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城市火災怎么救?
2015/2/28 13:49:35 作者:樊國棟 閱讀:4080 評論:條
自咸豐十年(1860)淮安府衙一場雷擊大火之后,官府與民間防火減災意識大大增強。一個以民間為主體的消防自救機制,很快完善起來,形成淮安獨特的消防文化。解放后,人民政府建立專門的消防機構,常年派駐精悍的消防戰(zhàn)士,配備上先進的救火車。即使這樣,昔日的消防機制及其設備,還不能完全被取代。
一、神奇的水龍柜
在古代,滅火的先進設備是水龍柜,主要由紫銅錘打成的噴水龍頭裝置和厚木板箍成的橢圓形貯水木柜組成。
噴水龍頭,俗稱“苗子”,長度接近3米,射程達百米左右。為讓苗子能作上下左右靈活轉動,在接口處,工匠別出心裁地彎成互相垂直的雙拐,斷成三截后,于接縫處包上套管。下方的垂直套管,確保苗子作360°的圓周轉動,上方的橫向套管,則又確保苗子能很輕巧的被扳成從豎直到水平任意角度。實地操作時,由身手靈活的小伙子站在貯水木柜的搭板上,一手穩(wěn)住苗子,一手伸前,用大拇指捂住射口,等憋足了水壓后,拇指突然松開,雙手握持苗子,扳成恰當?shù)慕嵌,像機槍手一樣向烈焰射水。
水龍底盤下方的貯水筒與兩旁壓水桶之間,各有橫向的雙管道相連通。雙管中的底下一根,貼近木柜底板,這就保證了柜內水能被徹底抽凈。幾個人分聚在長橫木兩頭,齊心協(xié)力將這頭按下去,那頭自動升上來,類似翹翹板。兩只壓水筒隨著長橫木的上提下按,輪流汲水、壓水,為水龍頭源源不斷供水。
盡管其金屬部件分量較重,可承載它們的容器,卻全部是木制的。這里面有好多講究。
首先,橢圓木柜還兼有保證兩只壓水桶正常工作的貯水功能。針對一柜兩用的特點,選料皆為杉木?粗氐氖巧寄据p巧平直,不易變形走樣,也經(jīng)得起水的長期浸泡而不易腐爛。
其次,擯棄了長方體,別出心裁的采取橢圓體。數(shù)學上的等容原理告訴我們,相同的容積,以球體表面積最小,圓柱體次之。
橢圓形便于用鐵箍將木板緊緊箍牢,大大增加了木柜的強度,使它經(jīng)得起重壓,又耐得住碰撞,還避免了浪費整段木料,進一步節(jié)約了資源!
木柜的貯水量過小壓力升不上去,百米以上射程受限制,過大則搬運起來碰腿磕腳不靈活,所以須有相當?shù)捏w量,一般長約1米,高達半人以上。尤其是抬杠兼壓水的那根長橫木,為了壓水省力,須形成較長的動力臂,一般也得4米左右。面對此龐然大物,城區(qū)各條街道都設有水龍局,專門存放包括水龍柜在內的一系列消防器具。由該街道各行業(yè)和大戶人家湊錢維持水龍局開銷。為節(jié)約開支,一般請無兒無女的鰥獨老人看守,請當街銅匠、圓木匠承擔日常維修,緊箍、抹桐油之類雜活,則由看守老人攬下。
除了救火或維修,水龍局大門總是關閉著。一年一度的除舊歲迎新春民俗活動中,凡門戶皆要貼春聯(lián),水龍局大門也不例外,其中一副針對性很強的妙聯(lián)是:門雖設而常關,事有備乃無患。
二、巧妙的取水方法
消防器材中,直接與水龍柜配套的是幾副水桶、幾根扁擔。
膝蓋高的水桶,也基本由水杉木板箍成,跟水龍柜一樣,因為有了幾道鐵箍緊緊箍起,耐壓、耐撞、耐摜,其結實程度,不亞于金屬桶而超過一般的民用塑料桶。
