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清末民初詩人學者毛元征

清末民初詩人學者毛元征

2015/6/4 14:34:40    作者:郭壽齡    閱讀:4428    評論:0

  柳詒征在《我的自述》中追憶青年時代求學金陵時,有“友好劉龍慧、毛元征、梁公約……皆擅詩名,予亦不敢與角,第聆其言論,知所宗尚。”毛元征是柳詒征十分欽佩的詩人、學者,他一生勤奮治學,著作甚豐,“駢散文、詩詞遒逸淵懿”,“尤深于史”,還創(chuàng)作了通俗演義小說《十二女英烈傳》,其文采“淮士無出其右”。友人以多才多藝譽為“江北才子”。本文就毛元征的生平、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學成就作一簡單介紹和評述。
  一
  毛元征(1875-1931)諱乃庸,字伯時,別號劍客,晚年因不滿民國以后軍閥割據(jù)的社會現(xiàn)實,借漢代詩人韋孟《諷諫詩》中“勤欸厥生誼”句,自署“欸生”。祖籍江蘇甘泉(今江都)。其祖鳳韶在太平天國時期定居淮安,父昌本,字森甫,縣學生,“詩文精深簡煉”,醫(yī)、奕、書、畫“罔不精妙”,著有《花隱居叢稿》(《續(xù)纂山陽縣志》)。毛元征光緒元年生于淮安,后長于淮安,“操淮安語,習淮安風土”。少年時穎慧過人,七歲知聲律,能背“塾選唐人詩”,10歲時作《重陽》詩有句云:“斷鴻穿古塔,瘦蝶戀寒芳”,頗受長輩賞識。光緒二十一年應甘泉縣試,入泮為秀才,因詩文出眾,參與督撫考核選為拔貢生。毛昌本先生長期充任大官僚馮煦(字夢華,號蒿庵,金壇人,清探花,曾任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安徽巡撫)的幕僚,使毛家有比較優(yōu)厚的收入。清朝末年雖然國是日非,民族危亡,政治腐敗,然而動蕩的時局,沒有沖擊到毛元征安逸小康的家庭。三十歲以前的毛元征在家讀書、寫詩、做文章,師事淮安著名學者段笏林(名朝端),自編《劍客詩稿》,成為淮揚一帶頗有名氣的文人。隨著馮煦的卸任,毛家斷了生活來源。1905年毛元征離淮赴江寧(今南京)就貴池劉氏館謀生,走向社會,不久充任淮揚道查賑放賑員,1907年任江北師范(學校在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河區(qū))教務長。1909年又赴江寧,先后任江南高等學校教員,浙江旅寧公學教務長兼江南實業(yè)學校蠶桑分校監(jiān)督,兩江督練公所總文案,江蘇通志局分纂等職。年過而立的毛元征此時方知社會的復雜和生活的艱辛,他一心治學,但在那動蕩的年代里是不可能的。他在上段笏林先生書中寫到當時的生活境遇:“受業(yè)江沱旅食,學殖日荒,近兼制府幕中新軍秘書官(即兩江督練公所總文案――筆者),地位頗高,而事權不屬,每日據(jù)案枯坐,吏抱牘進,于紙尾銜下署‘諾’而已。……比又得制府檄,使任江蘇通志局分纂,局章無修,計書給直,如書賈之買稿然,每撰成百十頁為一卷,貴者給銀幣百,極廉者半之,采訪胥鈔,一概均由作者自任,并書籍亦不供給!軜I(yè)奔走于公所、學校、志局之間,夕乃得休。而賓朋之往來,簽函之裁答,校生課文之評改,均須于此時為之,終日勞勞,心神交瘁。”
  辛亥風暴席卷江南,江寧形勢緊張,已不是謀生治學的地方,毛元征乃去蘇州、上海等地,以后歸淮安家居;窗补鈴推陂g,由于他的學識、經(jīng)歷以及對這場革命所持的平和態(tài)度,為新舊兩派勢力所接受,被公舉為山陽臨時議會議長,后又被選為江北第一次臨時議會議長。毛元征曾寫道:“武漢軍興,山陽始脫清羈軛,乃庸時承乏臨時縣議長事,更新革故。余為文士,不習軍旅,惴惴以伏莽為慮……”辛亥年底,毛即取道江寧赴濟南就任山東巡警道署秘書長,后代理內務司司長。