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這座坐落在古運河邊上的小鎮(zhèn),隨著市生態(tài)新城的建立,將洗去千年古樸的鉛華,以嶄新的面貌展示于世人面前。踏著那被無數(shù)印轍磨得油光發(fā)亮的石板路,走進那曾被香火熏烤如古銅般的三元宮,仰望那矗立于運河堤上高高的淮關旗桿。板閘小鎮(zhèn)那一個個神奇的往事隨著悠悠的運河水在心中流淌著,并激起一圈圈如詩如幻的漣漪。
板閘,位于京杭大運河中部,明清時期,是黃河、淮河、運河的交會處,為“南船北馬,轅楫交替”之處,商旅必經(jīng)之地。板閘之名,源于明代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懊婧澈,左江右河,為南北舟車之要道,故于此設關焉”。關者,為國家收取稅銀之官署,即相當于今日之稅務機關,史稱“淮關”、“鈔關”、“鈔關”。板閘設關伊始,因為此處為運河咽喉要道,據(jù)《山陽縣志》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尾而至山陽,沿運河北運,雖山東、河南糧艘不經(jīng)淮安板閘,亦皆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板閘實咽喉要地也!币虬彘l所處位置獨特,稅源十分充足,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漕船超額夾帶要收稅,南貨北上、北貨南下要收稅,皖豫產(chǎn)品東下分流,也要在此納稅,故此地稅銀收取為“天下第一”。據(jù)典籍記載,最多一年可收七百余萬兩稅銀。
又因當時淮安城市繁榮,人口眾多,“三城內(nèi)外煙火數(shù)十萬家”,由此推算,淮安城歷史上最鼎盛之時,人口應有50多萬,更有史家認為有近百萬人口之多。如此眾多人口,商品消費量之大,商品落地稅非?捎^。加之,淮安一度時期為造船中心,兩淮之間曾有八十多家船廠,清江造船廠也在此征收“船料”,戶部淮安常盈倉在此抽征倉庫維修費,可見板閘淮關稅收之豐。而淮關管轄范圍大,關口多,包括今淮安、鹽城、連云港、宿遷、徐州等28個縣區(qū),覆蓋面積達四萬平方公里,同時,淮安又兼有海關之責,所以板閘淮關在歷史上知名度極高,地位也極為顯著。
由于稅務是維系歷代朝廷生存發(fā)展的命脈,而板閘淮關又如此重要,故淮關主官往往配置都比較高。清代,有好多是四品銜的寵近之臣方可出任淮關椎使。而淮安府知府也只是四品官,可見淮關椎使權力之大并不亞于淮安府知府。其關衙規(guī)模及建筑比淮安府署還要壯觀。據(jù)載,板閘淮關關街,大門外有一對白礬石制成的正面朝天吼巨型石獅,石獅左右各有一間吹鼓亭,用于早晚奏樂。大門對面照壁上標有“楚水司儲”四個大字,左右各有一根近20米高的旗桿,東西出口處各有一座轅門。在東轅門外左方東南角有座四窗十二門的更樓,大門內(nèi)左邊有座關帝廟,二門內(nèi)有東西配房,向后便是大堂、二堂、花廳、大仙樓,再往后為上房,出后門有座大花園,又叫后湖亭,周圍筑有一丈五尺的土圩松墻。整個關署建筑宏偉壯觀,堪稱一絕。
坐落于板閘南街偏西的運河堤上還有一座二層樓的淮關大樓,狀似鳳凰展翅,樓頂上塑有“淮安鈔關”四個大字,來往船只在很遠的地方便一目了然。此處方為辦理南北漕船查驗報關收稅之所。
關署建設之宏偉,令人嘆為觀止,而椎使更是權高位重,特別是清代椎使,大多由皇親國戚或由皇帝寵近之臣擔任,古詩說:“宰相門前七品官”,關吏雖級別不高,權力不小。同時,淮關也給當?shù)匕傩諑怼皩嵒荨。《淮關小志》有詩云:“板閘人家水一灣,人家生計仗淮關;婢賒斗米奴騎馬,笑指商船去又還”。說的是板閘當?shù)匕傩,大多做的是關上生計,吃的過關之飯,南來北往之商船要早日過關,常常通過當?shù)氐摹暗仡^蛇”幫助疏通關節(jié),而少不得要給其“買路錢”,有時給“中介人”比交納關稅錢還要多。另外,批檢的貨物,當然也是當?shù)厝税徇\,這筆費用也不在少數(shù),以至板閘人家,就是做奴做婢的生活都很殷實。而當?shù)厝擞殖Ec關吏勾結(jié),互相利用,各得其所。古有“板閘人半邊臉”之說,說的是“好處費”給的到位,就能笑臉相迎,早日過關,反之,冷臉相對,商船不知何時才能放行。長此以往,不少商船貨主,寧可多繞些路,也盡量不從淮關過關,加之后來海運開通,陸道可行,漕運亦非唯一交通生命線,加之朝廷也聞淮關腐敗之風,遂將淮關體制下放。到了清道光十年(1831年),一年只收36萬白銀,到了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稅額僅有二、三萬兩了。于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經(jīng)戶部奏奉諭飭減淮關,移交兩江總督辦理,旋又歸淮安府兼理,以至淮關已為昨日黃花,一蹶不振。到了民國20年(1931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實行貨物就廠征收統(tǒng)稅,取消內(nèi)地關卡,以致淮關輝煌一時的大幕從此降落,風光不在。
板閘淮關歷經(jīng)滄桑,幾度風雨,但曾維系封建王朝四百余年的經(jīng)濟命脈,應是古城淮安一段值得記憶的歷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