,并經(jīng)常張榜告示以端正禮制,倡導社會風氣“進士”、“舉人”“義士”、“孝廉”、“烈女”、“節(jié)婦”等申報樹立“牌坊”或者“碑銘”,以彰優(yōu)劣等。
“兵科”職責是:負責申報監(jiān)督打造兵器。并負責“武備庫”保管任務(wù)。一旦國內(nèi)政局不穩(wěn)或出現(xiàn)動亂,府衙奉命團練,加強城池防守,加緊各主要道口盤查,調(diào)用編練壯丁等都是“兵科”份內(nèi)事務(wù)。組織武生員的考試、演練、評判、錄取等也由“兵科”承辦,“禮科”出榜行文。
“刑科”其主要職責有五項:
1、負責知府審案時記口供筆錄,整理保管卷宗檔案,為知府查找國家律典中適合條款。
2、管理各個監(jiān)獄。包括重獄、輕獄、女獄、監(jiān)造保管刑具、戒具。
3、辦理重刑案件以及復審的人犯,卷宗的上解、交割。
4、隨時向民間公布朝廷詔示有關(guān)律令、法規(guī)、曉喻眾生。
5、組織醫(yī)學值事人,為人犯診斷,核實傷病情況,組織法醫(yī)驗尸取證。但是府衙的快手、捕快等均由知府直接管理;度朔,查抄民宅,據(jù)傳一干人等,要以知府令簽行事,刑科無權(quán)擅自行事。
“工科”職責是:維修衙署、城池、官祀壇廟、官立牌坊及重大水利,橋梁、關(guān)隘工程;承辦官銀元寶澆鑄,打造兵器、刑具;帶領(lǐng)民眾解送上交錢糧物品等,派員帶領(lǐng)服勞役的民工開赴朝廷制定的重大工程工地。
以上就是淮安府衙“六科”的具體職能情況。
二堂在大堂北面,面南五間;明代建筑;與大堂并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向東偏移;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實,淮安區(qū)文化局在維修二堂的時候,保留原來的格局未變。
二堂的院門稱為“垂花門”;門外東西各有一間“工字廳”為看門人的住所。當時稱看門人為“門子”,日夜輪值,閑人免進,有事求見知府大人,皆由門子通稟。門子在府衙里也算一個“肥缺”,雖然年俸僅有八兩銀子(一兩折合人民幣300元),但許多來訪者為尋求方便,常給其“小費”。使“公事公辦”轉(zhuǎn)化為“公事好辦”漸成為舊時官場腐敗陋習之一!白吆箝T”的說法,也由此而來,并沿用至今。
二堂的東西兩廡各有五間廂房。左為:“錢谷師爺房”;右為“刑名師爺房”
錢谷師爺:就是府衙內(nèi),專門為知府當顧問,,或掌管文書,財會等工作。
刑名師爺:專門為府臺大人掌管刑罰訴訟工作。
上房:在二堂之后;又叫“官宅”、“內(nèi)宅”;面南五間,比二堂略小;在明清的時候為知府的生活區(qū);
上房
上房又為知府的書齋和臥室所在。明清時代的知府須六百里以外異地做官,朝廷制度森嚴。知府一年四季辛勞在任上,只有每年的臘月二十至正月二十為“封印期”,為知府的一各月假期。知府方可回家。這期間由“同知”、“推官”、“經(jīng)歷”、“照磨”、“司獄”署理府事,處理日常事務(wù)。這樣,知府在處理公務(wù)之余,只能在這塊小天地里看書,寫詩作畫、撫琴自娛,生活單調(diào)而枯燥,難得一享天倫樂,看來作為堂堂“府臺”也有說不出的苦衷。
上房的東西兩廡也各有五間廂房,有上司或者同窗同科誼友來訪,可以作為留宿之所。如果上級派信使來送公文,信使不得在此廂房住宿。只能安排在驛館(即淮陰驛,原在淮城南角樓下)。
鎮(zhèn)淮樓
原鎮(zhèn)淮樓位于上房之北,建于明洪武三年;由當時的淮安知府姚斌設(shè)計建造。明代的時候,為宮殿式建筑(歇山重檐式樣,斗拱飛檐)清代重建的時候規(guī)制下降為懸山頂抬梁式。2008年由 地方政府依照清代規(guī)制復建;窗矚v史上水患頻繁,之所以在府衙里建“鎮(zhèn)淮樓”也是具有用意的。寓意地方平安,亦鎮(zhèn)淮水之意。
三魁臺
三魁臺七間,前有銅柱,上有名銘文;一傳在淮安府衙大堂與二堂之間;一傳在上房后面。此條見《乾隆.山陽縣志.卷之五.淮安府公署》。
偷樂園
在淮安府衙“鎮(zhèn)淮樓”之東北處。明嘉靖間淮安知府張敦仁(嘉靖29年至嘉靖35年任淮安知府,任間修兩學宮、書院,清正廉潔)作了一篇《淮安府偷樂園記》曰:“堂之北有署,署之內(nèi)有亭,亭有池、池上必有橋,亭之左右有檜、魁”;又隆慶間淮安知府陳文燭在其《淮上詩.三月三日飲偷樂園》云:“園在公衙后,有亭、軒、榭、菜畦,修閑之余,命兒子均圭約其師費以方飲焉!
明末天啟間,淮安知府宋祖舜(東平人,進士;天啟三年至天啟六年間任淮安知府)認為“偷”字不雅,遂改為“余樂園”。
明清時期府衙門的格局與體制,大略如上。這在淮安方志的記載上也可以明確看到,當然我們還可以從現(xiàn)存的府衙建筑中看一看,能夠更確切地了解當時的府級衙門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