民國初年的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在袁世凱及其爪牙嚴密的控制下,毛元征對當時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又在致段笏林先生書中說:“……南中亂事,久在意中,今雖暫平,隱憂彌大,江北各地無萑苻即無大盜之起,已成糜爛,矧重以他警,乘機劫奪,勢必益熾,南望枌榆,惄焉如擣!泵魍獬鋈温殻耆珵榱酥\生,對于官宦場中互相傾軋,“多方僭毀”,頗為憤慨,“故不得志”。業(yè)余時間他有志于文學和史學,多方搜集書籍資料,為后來史學著作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霸跂|(山東)頗得多書,或購于肆,或取于友,亦有朋好知受業(yè)嗜此舉而見饋者,以邑志為最多,以二巨柜載之,尚不能罄也!痹谏綎|兩年多,他回淮著述,完成了《后梁書》等多部史學著作。然而家庭生活的擔子使他不能安心做學問。1915年又被迫離淮赴川,先后擔任墊江、梁山、壁山、云陽等縣征收局長。川省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其時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事紛繁,官匪沆瀣一氣,為害地方,民不聊生。毛挽在淮病逝的長輩聯(lián)語中有云:“入地倘逢先子,為道西華失路,漂泊兵歌。”可見其當時的生活處境和作客心情。毛元征“性戅直,不諧俗”,為人清高,為官廉潔,在川所任之職,雖皆為“肥缺”,但到1920年卸任回淮時,帶回來的不是金銀細軟,而是大量書籍、手稿。
  毛元征的晚年基本上寄居江左,從事著述、整理舊作、日記,境遇日趨窘迫,以致靠借貸度日,“常以炊餅充饑”。1928年毛元征姑丈邵叔武先生病逝時,他從南京寄回挽聯(lián)云:“羈苦微時,萬感交縈偏哭丈;蹉跎暮景,一生期許最孤(通‘辜’)公!泵麨榘У縿e人,實為慨嘆自己,毛元征晚年窮愁潦倒狀況,由此可見。1930年柳詒征“強君入焦山商略地志”,參與撰修《江蘇通志》,毛以病辭不就。后來不得已歸淮,境況更窘,沉疴在身,無錢醫(yī)治,甚至賤售藏書以償債。1931年病逝于淮安城內圍墻巷賃宅。
  二
  毛元征的詩歌《劍客詩稿》八卷,《詩余》(《詞》)二卷,現(xiàn)在能讀到的只有詩五卷,詞一卷,1916年以后所作的詩詞都散佚了。
  毛元征是生活在舊社會的典型的知識分子,他耿直而狷介,一生淡泊清貧,能保持節(jié)操,不與當時惡勢力同流合污。從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聽到一位正直知識分子的心聲,觸到一位正直知識分子與時代同休戚的脈搏。他的詩歌“不斤斤于章句,而豪宕直捷,一洗凡俗綺靡餖飣之習,憂時感事,陳意諷諫,皆得其正!保_振常:《劍客詩稿•序》)
  毛元征青少年時代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其時清政府腐敗糜爛,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盡管毛元征身在閉塞的山陽小城,但也看到了時代的風云變幻,“乾坤搖落摧秋色,時事艱難動客心”(《秋雨感賦》)。毛元征的詩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憂國憂民的思想。
甲午戰(zhàn)爭中,清軍在平壤吃了敗仗,日本侵略者把戰(zhàn)火燒到中國領土。李鴻章慌忙調集軍隊出關迎戰(zhàn),而平時只知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清軍將領則聞風而逃。毛元征在《走馬行》中寫道:
  紅錦花袍金絡馬,緩轡搖搖大旗下。連天烽火照陰山,倉皇走馬先入關。
  先入關,將軍喜,回頭語健兒,汝曹今免沙場死。
  這首詩辛辣地嘲諷了清廷投降派將領色厲內荏,不戰(zhàn)而走,貪生怕死的可恥嘴臉。清政府用這樣的人領兵打仗焉能不失敗?
