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大躍進”時期淮安縣城街道拓寬改造

“大躍進”時期淮安縣城街道拓寬改造

2025/3/20 9:18:30    作者:董樹華    閱讀:111    評論:0

  淮安古稱山陽,為晉代一大鎮(zhèn),始建于晉穆帝永和五年(349)。東晉義熙七年(411)設山陽郡,同時置山陽縣。歷史上曾是郡、州、路、府所在地,成為與蘇州、杭州、楊州并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明清時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繁榮的經(jīng)濟而聞名。其城池構造獨特,到明清時期,已形成由舊城、新城、聯(lián)城三座城相連組合而成,淮安的街巷是按古代城市街巷格局,呈現(xiàn)出“棋盤”格式,不僅體現(xiàn)了濃郁的地方特色,還融入了江南傳統(tǒng)建筑特點,營造出古樸、深厚和莊重的氣氛。“大躍進”時期(通常指1958年至1960年),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熱潮,但也是一場極“左”路線的運動,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chǎn)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受此影響,當時淮安縣城在突擊進行街道拓寬改造進程中,制定的《關于淮城市鎮(zhèn)建設工作方案》,遠遠超出當時縣域財政經(jīng)濟承受能力,街道拓寬改造和橋梁建設計劃大半未能完成;突擊拆除近萬間房屋而難以重建;許多工程項目因資金嚴重不足被迫核減、下馬;給當時社會與廣大人民群眾造成了嚴重傷害。
  一、“大躍進”前夕縣城街道基本狀況
  (一)“棋盤式”的街道,傳統(tǒng)建筑風貌。淮安城內(nèi)主要街道從建城起,相傳在隋唐時已初具形式,不過當時基本上都是土質(zhì)路面。至北宋,漕運、鹽運量相當龐大,商品經(jīng)濟相應地得到發(fā)展,城內(nèi)主要街道隨之改建成磚石路面。從元、明至清代中葉,歷代朝廷在淮安曾先后設置漕運總督部院和鹽運分司署,加之淮安路、府署,山陽縣署等,一大批官員駐留淮安,儼然如省會,經(jīng)受了歷代戰(zhàn)爭的考驗和風雨滄桑。新中國建立后直至“大躍進”前夕,許多街巷民居仍保留著明清時期,“青磚灰瓦”提脊式房屋,沿主街道兩旁為二層樓房或普通民房的各類店鋪節(jié)次鱗比、錯落有致。大多用木結(jié)構的門板、格扇門窗,不少具有蘇北特有的建筑風貌的庭院,形成“前店后作坊”,經(jīng)營南北雜貨、手工制品、煙酒茶葉、糕點食品等,品種繁多、應有盡有。
  主次街道路中心,鋪有梯形條石(用條石依路面橫鋪,兩邊再豎鋪)或直接用長方形條石在路中心鋪設,兩邊用青灰(望)磚立面鋪設路面,路肩外再用青灰四方磚、或青灰(望)磚、瓦片立面錯位鋪設,有的還鋪成條型狀、叢字狀、菊花狀,十分美觀大方、簡潔明快、典雅別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城市街道、坊巷的基本格式,不僅具有獨特的“棋盤”式格局,還融合了江南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特點,展現(xiàn)了淮安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
