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祖尋宗”游淮安
2015/1/6 15:04:41 作者:王寶林、辛寶祥 閱讀:3758 評論:條
中國大運河項目作為文化遺產(chǎn)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四川省旅游局原副局長、現(xiàn)任廣東省旅游文化協(xié)會會長、作家、翻譯家、旅行家李存修先生,對大運河成功申遺功不可沒。世代受京杭大運河的哺育,山東人民同樣對大運河申遺寄予厚望,作為500年前來自運河之都淮安(河下西湖嘴上)的山東安丘藳街王的后裔,我們同樣無不翹首期盼和歡欣鼓舞。8月11日—13日,筆者有幸隨李存修先生赴江蘇淮安等地觀光考察。
因為行走大運河的緣故,年輕的淮安籍作家趙日超成了李存修教授的忘年交。我們下榻于“古鎮(zhèn)河下”牌坊附近的御馨賓館后,日超先生即匆匆來見,攜其3月份新版的《窗外風景》相贈每人,袁鷹、王宗仁、曹業(yè)慧三位散文作家分別作序,陳建功致祝賀短信,其交友層次、文學成就與影響可見之高。
事先對淮安有些知曉,至少是外出旅游必備的需要,特別是歷史人文方面。查閱資料知,歷代科舉考試中,淮安人會試不乏魁首,且三鼎甲齊全,淮安府先后出了2000多名進士,僅山陽(今淮安區(qū))一縣就出過一文一武兩狀元,榜眼4名,進士210名。而“天下第一進士鎮(zhèn)”河下,則有進士67名,兩狀元,一榜眼,一探花,且有五世巍科,一門六進士,有兄弟同科中進士,父子同為博學鴻詞。著名的河下古鎮(zhèn)坊上有許嘉璐先生題寫的楹聯(lián)絕句,是為點睛之評。
讀日超先生的《窗外風景》,對淮安,就更有了一個簡潔明快、過目不忘的印記,“夢里依稀看淮安”,淮安歷史之古、人文底蘊之厚,故事傳奇之多,被他濃縮為了一部書,一府衙,一古剎,一座橋,一條街,一棵樹;河下古鎮(zhèn)幾度興廢的聞思寺,淮安城乃與韓信有關(guān)的“胯下之辱”典語出處,周恩來總理故居中的一品臘梅,再是河下古街與漕運總督府。時間與任務的關(guān)系,我們只能去一條街和一府衙。
8月13日晨,筆者早早地喊醒服務員開門走出御馨賓館,于風搖雨斜中,來覓尋夢縈魂牽的“西湖嘴”光景,去體驗趙日超先生筆下的“一條街”古潤今風。自踏入淮安大地,明初大學士邱浚詩句“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曾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便時時縈繞心田,一刻也不能再等。我們此行,每天都是縝密地既定好了每一活動事項,最后一天亦不例外,到淮安市旅游局的座談定在10點,這之前是早餐后還要看漕運總督府、淮安府署,午后返程途中還要走洪澤湖高家堰的一個景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哪一個時間節(jié)點都“窩工”不得。
完全可用探祖尋宗,來喻我們隨李存修教授此行淮安的目的。王姓是安丘的第二大姓,據(jù)其來源、族系情況,可分為汶陽圈子王、壽山王、藳街王等數(shù)十支王氏。據(jù)《藁街王氏族譜》記載,藳街王氏始祖王伯農(nóng),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陽縣西湖嘴上,元朝末年為避戰(zhàn)亂攜妻兒遷來安丘,后入軍籍守衛(wèi)山西大同,立功后回安丘,因在藳街定居,史稱藳街王。遙想當年,倍感榮耀。