  日本占領臺灣以后,侵略者燒殺搶掠,同胞遭誅戮,婦女被奸淫,祖國寶島在鐵蹄下呻吟,請看毛元征在《赤嵌城•哀臺民也》中悲憤地控訴:
  赤嵌城頭鬼夜哭,白骨如山壓城麓。炮雷一震城門開,長須蝦夷海上來。
  馬前酋長發(fā)新令,文物衣冠更舊政。峨峨大島懸南天,狉榛一啟三百年。
  詩書禮樂沐王化,奈何從此污腥膻。蝦夷得意肆荼毒,日日括金還括粟。
  姬姜憔悴執(zhí)盤匜,王謝流毒溷廝仆。橫行淫掠復何堪,輕乃拘囚重誅戮。
  城中碧血化青磷,城外狐貍飽殘肉。天寒日暮哀遺民,北望神州淚盈掬。
  淚盈掬,鬼夜哭,不恨蝦夷不訴苦,但恨生不得為中國民,死不得葬中國土。
  這首詩鮮明地揭露了殖民主義者慘絕人寰的罪惡,在詩的結束筆鋒一轉,把矛頭指向腐敗的清政府,詩人用反語的修辭手法譴責了清廷割讓祖國領土,賣國求榮的行徑。象這樣感懷時事的作品在《劍客詩稿》中隨處可見。這些詩歌與他同時代大詩家作品比較,也毫不遜色。
  早在1897年毛元征有江寧之行,結識了南方很多有識之士,增廣了見識,開闊了眼界,這個時期寫了很多諷諫時政,頗具愛國熱情的詩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敗,只希望于明君賢相來治理國家,洗雪國恥,可以讓他施展才華,實現(xiàn)抱負。讓我們再看頗能反映當時毛元征思想的兩首《詠史》:
  卞和不獻玉,厥足何由傷。精金在爐躍,工師驚不祥。知希未為憾。
  有美戒自揚。明珠儻在握,韞匵猶在先。臥龍日抱膝,避世潛南陽。聞
  達未嘗求,三顧來真王。
  管仲相齊桓,轉敗能為功。范蠡佐勾踐,雪恥傾吳宮。艱難賴斡旋。
  報國攄公忠。古今不相遠,未必無英雄。搏鵬得勁翮,一舉凌高空。
  前一首警告自己應以卞和獻玉為戒,要學諸葛孔明潛居南陽,不求聞達,而希望得到“三顧”;后一首則盼望國家能有管仲、范蠡這類賢才出來輔佐君王,使國家“轉敗能為功”,“雪恥傾吳宮”,使自己“一舉凌高空”。
  然而毛元征不切實際的想法,不能不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擊碎。他的詩歌不過是知識分子的吟詠、吶喊,就是這些憤世嫉俗的詩歌傳出后,也同樣遭到清政府官吏的抑壓。他苦悶、彷徨,只得以酒澆愁,以詩遣悶!坝锌谖┮巳诊嬀,古人此語非虛談;布衣豈合論時政,橫議有咎疇能擔!薄昂靡旅朗吵媒袢眨瑓s憂時事寧非憨?”(《再寄東川》)在《寶劍篇》中又說:“盤空光逼星辰昏,抽鋒劃天天有痕;八方蘯決消纖塵,至今虎頭猶精神!彼沼羞@樣的“寶劍”,空有一腔愛國熱情,于是心灰意懶,無可奈何,留這樣的寶劍有何用?“不如改鑄作鉛刀,明朝沽向屠牛肆!
  毛元征的詩作除上述反映憂國憂民思想感情的以外,大量的是朋友酬答唱和以及描寫個人、家庭生活的內容。這些詩歌感情真摯,表達了詩人的情思和生活情趣,其中不乏動人的篇章。如詞《踏莎行•題清河陳笠<湘衫銀礫詞>遺稿》:
  蕩氣回腸,引商刻羽,絲絲吐出情千縷?蓱z彩筆促華年,愁銷
  不去魂銷去。我亦無聊,公真大誤,一生嘗盡春心苦同,北邙自
  古好埋憂,君今正到埋憂處。
  這首詞感情細膩,詩人從朋友的凄涼離去,聯(lián)想到自己蕭瑟的境遇,既是對友人的悼念,也是對自己身世的哀嘆,表達了落拓失意的情緒,讀了感人肺腑,詞的語言流暢如訴,神似南唐李后主。
  毛元征平生自視甚高,無意仕途,但生活在那個動亂不寧的時代,他的心扉也不可能不受到時代風雨的扣擊,故其所作詩歌與時事有關系者甚多。他順乎歷史潮流而作,未敢逆歷史潮流而動,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對近代史上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表白了自己對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對于像毛元征這樣的知識分子來說,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的了。
  三
  毛元征不僅是杰出的詩人,而且是著名的學者。他的史學論著有:《后梁傳》二十卷、《北遼書》九卷、《遼進士考》二卷、《西遼紀事》一卷(國學圖書館影。、《檀香山島國志》十九卷、《勺湖志》十六卷等。另有譯著《安南史》等多部史學著作,以及《欸生隨筆》、《墨脞》。
