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地方文化 > 古代淮安名人墓葬

古代淮安名人墓葬

2014/12/27 12:32:20    作者:陳伯新    閱讀:11715    評論:0


  通過許多史料的查閱與多年來對一些名人墓葬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淮安的名人墓葬絕大多數都在城北的古淮河向南城東--建淮--馬甸一線(以下簡稱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長不足十公里,寬不足五公里的區(qū)域內。
  這些名人之所以死后葬在淮安,葬在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是有很重要的風水原因的。
  風水寶地淮安
  淮安自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至清末,一直為歷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明清時期,水上帝國漕運的興盛,助推了淮安歷史上的盛世繁華,與杭州、蘇州、揚州并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
  官宦大臣在世都喜歡熱鬧的都市,死后也不愿離開;窗灿质悄媳币獩_,九省通衢,氣候宜人,美食佳地,許多當官者、文人墨客,特別是那些在世曾享受過淮安糜爛奢侈生活的名人,死后也不忘把自己的魂留淮安享受。如明代狀元丁士美,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原是清河縣(現淮陰區(qū))人,仕途升遷后,舉家遷入淮城,在城東鄉(xiāng)湯朱村購買6000平方米的墓地做祖墳,自己死后也葬入。清末小說家,在考古、數學、醫(yī)術、水利等方面都有建樹的《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祖籍丹徒(鎮(zhèn)江市轄區(qū)),生于六合,1909年病死于烏魯木齊。劉鶚曾在淮安生活過。死前叮囑后人要求歸葬淮安。當年在烏魯木齊過世后,后人雇了許多駿馬,馬車上裝上水平儀(要確保遺體的頭高腳低),不遠萬里,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才把遺體運回淮安,葬于上河鎮(zhèn)。
  魂歸淮安的名人
  因淮安城特殊性,大江南北的許多名人舉家遷徙來淮從政、經商、著書、習武。富甲一方的淮安使他們的事業(yè)蒸蒸日上,步入頂峰,成功成名。為不忘淮水的咆哮、運河的嫵媚,他們死后沒有回原籍安葬,而是把自己魂留淮安。
  一代文豪施耐庵是泰州興化人,曾長期居住淮城大香渠巷,并在此著成千古名篇《水滸傳》,死后就葬在淮安。甚至把小說中宋江、李逵等人也寫成死在淮安,葬在南門外。具體葬在何處,仍待發(fā)掘。周恩來祖父周攀龍于19世紀中葉從浙江紹興赴江蘇任事后,定居淮安,購半畝墳地,到20世紀中葉先后有周家七座墳墓,安葬著周恩來的祖父母、生母、嗣父母、八叔父母等13位親屬。
  淮安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甘甜的運河水培育出許多高官厚祿、英豪俊才。他們雖身居異鄉(xiāng)造福百姓,鎮(zhèn)守邊關,但淮楚的鄉(xiāng)情難忘,越是到老越想家。這些遠離淮安的游子,他們死后大多數人都葉落歸根,安葬淮安。
   清朝禮部尚書李宗昉、山西巡撫丁寶銓死后都葬于馬甸鎮(zhèn)。1841年,民族英雄關天培犧牲在虎門炮臺后,沒有尸首,家人在城東鄉(xiāng)為其衣冠下葬。清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楊士驤死后,安葬于建淮鄉(xiāng)。清末民國初期的著名銀行家、大清銀行創(chuàng)始人談荔孫死后葬回上河鎮(zhèn)。
  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遠離大水侵襲、符合風水要求