 。ǘ┙值廓M窄擁擠,路面破損不堪。新中國建立后,淮安縣經(jīng)過三年國民經(jīng)濟恢復和發(fā)展,隨著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工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交通運輸業(yè)不斷增長,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但縣城原有街道基本格局沒有得到改變,已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手推車、黃包車、平板車,行人與擔子的數(shù)量成倍增加,而街道路面寬度只有5--6米左右,顯得非常狹窄、十分擁擠。路面已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地基下沉、高低不平,下水道、排水溝不暢,遇有大暴雨,不少路段漫水很深;文渠河道淤塞嚴重,岸璧破損塌陷,沿渠橋梁多有損壞。后街背巷基本上為土質(zhì)路面,晴天塵土飛揚,雨雪天滿身泥水,車輛行人非常不便,已直接影響居民正常生產(chǎn)生活。騾、馬車只能在老城四周繞行,而無法進入城內(nèi)。楊(州)清(江)公路客運班車,只能沿運河東堤行駛?。1952年11月,從運河東堤文通塔苑、縣中學門前至府市口,拓寬改造了第一條馬路為西門大街。1954年10月,在新西門運河東堤新建立的淮安汽車站,已開通縣境內(nèi)的車橋、流均和欽工、宋集等晴通雨阻農(nóng)公班線,還必須從城外南北兩個方向繞行。
 。ㄈ┓课菡w陳舊,破損倒塌嚴重。由于淮安縣城歷史久遠,主要街道除舊社會官員大戶、地主商賈、社會名流遺留下來的房屋建筑質(zhì)量較高外,沿街店鋪、普通民居房屋全都是木質(zhì)結(jié)構,梁、柱粗細不均,大多已腐朽嚴重。墻體雖然很厚,俗稱為“三六、四八”(厘米)墻,但實為“空心斗”,大多外包青灰磚、內(nèi)包半截磚砌成,也有內(nèi)外墻體全部用青灰磚外包,但中間填充物基本為碎磚瓦片,泥土加少量石灰拌和,渣灰泥勾縫;墻面基本上是白石灰摻草末灰涂沫。房屋整體十分陳舊,有的地基下沉、墻體變形、甚至倒塌,已嚴重影響到居民生命安全。據(jù)1958年11月,縣委、縣人委向省委、省人委和有關廳局書面報告:“全縣經(jīng)過調(diào)查,縣城歪、破、漏的房屋約有13000余間,占總數(shù)四分之一左右,每逢大風大雨,房屋均有倒塌現(xiàn)象。如1956年底,縣人民銀行因房屋倒撲死傷5人”。
  二、周總理要回家鄉(xiāng)看看,制定“高指標”建設方案
  1958年7月,副縣長王汝祥赴北京,兩次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在西華廳的接見,并邀請周總理有空回家鄉(xiāng)來看看。8月,縣委、縣人委討論縣城街道拓寬改造等問題,決定成立縣城鎮(zhèn)建設委員會,制定出《關于淮城市鎮(zhèn)建設工作方案》,提出了市鎮(zhèn)建設方針任務。
  (一)派王汝祥進京,總理兩次接見。1958年5月,黨的八屆二中全會通過了“苦干三年,基本改變面貌”等口號,會后,“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從各個方面開展起來,隨著“高速度”建設社會主義高潮的到來,淮安縣委、縣人委在全縣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縣城街道拓寬改造和縣鄉(xiāng)公路突擊鋪筑運動。7月23、25日,副縣長王汝祥受縣委、縣人委和全縣84萬人民的委托,赴京后兩次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在西華廳的接見,王汝祥向總理匯報了家鄉(xiāng)近幾年經(jīng)濟發(fā)展和老百姓生活情況。周總理親自為淮安縣委題寫了黨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對淮安縣委及各級領導、干部群眾都是一個極大地鼓勵。王汝祥從北京回來后,及時向縣委、縣人委匯報了在京受到周總理接見的情景時,講到他已邀請周總理有空回家鄉(xiāng)來看看,總理愉快地答應了!縣委、縣人委領導們認為,總理已離家鄉(xiāng)快50年了,淮安城還是老樣子,連汽車也開不到城里,這怎么向周總理交待?難道還讓總理坐轎子、坐黃包車回家?