兩根對稱的桶把子,是其中兩塊桶壁木板的自然延長,上端橫撐子以榫頭與桶把相鉚接,不易脫落,有的桶把還外加鐵掬,更不易松動。唯橫撐不用杉木,而專選用硬度高、韌性強的桑木,橫撐中央穿有鐵環(huán),這一來,盛滿水后,既經(jīng)得起抓、舉、掄、甩,還便于隨時被鐵鉤勾起。
扁擔則選取異常結實的桑木、檀木或上好的竹料。中部稍寬以利養(yǎng)肩,越往兩頭越顯窄而薄,以增加它的彈性。
扁擔兩頭分別連上二十多厘米長的鐵鏈,鐵鏈的另一端又分別連上鐵鉤,能迅速勾起水桶,比用繩子系省事,且結實得多。到了火場,水龍柜急需灌水,挑水人大顯身手的時刻到了。挑空桶的到了河邊,扁擔不離肩,將身后空桶往岸邊稍平緩處擱定,幾乎同時,持鐵鏈的手滑向桶把抓牢橫撐,將前面空桶傾入河中;等打上水,前手立即提桶,隨著身子的直起,后手趁勢往岸上空桶按,就這樣以肩為支點,扭轉身腰,將實桶與空桶交換位置;如上法用另一只空桶打水。這時,擱在岸上的重桶,猶如起重機吊臂上的配重,使得扁旦臨水那一頭的“提”水,已不僅僅靠臂力的提勁,還加上借“配重”的沉勁發(fā)揮出來的腰的挺勁、肩的頂勁。避免用拙力,身心兩輕松。
有時,打水的人夠不到水面,特別是站在橋上或面對高地的井打水,就放棄上述套路,而使用另一種套路,該套路類似深井搖繩法:手抓鐵鏈上端,延長空桶下落的深度;還能把扁旦豎起來,讓扁旦的長度,加上鐵鏈的長度,甚至再加上人的臂長。待空桶快觸到水面時,不斷搖動鐵鏈,并調整搖動的頻率,使水桶在貼近水面處翻筋頭,當翻到桶口傾向水面的角度最小時,果斷向下送勁,讓水桶及時栽進水中;吃水剛滿,再迅速提桶,使桶口向上,滿滿一桶水就這么被提上來了。再飛快“展翅”沖向水龍柜,為貯水柜補水。
有時,水面下降,河水變淺,水桶不可能沉入水中,或井欄狹窄,水桶下不去,怎么辦?附近群眾的臉盆、水桶、專門打井水的吊桶……紛紛出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個勁往水桶加水。挑水桶的人照常神氣活現(xiàn)地展開雙臂,擺開大雁陣,源源不斷給木水柜補水。好在淮安城區(qū)文渠縱橫井也多,除了街頭巷尾的公用井,眾多庵觀寺院都有井,還有不少大戶人家院中有私井,水源充足得很。
三、獨特的“火球子”
水龍局掛有幾面鑼。用途顯而易見:出現(xiàn)火警時,為抬水龍柜的人鳴鑼開道,路人聞聲閃讓。
水龍局還擱有幾支長柄“銅錘”般的“火球子”。用途特殊:晚間為水龍隊點火照明;制作特別:竹竿上端套上鐵質雙股叉,“叉”頭并不尖銳,而是彎成圓環(huán),夾起裝有軸頭的銅球,使之能前后自由轉動。球體中空,上方開口,有蓋旋上。平時球內灌上大半下香油(后來是煤油)。蓋中心開小孔,剛好能穿過棉繩,蓋外只留一點繩頭,蓋下大部分棉繩浸入球內燃油中。晚間發(fā)生火警,即將棉繩頭點著,火苗騰起,亦呈火球形,故稱“火球子”。持火球的人跑在水龍隊前面引路,趕到火場后則為提水人照明。
有趣的是,無論竹竿斜拿,橫拿,還是倒過來提,由于油液的重力總是豎直向下,能自由轉動的銅球始終保持住棉繩頭在上,絕不會將油液傾出,更不會潑出。這一巧妙的裝置,保證了火苗長久持續(xù)燃燒。
四、權威的指揮信號
在救火機制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總指揮信號由誰發(fā)?怎么發(fā)?