  古代名人死后葬回淮安是正常的,那為何偏偏大部分又把自己葬在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
  古人也忌諱在大都市搞喪葬。以北京為例,帝王將相的陵墓都在城外的十三陵、東陵等處。何況淮城面積小,市內人口多,駐軍官衙也很多,又有許多湖泊濕地,不便于規(guī)劃成片的墓葬。為體現官大、財大、名氣大,那些有名望的人死后要想建大面積的墓穴,不得不選距城不遠處。
  淮安城北的古淮河(板閘、國際商城、下關、劉伶臺一線)水流湍急,波浪洶涌,不便于過河。城西的運河堤長,水勢兇險,也很難過河。在淮安還有“隔河千里遠”的說法。所以選擇墓葬時,一般不跨過淮河與運河,只好在城市的東南側選址。由于運河向東十公里外,河流、湖蕩較多,水網交錯,再加黃河奪淮,淮水泛濫,這些地方經常被淹,成為澤國。然后恰恰相反的是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這個區(qū)域距城近,陽光充沛,又在運東,頗有紫氣東來與東為大之意。在這個區(qū)域中,古人墳墓距城越近越多,越聚集。其中在古人稱“三里塘”的區(qū)域居多。
  “三里塘”是指離淮城方圓三里多的范圍內,就是現在的楚州大道至鐵云路之間,北至古淮河,南到淮河入海水道!叭锾痢卑苍崴纬箵粼侥先藘z智高犧牲的趙師旦、“四大孝子”之一的徐積;元末山東按察使李縉夫婦;明朝探花黃諫、狀元丁士美及其父母、收藏家王鎮(zhèn)夫婦、大河衛(wèi)指揮同事王麟夫婦;清朝內閣學士李鎧、刑部右侍郎張睿、民族英雄關天培以及周恩來先輩等等。
  “三里塘”以外,建淮、馬甸也有許多名人墓葬。在建淮安葬的有明朝刑部、戶部、工部三尚書金濂,明朝大河衛(wèi)指揮同知張誠夫婦、戶部主事邱度,清朝廣西按察使秦煥家族;馬甸的有一代文豪、《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等等。由于明清時期,馬甸南邊不遠的平河橋鎮(zhèn)(今平橋、上河兩鎮(zhèn))因運河而繁華。明朝刑部主事、戶部尚書沈翼與河南巡撫潘塤以及劉鶚等死后均葬于此。
  古人喜歡看風水選墓地,主要從四個方面考慮:一是安全。墓葬要最大限度的保證地下空間的穩(wěn)定,防止洪水、河流的侵蝕,防止盜墓。二是密封。墳墓一經封閉,墓葬便處于沒有空氣流通的環(huán)境下,不易發(fā)生氧化,棺槨及肉體便于長期保存。三是墓葬要在地下水位以上。四是佑護子孫后代吉祥平安。
  從這四各方面看,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基本符合要求。這個區(qū)域地勢較高,不易被淹,地下水位不很高,能防洪水、河流侵蝕,密封性也很好。出土的一些墓葬也印證了這些。1982年出土的明代王鎮(zhèn)墓葬里面的幾十件隨葬品保存完整。其中有25件書畫均為國家一級品,堪稱國寶,幾乎沒有一點損壞。2011年發(fā)現的明代王麟家族墓內共清理出9具棺槨和墓志銘、銀元寶、龍泉碗、金發(fā)簪、金耳環(huán)等150多件精美文物。其中,隨葬的精美服飾達20多件?脊湃藛T打開一合葬墓女棺柩,朱漆內壁,色澤鮮艷的精美絲織服飾浸泡在棺液里,考古人員立即封棺保護。有7具棺槨全部選用珍貴楠木精工制作,棺槨內外刷漆,榫卯緊密接合;棺墻板呈菱形狀,內凹外鼓,兩頭制成云形圖案狀。
  至于選好址安葬好能佑護子孫后代,這還真不好說。如能通過墓址選擇實現子孫高官厚祿,那帝王將相們的墓址是中國最好的,按此理就不會出現朝代變更的歷史。同樣如能實現這個問題,那淮安近代以來就不會出現歷史輝煌的斷層。
  當然,也有少數名人死后沒有葬在淮河向南城東至馬甸,而是葬在板閘、河北、河下等地,主要是因這些地區(qū)明清時期比較繁榮,加之淮河故道逐漸淤塞,沒有昔日天險,交通方便,也有一些人本身就是這些地方出生的原因。清朝禮部尚書汪廷珍與武昌起義后為光復蘇皖犧牲的北伐軍第一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相當于師長)江來甫等葬在板閘。甲午戰(zhàn)爭英雄左寶貴犧牲后,他的血衣與朝靴下葬在河下。那時河下已失去往日的繁華,步入衰敗期。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