 。ǘ┲贫ńㄔO方案,街道拓寬宏偉。1958年8月,縣委、縣人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研究縣城街道路面拓寬改造,文渠河道整治和興建改建橋梁,南北出入口道路拓寬等問題,決定成立縣城鎮(zhèn)建設委員會,制定了《關于淮城市鎮(zhèn)建設工作方案》,提出了市鎮(zhèn)建設方針任務、做法與要求、施工步驟等。《方案》中明確街道拓寬改造,涉及干線(主街道)4條,路寬32米。一是南從運東閘到禮字壩南北穿城馬路(鼓樓在中心,穿過體育場,今漕運博物館遺址),兩邊拓寬,全長6215米。二是西從運河堆堤經(jīng)過響鋪街、棋盤街、院東街,東到東長街縣衛(wèi)生院門前,全長1412米,再向北拓寬1650米。三是西從新西門經(jīng)過府市口到東門東西馬路,原有房屋維持現(xiàn)狀,但新建房屋必須按標準留路(包括北門已拓一節(jié)馬路)。四是環(huán)城馬路,以城墻根為路基中心,南北兩端與運河堤上公路銜接,環(huán)城一周。支線(次街道)2條,路寬17米。一是東長街、西長街兩條馬路,南從環(huán)城馬路北至新西門東西馬路,全長均為1300米,東長街拓西邊、西長街拓東邊。二是從縣人委門前東西馬路兩邊拓寬,兩端接連東西長街馬路。同時興建“兩園四館”即:“城北公園、城南公園、文化宮、文化館、博物館、工農(nóng)業(yè)展覽館。街道、河渠兩側(cè),市民住宅及周圍全面綠化、到處成蔭,形成城市公園化”。
 。ㄈ└脑煳那䦃延^,二三年改面貌!妒墟(zhèn)建設方案》中對文渠河拓寬改造也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從北門外進北水關向南拐彎向東,經(jīng)舊縣政府、兵役局后檐,並從兵役局東邊轉(zhuǎn)彎向南,經(jīng)過衛(wèi)生院后檐到淮師東邊出南水關入澗河,河面寬度為25—30米。二是從運河嘰心閘向東,經(jīng)過南市橋、鼓樓廣場,從白虎橋向南由倉橋向東,與上述河渠合匯,河面寬度為15—20米。三是其它河段也適當拓寬。隨著街道和河渠拓寬,必須興建和改建大小橋梁26座!
  1958年11月1日,縣委、縣人委再次提出“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拆建結(jié)合、分批施工、破舊立新,各得其所,力爭在二、三年內(nèi)根本改變淮城面貌”的奮斗目標,“繼續(xù)強調(diào)要在1958年內(nèi),完成西長街和從體育場向西到西門段的拓建;1959年完成南北穿城、縣人委門前的東西路的拓建。同時做好西長街和從體育場到西門的地下水道和路面的鋪筑。1960年完成東長街、體育場東段的拓建和南穿城、縣人委門前的東西的地下水道的鋪筑及環(huán)城的鋪筑。橋梁、公園、綠化等工程結(jié)合在拓建中同時安排施工的要求”。
  三、省長惠裕宇來淮考察,快速高效拆除主要街道
  隨著“大躍進”運動的深入開展,建設社會主義高潮的掀起,淮安縣城街道拓寬改造進程大大加快,6天6夜共拆除房屋9546間,約117794平方米,作為落實周總理答應回家鄉(xiāng)看看和省長惠裕宇親臨來淮考察的回報。
 。ㄒ唬┦¢L親臨考察,為拆除再鼓勁。1958年10月26日,省長惠裕宇親臨來淮考察,縣委第一書記李仲英、第二書記馬云、縣長趙榮洲等縣委、縣人委領導,當面向省長惠裕宇匯報了有關縣城街道拓寬改造情況,惠省長當面指示:“淮城是總理故鄉(xiāng),總理最近可能回家鄉(xiāng)看看,淮城街道狹窄,不便通車,你們要做些準備!”;菔¢L對縣委、縣人委批準縣城建委制定的《關于淮城市鎮(zhèn)建設工作方案》表示滿意。并對惠省長指示精神心領神會,于8月26日當晚召開了緊急會議,研究了街道拓寬的行動部署,並要求從8月26日當夜起,每天動員15000人左右的拆遷隊伍,不分晴雨天,不分晝夜,不計報酬,不怕苦和累,全力突擊,全面開展了對拓寬街道的沿街房屋進行全面拆除工作。  