  柳詒征先生評論:“……(毛)尤深于史,棼亂脞遺,史所荒忽者,櫛剔孴集,識之尤悉。”過去史家由于受正統(tǒng)思想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對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重視不夠。例如北宋時期,北方遼政權存在二百多年,為發(fā)展北方經(jīng)濟,對祖國的文明史都作出過重要貢獻,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應當與宋政權平等看待,毛元征把史學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此,是很有見地的。他主張“論世之識未可一孔之囿也”。他寫史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論世之識”。為著述《后梁書》,毛元征翻閱了幾十種史書、筆記和有關資料,可見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提出與正史《梁書》諸多不同的見解,補充許多疏漏的史實。如正史在記述湘東郡王蕭繹和岳陽王蕭察的互相交戰(zhàn)殘殺的史實時,極力褒揚蕭繹,指責蕭察。毛元征根據(jù)自己掌握的史料,進行考證分析,提出了與之截然相悖的“宜屈湘而伸岳”的觀點。遺憾的是他的史學原著,由于社會動亂,大部分已散佚了,有待于今后發(fā)現(xiàn)、整理。我們只能從他的《后梁書敘傳》、《西遼紀事自序》、《北遼書敘傳》等篇文章中,看到這些史學著作的綱目和大概內容,F(xiàn)在能讀到完整的史學著作僅存《遼進士考》。
  毛元征在《遼進士考•序》中說,其寫作目的在于“補于國史,原原本本,炳炳麟麟,驗制度之得失,則因革之龜鑒也,覘人才之盛衰,則知人論世之關鍵也!边|君王耶律氏為選拔人才,學習漢民族先進的文化技術,以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也效法宋朝開科舉士!哆|進士考》詳細地考證了開科舉的始年、年限、額數(shù)、資格、禁例、試期、甲乙丙科、廷試、試題、職官應舉、放榜、懲罰等,還記錄了科名盛事、雜事、歷科進士的人數(shù)、姓名。他還考證了“遼以進士科為漢人致身之階”,契丹人不得應試。耶律氏有個叫“蒲魯”的人,不經(jīng)特許,于重熙年間中了進士,興宗(耶律宗真)革去其功名,“鞭之二百”,還有個叫楊績的南院樞密副使負責開科時“坐與杜防”,因“韓知白擅給進士堂帖”而獲失職罪,被攆出京城,降為長寧軍節(jié)度使,由此可見遼開科取士之嚴格!哆|進士考》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科舉氣度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毛元征研究史學還注意從各國史書上尋找治國經(jīng)世之道。檀香山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經(jīng)過十九世紀從世界各地去的墾荒者的開發(fā),很快成為富庶的地方。毛元征看到祖國貧窮落后,十分希望祖國盡快富強起來,為了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他于1914年嘔心瀝血著述了《檀香山島國志》,可惜這部著作已散落民間,難以尋覓了。
  毛元征先生經(jīng)歷了清末民初五十多年風風雨雨,在那個時代,祖國大地哀鴻遍野,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民族的遭遇注定了他悲慘的命運。他一生嗜學若渴,勤奮著述,青年時代懷有救國救民之志,但懷才不遇,他的學識不能為社會所用;他傲岸耿直,不能為社會所容。為了使一家人免受饑寒之苦,幾度離淮謀生,終不能久在其職,憤然回鄉(xiāng),貧病交加,凄然辭世。毛元征的一生告訴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沒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他們的學識是不能發(fā)揮其作用的。毛元征先生逝世六十年來,他的生平、著作無人提及,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筆者認為毛元征的詩作及史學成就應該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