經(jīng)官府準許,由派駐鐘鼓樓(俗稱鼓樓,即今鎮(zhèn)淮樓)的司鐘人掌握。司鐘人除了卯、午、酉(早6點、午12點、晚6點)報時外,還負有了望和接送火警的重任。一旦證實某方向不斷冒起異常濃煙,且越升越高,越來越濃,還夾帶爆起的火星,即敲亂鐘向全城發(fā)出火警信號。
按老祖宗的約定,亂鐘信號中夾進一聲悠長的“鐺——”,表示東方失火;如夾進兩聲悠長的“鐺——鐺——”,表示西方失火;夾進三聲,表示南方;四聲表示北方。一提起鼓樓報火警,不論男女老幼,均能脫口而出:“噢,一東,二西,三南,四北!笨梢娦盘栐缫鸭矣鲬魰。
四面八方,360°圓周,信號只四個方向的區(qū)別,夠用嗎?無數(shù)實踐證明,此慮多余。
亂鐘響起,聞者第一反應:有火警!于是入神辨聽方向,假設亂鐘聲中夾進連續(xù)三聲悠長均勻的“鐺——鐺——鐺——”聞者按口訣立即會意:南方失火了!不論哪條街的水龍局,轉眼間聚齊義務消防員。舉火球的,敲鑼的,首先沖出,向鼓樓以南的方向跑;挑水桶的,抬水龍的,緊緊跟上。路邊群眾還會告訴你直南還是東南或西南,到街道轉彎處,再微調方向。盡管司鐘人的信號最權威,但第一個發(fā)出信號的,不一定是他,往往就是失火人家或其緊鄰。他們首先驚呼“走水了!走水了!”那時,人們忌諱直呼“火”,很怕把恐怖的火魔喚到自家。一邊高呼,一邊敲打金屬器皿,身強力壯的早用簡單容器運水潑向火魔。所以火場的聲響,也在幫你調整方向,召示你爭分奪秒前往撲救。越接近火場,主動幫你的人越多。又因附近水龍隊肯定在你先到,老弱殘會主動告訴你怎么走抄近,怎么走不通。水龍隊不可能走彎路。
五、約定俗成的適用規(guī)則
有這樣一條非常實在的規(guī)則:各水龍隊出局之后,不趕到火場,不得返回。民間相傳:挑空桶而不裝水,抬水龍而不射水,會帶來“穢氣”,招來火災。所以即使你路遠遲到,即使火被撲滅,還得像模像樣裝一些水,再將水全部射光。這就從規(guī)則上杜絕了扯皮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杜絕了死灰復燃的可能性。
一次南門外澗河邊一長串草房失火,持續(xù)到第二天,遠在二十里外的板閘水龍隊通過口傳渠道,也聞訊趕來了。雖然路上不斷遇到撤離火場的其他水龍隊,板閘隊仍堅持不懈奔向現(xiàn)場,受到沿途群眾歡呼,一時傳為佳話。
與水龍局機制相配合,還有打更人不時喊“火燭小心”,“水缸滿,灶門清”之類警示語,時常提醒你從源頭上根絕火患?梢哉f,淮安在消防自救方面,完善的機制,加上淳樸的民風,終使火災幾近絕跡。但雷電起火,玩童惹火,總會在人們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為了促進常備不懈,如果經(jīng)年沒有發(fā)生火災,就搞消防演習,地點多選擇在勺湖之畔的龍興寺水域。高高的木架上,一并排懸掛若干面銅鑼,以此模擬火焰。演習時,比賽哪支水龍隊射水速度快,且命中率高。一聲令下,百龍爭射,哐,哐,哐,鑼音頻發(fā),四周一片歡呼。其熱鬧程度不亞于東岳廟會。
人們總不希望失火,可一旦發(fā)生意外火災,那必定全力以赴。水龍隊男兒人人爭先,十八般武藝招招過硬,老弱殘一路助陣,制火魔萬眾一心,演出一幕驚心動魄的生死時速大搏斗。一場撲火戰(zhàn)斗下來,盡管眾勇士不是焦頭爛額,起碼也是渾身泥水,但心情無比快慰,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布條扎到水龍頭和扁擔頭上。拖著疲憊的身子,懷著勝利者的自豪返回。路上,不時響起鞭炮,那歡慶的場面,有如歡迎凱旋戰(zhàn)士,形成獨特的淮安救火文化。
歷經(jīng)幾百年的消防自救實踐,淮安州百姓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教訓,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組織系統(tǒng),統(tǒng)一的指揮系統(tǒng),協(xié)調高效的運作系統(tǒng),以及常備不懈的預警演習系統(tǒng),并形成一種獨特的消防文化。為保衛(wèi)居民生命財產(chǎn),保護古城歷史文化遺存,也為推進昔日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至在救火車暫時未能普及的水網(wǎng)之類特殊地區(qū),上述消防自救機制及設備還在起作用。今年淮安水鄉(xiāng)流均鎮(zhèn)合心村的水龍大顯神威,村里人用地方特的有的小笆斗,進行接力運水,大擺長龍陣,很快制伏火魔。該鎮(zhèn)馬鋪村至今還珍藏著清代的水龍柜。群策群力機制的活力,特定歷史條件下地域文化的積淀,對我們今天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