 。ǘ┲鲃优浜习徇w,限時快速拆除。根據(jù)縣城建委制定的《市鎮(zhèn)建設方案》對5條主次干道沿街房屋進行拓寬改造的要求,組織若干拆遷隊(組)實行分片包干,拆遷人員所到之處,指點拆遷范圍,不論是機關學校,沿街店鋪,還是普通居民,他們不講條件、不講安置、不講價錢,積極配合、主動搬遷。座落在韓侯祠東50多米處的縣工人醫(yī)院,是新中國建立后用普通民房改建的,不足20間,因響鋪街拓寬改造東延,而門診部、急診室、辦公室等10多間需要拆遷,該院從隔壁縣總工會借用了五六間,并在院子里搭起了臨時帳篷免強就醫(yī)營業(yè),只用3天就騰空交付拆遷。拆遷隊(組)直接上門,到沿街住戶家中進行動遷,只登記戶主姓名、門牌號、拆除房屋間數(shù)、丈量面積大小即可,不需要辦理其它任何簽字手續(xù),并自行搬遷。拆除一兩間的,將家具物品向其它房間轉(zhuǎn)移即可;全部拆除的,向親戚朋友家借住,而且自找搬運工具,將家具物品與老人小孩一起搬遷。房屋騰空后,登記人員隨即通知拆遷人員到場,他們自帶繩索、大錘、棍子等專用工具進行拆除。屋頂、梁柱與門窗用繩索用勁拉,四周墻體用大錘捶、棍子搗,由于民屋基本上都是“空心斗”墻,一般三間民房拆除只需五六個人,用一小時左右即可拆除,大大加快了拆遷進度。
 。ㄈ┪鍡l主次街道,拆房屋近萬間。從1958年8月26日至31日,先后只用了6天6夜,就對5條主次干道拓寬的沿街房屋,包括工商企業(yè)用房、機關學校用房、居民用房全部進行了拆除。據(jù)1958年11月1日,縣委、縣人委向省委、省人委,淮陰地委、專員公署的報告:“共拆除房屋9546間,約117794平方米。其中:南門大街3707間、48820平方米;響鋪街2710間、33676平方米,西長街1080間、13200平方米;東長街535間、6580平方米;察院街164間、2018平方米;運河堆堤1350間、13500平方米”。 房屋被拆除后,并緊接著對拓寬街道路面進行建筑垃圾進行清除,分層次平整壓實好拓寬的路基;加快了進行全面的路面鋪筑。如此“高指標、高速度、高效率”的拆除,在全省其它縣市也絕無僅有。
  四、推進街道拓寬鋪筑,整修后街背巷路面
  1958年9月初,縣委、縣人委召開動員大會,部署縣城主要街道拆除掃尾與建筑垃圾清理,全面開展拓寬道路的鋪筑,要求人人參戰(zhàn),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干晴天、搶雨天,晝夜施工,不計報酬,確保各項工程任務的完成,以實際行動迎接國慶10周年!
 。ㄒ唬┙M織施工隊伍,投入路面鋪筑。從1958年9月起,縣城建委、縣交通運輸指揮部,組織縣交通局和縣公路管理站負責全面施工,并抽調(diào)淮城鎮(zhèn)(公社)各居委會共2000余人,全面進行南門大街東擴、響鋪街東延、東長街西擴、西長街東擴等,對被拆除拓寬后的路面,進行全面整理鋪筑。分三步進行:一是將清理房屋拆除后可以利用的房料(梁、柱、門窗)、磚塊、瓦片等,及時送到指定地點堆放,用于房屋重建;碎磚瓦片、泥灰等建筑垃圾作為鋪設路面最底層。二是將城磚已敲碎好的大、中磚子按層次進行鋪設。三是將小磚子與少量石灰、城墻夯土(俗稱填土)摻和,通過層層壓實成為路基,鋪筑成碎磚結(jié)石為基礎的砂石路面。由縣交通局組織縣搬運合作社三個大隊、淮城裝卸社的平板車、手推車負責城磚、磚子、石灰、黃沙和填土等路料的轉(zhuǎn)運工作;組織縣木船合作社輪船和木帆船負責從外地運回黃砂、石子、石灰。兩條主要街道拓寬廷伸路面鋪筑。主要項目:一是響鋪街,從運河東堤經(jīng)過響鋪街、院東街延伸至東長街到衛(wèi)生院門前,全長1412米,路寬32米(含兩旁人行道各3—3.5米)。二是南門大街,從鎮(zhèn)淮樓三思橋起,至南門外耳洞河橋止,全長1200米,路寬32米。實際只拓寬鋪筑西側(cè)半幅,路面寬約20米。兩條次街道拓寬路面鋪筑:一是東長街,只拆除了西邊房屋,北從新西門大街,南至巽關環(huán)城馬路。二是西長街,只拆除了東邊房屋,北從新西門大街,至堂子巷,兩條全長各均1300米,路面寬17米(含兩旁人行道各3米)。至1959年9月,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共完成路面鋪筑6000多平方米;用城磚鋪設兩邊路牙和下水道、排水溝總長達12000多米。