老祖王伯農(nóng),因當?shù)剡B續(xù)幾十年水旱災害再是戰(zhàn)亂,攜妻帶小來安丘投靠安丘趙、孟兩家,把淮安的家風民風人情同時也帶到了安丘,并很快融入安丘當?shù)厝穗H,不忘耕讀,培養(yǎng)下一代,勤儉持家,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終成安丘盛門。藳街王氏五百年來,經(jīng)繁衍、遷徙,現(xiàn)已遍居安丘境內(nèi)外。受祖上重文好學浸洇、傳承、影響,安丘藁街王在明代也出過兩個頗有政聲廉名的祖孫進士。藳街王氏家族中的祖孫進士,即其五世祖印臺公王嘉謨及王嘉謨的孫子七世祖濟川公王應揖,再是在清代,還出了安丘汶陽道院(三教堂)的創(chuàng)始人王清心。安丘解放以前的老城區(qū)牌坊眾多,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古城區(qū)曾有23座,其中的“兩世憲臣”坊,即為旌表王嘉謨與其孫王應揖而建。
覓得程公橋,知是河下古街北之始,即躲進橋畔亭檐下橫豎硬拍。雨中洗浴著的程公橋,其路面、石階、扶欄格外地新色,它曾是古河下的標志性建筑,見證了千年古鎮(zhèn)的繁華鼎盛,今為淮安區(qū)旅游業(yè)的繁榮昌盛再立新功。過橋南行直至老街入口,腳下盡是當年程公船隊壓艙石鋪就的光潔滑潤的石板街。這時,我們才放慢步履,要看、要感覺這種歷史的遺存。
石板石條片片塊塊相連,萬千時光與萬印足跡打磨出的滄桑路面,中間稍顯凹凸不平,踏著道道淺淺水灣,絲絲愜意浸濕了鞋襪、也漫上了心頭。街道兩側(cè)是鱗次櫛比的家家店鋪,我一手舉傘,還要一手不時地舉起沉甸甸的相機,生怕漏掉一處景點。窄巷蜿蜒、樓閣齊天、燈籠高掛,巨幅的華夏酒器館牌匾映入眼簾。館主人錢從順先生平生與酒無緣,聞酒作厭,喝酒過敏,但卻與瓶、壺、杯酒器深結(jié)不解之緣,別人醉酒他醉瓶。自1960年愛上酒器起,到2006年就已集藏了古今中外精品酒器4000多種,藏品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和世界20多個國家,隨后興辦起了淮安市第一家民營酒器館——藝術(shù)酒器珍藏館。2010年底,他的藏館遷至古老而美麗的河下古鎮(zhèn),更名為華夏酒器館,并免費對外試開放。
明清時期的河下鎮(zhèn)是淮安的重要商埠,全國各地客商多聚居于此,商鋪林立,人居稠密,因而防御火災非常重要。河下消防機構(gòu)即水龍局,多為民間自行建立,今有2處保留,這個花巷水龍自然引我駐足拍照。
于濛濛細雨中懷著一種敬仰的心情一路前行,盡情地欣賞著各派大家等寫就楹聯(lián)的大書法,感覺就是穿行在一座歷史文化長廊中。沿街兩側(cè),像掛以文樓、河下詩詞大院、海慕霖老店(名醫(yī)鞠貫通題寫牌匾)、怡石軒、陳秉環(huán)藝術(shù)館等牌匾標志的古風今韻有多處,足見古河下當年的商賈云集之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臺灣著名畫家陳秉環(huán)藝術(shù)館由廖靜文女士題寫?zhàn)^名,1936年出生的陳秉環(huán)女士也是河下古鎮(zhèn)人,12歲離家,現(xiàn)任臺灣《中國美術(shù)》雜志社社長、臺灣“中華書畫藝術(shù)研究會”名譽會長,其創(chuàng)作的仕女畫線條遒勁飄逸、韻律流暢,曾在美國及中國臺灣等地舉辦畫展。近年來,陳秉環(huán)女士不顧年高勞頓,奔走于家鄉(xiāng)和臺灣之間,為兩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路急行,一路狂拍,不覺已至標有湖嘴街1號的郭記饅頭鋪。拾階而上,便出了河下古街,來到高高的內(nèi)河岸邊一路走來,感覺河下古鎮(zhèn),沿街與小巷盡是黛色古(或仿古)建筑,長時間地穿行在雨中的窄街小巷,鮮見一位行人,難免陡生隱隱的涼意。不過,上蒼也讓我獨享了一街的靜謐安然,能夠不受打攪地盡情拍照,能夠觸景生情時可與老祖宗靜靜地心靈對話。此時天已放晴,壩頂遠處路人點點,岸邊京杭御碼頭的風雨亭探出幾桿垂釣,烏蒙蒙的一灣河水,游著一群悠閑的白鵝。曾有三位皇帝參拜、斑斕艷麗、氣勢雄偉、庭院廣場寬敞靚麗的聞思寺就在近前,眼前不由一亮,登高望遠天地寬時的敞亮心境頓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