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垕,字君載,號采真子,生卒年不詳,元代山陽(今淮安區(qū))人。元代書畫鑒賞家,“寫意說”理論提出者。其書畫鑒賞總結(jié)之作《畫鑒》從“古人作畫,皆有深意”出發(fā),對繪畫鑒賞目的、鑒賞者修養(yǎng)、鑒賞方法等問題做出極富見地的論述,被《四庫全書》收入。父湯炳龍,元代著名書畫鑒賞家。湯垕自幼受父影響,十七八歲時就已專注書畫鑒賞,看到好的藝術(shù)作品愛不釋手,遇到鑒賞家就虛心請教,把所學知識心得全部記錄,并爛熟于心。
一、湯垕的繪畫藝術(shù)觀念
“畫論”部分開宗明義寫道:“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這是湯垕繪畫鑒賞理論的出發(fā)點。
湯垕把繪畫創(chuàng)作活動當作一個歷史過程來看待,此處“古人”亦指元以前時期。隨著朝代更迭,歷史前進,“意”的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改變。從時間角度看,“意”經(jīng)歷了從描繪對象神韻到表達畫家主觀情意的轉(zhuǎn)變。湯垕在“畫鑒”部分品評歷代畫家作品時說:“六朝陸探微《文殊降靈》,神采動人;展子虔的人物畫面部神采如生;閻立本的《西域圖》發(fā)采生動;唐朝吳道子的《熒惑像》“神像威猛,筆意超動”。此時他已經(jīng)開始加入對畫家主觀之意的評價。在品評山水畫時,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評價董源“天真爛漫”,米芾“天真發(fā)露,怪怪奇奇”等等。由此看來,湯垕所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的“意”,不是靜止的“意”,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著的概念,鑒賞觀念由客觀物象轉(zhuǎn)變到主觀的表達,這是中國畫發(fā)展的過程,對鑒賞作品也尤為重要。
“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是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同時代的畫家表意方法各不相同,各盡其妙,畫在意不在形,所以在鑒賞時應(yīng)注意區(qū)別個人風格。這是湯垕關(guān)于中國畫的基本藝術(shù)觀念,這種觀念反映出當時中國畫的美學特色,也奠定了湯垕書畫鑒賞理論的基礎(chǔ)。
二、鑒賞需要具備的素養(yǎng)
“今人看畫,不經(jīng)師授,不閱記錄,但合其意者為佳,不合其意者為不佳。及問其如何是佳,則茫然失對!薄敖袢擞^畫,不知六法,開卷便加稱贊;蛉藛柶涿钐帲瑒t不知所答!睖珗嬤@段鑒賞修養(yǎng)說,是對當時鑒賞者存在問題的批評。他認為當時賞畫之人不懂裝懂,或以個人好惡作為評判標準,胡亂評價。這些問題都是因賞畫之人缺乏基本修養(yǎng)所導致的。賞析書畫必須經(jīng)由老師傳授,且要學習繪畫歷史知識,并提出了精鑒者修養(yǎng)的尺度。
一是“歷觀往跡”。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鑒賞家,就需要閱覽過去畫家遺存的畫跡。這實際上是一個審美觀培養(yǎng)的過程,在日積月累的看畫、賞畫、讀畫中形成成熟的審美觀。
二是“參考古說”。賞析畫作,不僅要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還要有一定的文史水平,這樣才能看透圖畫的內(nèi)涵,心領(lǐng)神會。在審美觀的基礎(chǔ)上,參考古人的理論,知畫者何誰,更要識其美。
三是忌“人云亦云”。“畫論”中記載,宋高宗每每搜集到書畫作品,都會命人鑒定并題跋,但往往有一時附會,迎合上意者。這種迎合皇上的評論當然是不可靠的,所以湯垕要大家“參考古說”,更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賞析畫作,是要以畫作本身為客觀依據(jù)的,對一件畫作的見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要有自己的獨特見地。
四是忌“心術(shù)不正”。湯垕指出,有些輕薄之人,見人好物,便費盡心機以貶低他人收藏瑕疵的方式得到這件畫作。倘若得不到,就生造誹謗,使這件畫作的聲譽價值貶低。如此行為,可謂心術(shù)不正。畫作是歷代畫家嘔心瀝血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時間的磨礪幸而留世的,已是吉光片羽,能不珍貴?而收藏家也是辛勤搜羅,精心呵護,才使得畫作傳世,鑒賞的人絕不能被這種“心術(shù)不正”的人所惑。
三、鑒賞的目的
湯垕的鑒賞觀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元代文人畫的興起,使繪畫成為“為審美而審美”的藝術(shù)。文人畫就是文人們?yōu)榱耸銘,表達自我,“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湯垕也說,“看畫本士大夫適興寄意而已”,認為圖畫鑒賞是文人士大夫應(yīng)做的事,而看畫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怡情。這個觀點是對南朝宗炳“暢神說”的發(fā)展,是元代文人畫思潮繪畫功能和內(nèi)在精神的體現(xiàn)。
這種觀點放到現(xiàn)在來看,當然有一定的偏見和歷史局限性。但放到鑒賞歷史發(fā)展中來看,這無疑推動了繪畫向自覺審美活動方向的發(fā)展。
四、鑒賞的方法
1. 六法的新解讀
湯垕提出:“觀畫之法,先關(guān)氣韻,次關(guān)筆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绷ㄕ撌鲎钤绯霈F(xiàn)在南朝謝赫的《畫品》中,“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謝赫的六法為中國畫的品評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從筆法、造型、色彩、象形、構(gòu)圖到神韻,概括了繪畫的各個方面。湯垕鑒賞思想也是圍繞“六法”展開。在他看來,“氣韻”是繪畫鑒賞重要的標準之一。
“氣韻”是我國美學思想中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形神之辯說。東晉顧愷之認為畫家應(yīng)以客觀現(xiàn)實為人物傳神的依據(jù),即“傳神寫照”,這種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但自元代文人畫的興起之際,文人畫家追求天真自然的境界,認為過度描摹自然就會破壞自然淳樸的意境。湯垕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并沒有完全否定“形”的意義。雖將“形似”列為最后的位置,但形神兼?zhèn)洳攀巧掀贰?br>
如果說謝赫的“氣韻生動”是單指人物畫的話,那此時湯垕提出的“氣韻”就泛指文人畫以山水、墨竹、梅蘭等等為題材的畫,是否有文人自我意識體現(xiàn)出的生動,也可以說是文人畫美學思想的又一具體體現(xiàn)。
2. 貴在古意──品評的新標準
如果說“氣韻”與“形似”相對的話,那么湯垕提出畫作的“古意”便是與“世俗”相對。在元代,“古意”這個概念最先由趙孟頫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睖珗嬶@然繼承了趙孟頫的這種觀點!肮乓狻辈⒉粏螁握f要向古人學習,而是強調(diào)文人畫中表達出來的飄逸灑脫的審美情趣。文人畫畢竟不是畫工或匠人所為,差別就在于畫面是否有“古意”。湯垕的“古意”論還有“詩畫一律”的含義。他認為,只有“筆墨沉著”才能有“古意”。
湯垕的“古意”論,將中國文人的美學理論更往前推進了一步,把蒼潤的筆墨融入文人的詩情之中,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便是一幅飄逸、有深遠意境的畫作。
綜觀湯垕《畫鑒》中的鑒賞理論,是元代文人畫風起云涌時的必然產(chǎn)物,是適時而生的。它不僅是對當時畫作鑒賞的客觀描述,同時也隱含著深刻的民族審美思想,是中國畫論中不可多得的鑒賞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