  (二)拓寬出入口路,解決卡脖子段。隨著城鄉(xiāng)人民群眾往來不斷增加,通往縣城出入口道路的南、北門外,道路狹窄、路況太差、坑凹不平,顯得十分擁擠,車輛、行人難以通過,形成了卡脖子地段。不僅連接城外的街道兩旁房屋非常不整、七高八低,大都是清朝末年、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而且還有新中國建立后臨時搭建的簡易棚戶,與豬牛羊農(nóng)貿(mào)市場連在一起,臟亂差嚴重,污水橫流有礙市容。縣委、縣人委決定用3年時間分期解決南、北這兩處“卡脖子”問題。1958年11月,首先拓寬南門外出入口公路,從南門外小吊橋南起至運東閘公路,全長2184米,其中小吊橋南至排水渠橋北段為1987.2米,鋪筑路面寬度為10米。1959年春,拆除南門外耳洞河己破損的木質(zhì)橋,改建寬8米的水泥橋。1960年8月,拓寬北門出入口公路,對淮(安)至漣(水)公路城區(qū)段原路基只有9米、路面寬度只有5米的泥結(jié)石路,改鋪筑為磚石結(jié)構砂石路,面寬度為8米。將南起北門外至禮字壩,全長1900米,路基拓寬到12米,并拆除已損壞嚴重的木質(zhì)橋,改建寬10米的水泥橋。經(jīng)過2年多努力的對南、北門外兩個出入口道路的拓寬改造,橋梁改建,環(huán)境整治,不僅使南、北門外街道面貌大大改觀,而且道路通行能力大大增強。
 。ㄈ┱藓蠼直诚铮佋O泥結(jié)石路。從1958年11月起,至1959年9月,縣委、縣人委決定,對縣城后街背巷道路進行了一次全面整修,以及居民周圍環(huán)境贓亂差進行整治。一是對老西門大街、上坂街、駙馬巷、龍窩巷、堂子巷和河下湖嘴大街、竹巷街、估衣街等老街道的條石路面進行全面整修,更換個別凹陷過深或損壞的條石,整修補齊條石兩邊路面青(望)磚、立瓦。二是對土質(zhì)路面的后街背巷進行重新鋪筑,改用碎磚子鋪設成泥結(jié)石路面;整修、疏通淤塞不暢的排水溝、下水道,使小型人力車暢通無阻,挑擔和行人步履輕快。三是動員居民“自掃門前雪”,對民居大小院落路面,家前屋后人行小道破損嚴重的,由居委會負責組織施工進行整修,需要青磚瓦片從居民各家各戶收集,不足從房屋拆遷工地補足,共完成路面鋪設總長達4500米;整修、疏通排水溝、下水道總長達3800米,以實際行動迎接國慶10周年。
  五、新建重建回遷房屋,整治文渠改造橋梁
  在組織街道拓寬路面鋪筑的同時,縣委、縣人委組織力量,采取各種辦法,對已被街道拓寬拆除的所有機關學校、工廠商店和居民用房,盡可能新建重建回遷;對文渠河進行徹底疏浚,整修已塌陷的兩邊河堤岸壁;新建整修改建橋梁。
  (一)尋找空閑地帶,盡快重建房屋。在組織街道拓寬路面鋪筑的同時,對已被街道拓寬拆除的所有機關學校、工廠商店和居民用房,盡可能新建重建盡快落實回遷,采取的主要辦法:一是對主次街道兩邊面積較大的空閑地,盡可能安排機關單位、中小學校進行新建,對沿街商業(yè)門店盡可能進行改造利用重建回遷。二是對后街背巷和近郊空閑地帶(包括部分蔬菜地),大小水塘一律填埋,統(tǒng)一用于新建重建居民區(qū)和居民點。三是南從馬福街,北至河下大橋運河沿線,原運河東、西堆堤兩邊被拆除的居民,原則上遷至東西堤護坡下自建,也可自找別處“見縫插針”重建。