  附:
  毛君元征傳

  (柳詒征著 郭壽齡點校)

  君諱乃庸,字伯時,更字元征,別號劍客。晚取韋孟諷諫詩中“勤欸厥生誼”,自署曰欸生。姓毛氏,江蘇甘泉人。
  毛氏先世居蘇州閶門,明嘉靖中愛溪公始遷江都邵伯鎮(zhèn),清雍正中析江都置甘泉縣,鎮(zhèn)屬甘泉,遂為甘泉人。
  君之曾祖諱夢文,祖諱鳳韶,世有懿德?贾M昌本,縣學生,嚴正廉惠,以學行為大吏上客。妣楊宜人,通詩書,教子有法。
  君家自鳳韶公以太平軍時徙淮安,君實生于淮安,操淮安語,習淮安風土。幼慧多疾,不制治舉業(yè),而耽讀古書,敏于文詞;比長,厚重豐碩,不甚解世故,論文藝輒汨汨如瀉瓶盎。目短視,尋咫間不辨誰某,引書近睫,上下循視絕迅,一二過,舉其詞不忘。以諸生應宣統(tǒng)已酉拔貢試,江寧提學使陳伯陶賞異之,署第一人,尋丁外艱,未應廷試。
  君性戇直,不諧俗,然雅負用世志。視世之娖娖者率獵高位,銳欲膺膴仕出其上。清季督、都、司、道猶好士,引君佐治江南督練公所軍書,君以此自喜兼資文武也。
  民國二年,從楊晟之山東,以科長權內務司司長。四年從陳宦入蜀,管榷墊江,調梁山,又榷涪陵煙酒。川中脊脊大亂,所在被兵。君崎嶇榰柱四五年,盡喪其資斧。挈小妻東歸,貧不自聊,旅食江介。一時方面無(撫)憲皆墨吏粗官,耳君名,間聘君秘書,率不能盡君才,君愈益偃蹇。為大言謂:“吾嘗分疆寄衡揖監(jiān)司,臨戎治賦無作色,乃仰若曹滓瀝,循晷趨公操牘稿,望顏色乎?”繩榻昏燈,僵臥至日下舂,不赴幕府。幕府詢毛秘書,或旬月不一上謁,以是客大吏許,不久輒謝去。家益貧,世變益亟。童騃賈豎騰踔弋政柄,用俚語為官書,益無所用文士,而君亦侵尋衰老矣。
  避債金陵,居陋巷,彳亍喘僂與庸保雜作,猶不肯自貶損,摧眉下氣,為好語干貴幸。蕭然從故人乞貸,市炊餅,鍵板扉,輯故籍,作細字,戢戢成帙。徒仰屋浩嘆,生乃不遭乾嘉盛時,紬繹四庫,從徽浙諸老賞析奇侅也。
  十九年客鎮(zhèn)江。鎮(zhèn)江有傷兵哄官署,官署迫近君旅舍,君震悸,用小妻言疾走上海。久之,貧病交困,復道鎮(zhèn)江歸淮安。盡胠家藏書賤鬻償逋,槁死圍墻巷賃宅中。嗚呼,可哀也已!
  君博聞強識,于書無所不讀。獨喜宋明儒先書及浮屠家言,謂其虛誕無當。持身雖若佚蕩,不桎束迂謹,而中有介然不可奪者。
  駢散文、詩詞遒逸淵懿,淮士無出其右?ā秳皖惛濉罚悍采⑽亩怼Ⅰ壩亩、詩八卷、詞二卷、《欸生隨筆》二十二卷、《墨脞》一卷。尤深于史,棼亂脞遺,史所荒忽者,櫛剔孴集,識之尤悉。著有《十國雜事詩》十卷、《十六國雜事詩》十六卷、《后梁書》二十卷、《北遼書》九卷、《遼進士考》二卷、《明季封爵考》一卷、《檀香山島國志》十九卷、《勺湖志》十六卷。譯出《安南史》、《朝鮮近世史》、《印度雜事》、《彼得傳》、《泰西名家略傳》若干卷。鉤沉撮異,撰錄悉有義法。它所著有《補陳書》、《州郡志》、《西遼紀事》,丁亂稿佚,晚亦未能重輯也。
  嗚呼!以君豐才嗇遇,使研悅繕性息心之經(jīng)術,宜亦可淡然以著述自娛也。君既不屑屑自揪,抑高氣邁往;膺世變,遘屯厄,良不能無望。而播糠積薪九等表之下中、下下者,崛郁鱗起,益令君無所抒其憤慨,終已不獲一展,豈非柄世者之咎耶?
  君生于清光緒元年乙亥九月二十二日,卒于民國二十年陰歷十一月十五日,年五十有七。配劉夫人。子男五人:嗣孟、嗣雍、嗣曾、嗣開、嗣言,均雋邁有君之風;女二人:嗣昭、嗣光。孫二人。
  君與予姐夫徐粹甫雅故,予因獲交于君。君初至金陵,館貴池劉氏,予與劉氏群眾昆季稔,過從尤數(shù)。光宣間,金陵多寓公耆彥,登臨文燕,往往有予二人蹤跡也。不三十年,知舊飄零垂盡。君既連蹇不得志,予亦無力以振起君。嘗一強君入焦山商略地志,君已病矣,蹣跚扶掖,渡江登松廖閣,抗聲論方志義例,誦述駢溢,盛氣蓋一座人。一座人咸震聳莫能難。
  君既不樂山居,館谷又不時給,展轉扶病歸,拾敝紙貽書訣予,潦草不可辨。其后遂不通問。
  予為君傳,仿像君生平。溯疇曩寫心談藝之概,乃邈然不可復再也。悲夫! 

  注:原件承陳慎侗先生提供,為了便于閱讀,分了段落,加了標點,并將繁體字改為簡化字,少數(shù)異體字、通假字亦作了相應改動。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