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走親訪友,少不了要小酌幾盅,因為,“無酒不成席”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好客的傳統(tǒng)。因此,千百年來,“燈紅酒綠”這個詞語我們在書籍報刊上常常讀到。
“燈紅”人人都能理解,可是酒為什么會是“綠”的呢?
筆者幼時(建國前)每年家中都釀酒。那是每年秋天,自家種的一畝多高粱收獲了之后,放酒的朱二師傅就來了。他將將高粱米蒸熟之后,起鍋置于室內(nèi)蔭涼處讓其發(fā)酵,大約半個月左右,在見到高粱米上泛起一層淡淡的淺綠色時,再下鍋蒸煮,其蒸汽遇到上邊倒扣的錫制大天鍋,就凝聚為液態(tài),沿錫鍋四邊沿往下流,匯聚到鍋嘴處,流出來的就是酒。可見那時酒的釀造是比較粗糙的。這樣的酒中就難免混進一些已經(jīng)泛綠的酒糟,而且也不過濾。這樣的酒倒下來之后,上邊總是飄著一層淡淡的淺綠色浮沫。這大概就是酒“綠”的來歷。
正是因為當時酒的這層綠浮沫,讓古代的文人愛屋及烏,在贊美美酒的同時,也愛上了這層淺綠色的浮沫,于是,就有了“燈紅酒綠”之說。其實,古人說“酒綠”就是一個實指,不僅沒有貶義,而且還是真心對酒的贊美。直到清人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一書問世,“酒綠”才被蒙上一層貶義色彩!盁艏t酒綠”在人們心目中,與“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紙醉金迷”一樣,成了達官顯貴們生活奢侈、作風糜爛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