四是對大批量的散戶居民,由居委會負責動員向環(huán)城周邊內(nèi)外空閑地建房?h城建委組織了另一支非常龐大的建筑隊伍,由縣建筑站和淮城建筑隊為主,負責全面施工,并由居委會組織建筑隊(小組),動員社會上的泥瓦匠、石匠、鐵匠、木匠、漆匠等投入重建房屋中來。用被拆城墻碎磚子和填土打基礎,用原有拆下來的舊房料和舊磚瓦建房。1958年11月1日,縣委提出:“本著因陋就簡拆多少建多少的原則”,計劃新建房屋、土建工程124994平方米,其中:企業(yè)單位、機關學校45674平方米,居民戶79320平方米。其中有縣綜合辦公大樓1幢3000平方米;商業(yè)局1幢1200平方米;郵電局、銀行各1幢1500平方米。
 。ǘ┦杩U挝那男薮u混橋梁。從1959年4月至9月,縣人委組織抽調(diào)近郊5個公社民工2000多人,自帶糧草、被褥,手推車、鐵鈥、鐵錛、籮筐、布兜等勞動工具,按大隊在文渠河邊“安營扎寨”,就地搭建工棚,實行包地段、包任務、包進度。主要工程有:一是對文渠河進行徹底疏浚,清除河床中沉積的淤泥、雜物。二是用城磚整修已塌陷的兩邊河堤岸壁。三是對沿途跨文渠河、干河木質(zhì)結(jié)構和磚石結(jié)構,或磚木結(jié)構橋梁(包括護欄)進行整修,因計劃內(nèi)木材嚴重短缺,只好用部分拆除民房的舊房料代替。四是橋梁整修盡可能改為磚混結(jié)構橋墩,減少木材、房料使用量,橋面原則上改為預制水泥板鋪設,不少預制板內(nèi)由于鋼筋嚴重短缺,只好用廢舊鋼筋代替。
 。ㄈ┬陆ê酉麓髽,整修改建橋梁。一是新建河下大橋。1958年8月,縣人委為解決里運河河下片區(qū)工廠、學校等廣大人民群眾兩岸往來交通問題,曾先后準備興建河下大橋,多次申請終因資金和木材、鋼材計劃未有解決而擱淺,1960年縣人委自籌資金,從計劃木材中劃撥,由縣交通局負責新建一座磚木結(jié)構的橋梁。大橋兩邊橋墩從水下地基至橋面采用磚石墻,除用部分石塊外,其余都是用舊城北角樓拆下來的城磚砌成,橋面與橋欄桿為木質(zhì)結(jié)構,用鋼筋拉牢固定。二是修建改造三思橋。鎮(zhèn)淮樓前木結(jié)構三思橋損嚴重,1959年下半年,將原木結(jié)構橋改建為水泥混凝土結(jié)構橋,兩邊橋墩和助拱由城墻磚塊砌成,橋面和橋欄桿均用鋼筋水泥預制而成,橋長10米、橋?qū)?米,載重量8噸。三是在縣城街道拓寬路面鋪筑中,對原有3座木結(jié)構橋拆除后進行了填埋,將文渠河改道取直;4座磚結(jié)構橋加寬后改為暗渠或暗橋,保證文渠河正常排水。四是后街背巷路面鋪筑或整修中,也對20多座木結(jié)構或磚結(jié)構橋進行了整修加固,有3座橋改為助拱磚結(jié)構橋,或?qū)蛎婧妥o欄改為鋼筋水泥預制結(jié)構,大大加強了橋面通行能力。
  六、超越實際盲目蠻干,許多工程項目被迫停工
  在“大躍進”運動中,各地提出了脫離實際的“快馬加鞭一日千里”計劃指標,各行各業(yè)爭“放衛(wèi)星”;窗部h也刮起了超越實際、攀比趕超、盲目蠻干,大大超出了地方財政承受力,也在街道拓寬改造、房屋拆遷重建中突出的反映出來,使《市鎮(zhèn)建設方案》目標無法實現(xiàn)。
 。ㄒ唬┙值劳貙掍佒,成“半拉子”工程。由于縣建設資金嚴重困難,請求省委、地委后又無法解決,建筑材料嚴重不足,特別是水泥、黃砂、鋼材、玻璃等已無計劃供應。迫使3條主街道拓寬鋪筑工程收縮。到1959年9月,己成為“半拉子”工程項目有:一是西延打通拓寬響鋪街,從響鋪街向西至老西門渡口東堤,清理西門慶城門(包括甕城)部分城墻地基后,對已拆除的街道房屋進行清理,平整部分農(nóng)田;向東打通西長街至東長街縣衛(wèi)生院門前1412米,原計劃路面寬32米,實際不足30米(含兩邊人行道3—3.5米)。(1966年11月,“文革”改為向陽路,1977年3月,改為鎮(zhèn)淮樓東、西路)。二是拓寬南門大街,從鎮(zhèn)淮樓文渠河橋起,至南門耳洞河橋,原計劃路面寬32米,西幅沿街房屋被拆除后,東幅沿街房屋拆除被叫停,路面寬只有20米。東幅沿街店鋪、民房,直至“文革”后期的1971年才進行拆除路面拓寬。三是北門大街,從府市口至夾城、新城外,夾城有礙道路部分城墻地基,直至“文革”后的1969年才被徹底清除,拆除了沿街部分店鋪,平整部分農(nóng)田,路寬不足20米。
  (二)“三條半”干支路,未能開工建設。縣城建委《關于淮城市鎮(zhèn)建設方案》中,計劃拓寬鋪筑干線(主干道)和支線(次干道)共6條,其中有3條半未能開工建設,分別為:一是南北穿城項目,從運東閘北至禮字壩南北穿城馬路(鼓樓在中心,穿過體育場),兩面拓寬,全長6215米,路面寬32米。二是縣衛(wèi)生院向北拓寬項目,從縣衛(wèi)生院再向北拓寬,全長1650米 。三是環(huán)城馬路項目,以城墻根為路基中心(南北兩端與運河堤上公路衡接)環(huán)城一周,路面寬度32米。四是從縣人委門前東西馬路兩邊拓寬,兩端接連東西長街馬路。
 。ㄈ┓课莩坎鸪,無法恢復重建?h城建委由于對房屋拆除后磚瓦、房料利用率嚴重估計不足。已被拆除的9600余間房屋,80%以上都是外墻包磚、中間填充物均為碎磚瓦片摻泥填充,梁、柱木料大都是直徑在22m/m左右,不少木料只有16-18m/m左右,而且腐朽十分嚴重,被拆除后磚瓦、木材使用率只有30%左右,易地重建缺口太大,已無法恢復原有建筑面積,紿居民住房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人口少的可以擠一擠,人口多的只能投親靠友。水泥、鋼材、木材、玻璃等許多建筑材料也嚴重不足,計劃內(nèi)供應的數(shù)量很少。盡管縣委、縣人委多次向省委、地委書面報告,要求增加財政撥款和解決計劃內(nèi)建筑材料,而遲遲未能答復?h城建委只好在原有基礎上,本著因陋就簡、充分利用的的原則,將原有的舊木料、舊磚瓦能盡可能多重建一些房屋,盡可能多解決一些特殊困難的無房戶。截止1959年末,才重建房屋(包括建成、在建)只有6000多間、80000多平方米,大約占原拆除房屋總量的63%左右。盡管房屋缺少3000余間以上,但淮安的老百姓還是從“大局”出發(fā),忍辱負重、深埋怨言、克服困難、共渡難關 。
  七、“高指標”已騎虎難下,帶來后果無法估量
  (一)財力無法承受,許多工程下馬!按筌S進”運動由于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chǎn)風”影響,全縣大規(guī)模的縣城道路拓寬改造,成了“半拉子”工程。3條半主次干道未能開工建設;拆除房屋9600余間,尚有3000余間無法重建;新改建26座橋梁只完成了10座;計劃新建城北公園、城南公園、文化宮、文化館、博物館、工農(nóng)業(yè)展覽館等“兩園四館”項目,只有文化館項目在原淮安書院舊址上新建了6間平房,并利用土堆和空閑地建了一個小型青年公園;工農(nóng)業(yè)展覽館項目,還是利用原有舊房簡單改建而成的。特別是響鋪路東廷伸,縣工人醫(yī)院被拆除后的房屋再也無法重建。由于地方財政收入嚴重緊缺,大大超過了承受能力。
 。ǘ┏姓J自不量力,深刻檢討記取。1959年2月17日,縣委經(jīng)過多次研究認為,“對于1958年10月開始對城市拓寬改造,先后拆除房屋9600多間,拓寬街道馬路9000多米”的“高指標”,確實遠遠超出了縣財政經(jīng)濟承受能力,縣委通過深刻反醒也已經(jīng)認識到,已無法恢復達到原來建設方案目標。向淮陰地委并江蘇省委作出書面報告,并檢討承認:“沒有經(jīng)驗,由于考慮不周,本來估計拆房、建房問題不大,但當房屋拆除、街道拓寬之后,能用的舊料為數(shù)不多,造成無力繼續(xù)施工興建,帶來市容更加不正,街道崎驅(qū)不平,房屋無法修復,更加殘破不堪,使機關、工廠、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用房和市民住房更加困難。這是我們頭腦發(fā)熱、古計不足、自不量力所為。工作被動,教訓深刻,檢討記取”?h委同時認為:“房屋已經(jīng)拆除,街道已經(jīng)拓寬,在這舊的已破、新的難以繼續(xù)立之際,倘若就此停止,實屬難堪”。
  (三)大幅核減“計劃”,“高指標”已落空。由于地方財力無法承受這樣“高指標”,1959年7月27日,“縣委再度慎加研究,對原計劃作了大量核減。原計劃鋪筑街道總長9277米(包括下水道),現(xiàn)核減為6000多米;原計劃新建民房38474平方米,現(xiàn)核減為24 000平方米;原計劃新建機關、學校、企事事業(yè)等用房45674平方米,現(xiàn)核減為25838平方米;原計劃架設街道橋梁(包括涵洞)26座(處),現(xiàn)核減為10座(處)!睂嶋H上“生米已煮成熟飯”,己無法挽回“高指標”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按照縣委核減后的街道拓寬鋪筑總長,只占原計劃的66.67%;復建民房總數(shù),只占原計劃的56.57%;架設橋梁只占原計劃的38.46%;整個建設經(jīng)費,僅占原計劃的39%強一些。縣委提出:“在二、三年內(nèi)根本改變淮城面貌”的奮斗目標,已完全落空了。對兩條文渠河拓寬改造,一是從北門外進北水關向南拐向東轉(zhuǎn)向南,經(jīng)衛(wèi)生院到淮師出南水關入澗河,河面寬為25—30米。二是從運河嘰心閘向東,經(jīng)南市橋,從白虎橋向南由倉橋向東,兩河渠合匯,河面寬度為15—20米,也無法實現(xiàn)了。
  (四)省地壓縮投放,仍堅持再復建。 1959年7月7日,省委“關于壓縮財政投放的指示”和淮陰地委貫徹省委指示的電報下發(fā), 已經(jīng)明確沒有更多資金用于投放城市建設改造,可是縣委于7月27日,仍向淮陰地委請求批準繼續(xù)撥款,報告中強調(diào):“本應立即遵照辦理,唯因,正在施工的工程,如果停止,一旦遇到暴雨沖刷泡倒,不僅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造成損失,而且房屋困難、市容不正,影響亦不好”為理由。要求再建必須的幾項工程:一是市民住房,原計劃建1333間,己建成392間,正在施工45間,占原計劃33%,必須再建250間。二是商業(yè)用房,原計劃建510間,己建成284間,正在施工32間,占原計劃62%,必須再建44間。三是企事業(yè)單位用房,原計劃建146間,己建成107間,占原計劃73%?h工人醫(yī)院盡管必須急需復建門診室9間,可是已無能為力,縣委、縣人委只好被迫將該醫(yī)院撤銷,醫(yī)務人員分流。對于建設經(jīng)費的籌措,縣委、縣人委再次提出:“采取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出力獻計,利用破料,因陋就簡,積極籌建的辦法和緊縮縣財政的非必要支出的撥款!边@已成為口號而無法實現(xiàn)。這當時全國國民經(jīng)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下滑勢頭,“大躍進”帶來的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chǎn)風”,已經(jīng)造成國民經(jīng)濟“大倒退”的趨勢已經(jīng)突現(xiàn)。到了1960年初,三年國民經(jīng)濟薌重困難時期(指1960年至1962年)已經(jīng)到來,全縣國民經(jīng)濟己經(jīng)面臨著大衰退,生產(chǎn)生活發(fā)生了極度困難,出現(xiàn)了嚴重饑荒,廣大人民群眾深受其害,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