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理學家,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曾在淮安擔任漕運總督一職。楊錫紱字方來,號蘭畹,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人,父親曾是縣學生,講學鄉(xiāng)里。因受到家庭影響,自幼開始讀書,宋儒之書、經(jīng)說、史學、詞章等等,得到了父親的言傳身教,尤其是對宋儒書十分喜愛,這也是他對宋明理學的啟蒙之始。
楊錫紱年少之后,極力推崇程朱理學,一直到老。他認為理無所不在,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并反對王守仁主張的心即理的陽明學。在窮究事物之理上,他主張程顥的“主靜”,而著重“正心誠意”,也認同程頤的“主敬”,著重“格物致知”。在治學及為人之道方面,楊錫紱首先認為,治學必須先要正學術,然后再求正心術,其次才能以宋儒之學說為作文的根本。再者,便是讀書人要將讀書、應試以及成為圣賢之人緊密的結合起來,最后加上讀書人的氣節(jié),就一定會在畢生有有所作為。
雍正五年(1727),楊錫紱考中進士,隨后被朝廷授任了吏部考功司主事,歷任吏部郎中、貴州道御史、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廣東肇羅道、廣西布政使、禮部右侍郎、湖南巡撫的官職。
乾隆十八年(1753),楊錫紱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署理吏部尚書,并任殿試讀卷官。乾隆二十年(1755),楊錫紱又從署理湖南巡撫升為禮部尚書,并署理山東巡撫一職。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乾隆皇帝突然將楊錫紱調(diào)往江蘇淮安,并交給了他一個關乎朝廷命脈的艱巨工作,這便是出任漕運總督,并兼提督淮揚地區(qū)海防軍務。這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他的一個考驗。
楊錫紱到任后,首先就開始整飭漕政,清除漕弊。雖此時還是乾隆盛世,但漕政中所暴露出來的弊端也不比以往要少,尤其是漕運各級官員之間的貪污、舞弊以及對軍丁的索要,始終是讓漕運總督頭疼的一個難題。雖歷任總督不斷在治理、整頓,但一直都感嘆漕政是“錮弊難除”。即便如此,作為負責漕運的一把手官員,楊錫紱仍然要去對漕運工作進行監(jiān)督、監(jiān)察和管理,至少不能讓這些弊端影響到當年的漕糧運輸。
楊錫紱曾經(jīng)向朝廷上疏奏章,申請豁免了興武、江淮二衛(wèi)漕運軍丁所欠繳的漕項稅費,本來想用此方法給軍丁減輕一些負擔,誰知引得朝廷的指責,還落得個讓他用自己的養(yǎng)廉銀來替軍丁補償繳納漕項稅費的結果。不過后來,乾隆皇帝見楊錫紱一心為國,實心治事,便又豁免了他用養(yǎng)廉銀來替軍丁補償繳納漕項稅費。
乾隆二十三年(1757),楊錫紱上疏朝廷:
屯田取贖,應該適當放寬年限。如果錢數(shù)在百金以上,要準許三年交納,錢銀交納后便可以歸船。而漕軍士兵們的交兌不足有掛欠發(fā)生,則由坐糧廳規(guī)定日期進行追查懲治,督運官以下人員如果有一名漕軍戰(zhàn)士掛欠,即停止對督運官考績,并不給予加級、記錄或其他獎勵。而拖欠的士兵則也要更換,而新的戰(zhàn)士補充進來后,舊有士兵公私所欠的稅費,也不得再強行加派的新調(diào)入的士兵身上。各個水次在兌漕之時,要讓倉役和軍丁全部負責起來。江淮、興武二衛(wèi)部隊軍丁運糧,快丁駕船,應遵循原則進行操作,不得避運就快。
此疏一經(jīng)上奏,引起乾隆皇帝重視,當即朱批:
此奏確有所見”。而隨即便下達至相關部門進行討論,最終準許了楊錫紱的請示。
乾隆二十八年(1762),因為功績卓著,楊錫紱被加銜太子太保,此時已經(jīng)是他擔任漕運總督的第七個年頭。乾隆皇帝登基28年來,漕運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暢通。雖不說楊錫紱完全杜絕了漕政中的貪污、腐敗之事,但興利革弊,肅清漕政,將漕運治理的順暢通達,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而深知“舟行偶不慎,痛遭覆溺之險”的漕運艱辛,楊錫紱歷時多年,憑借自己擔任漕運總督時的經(jīng)驗,編撰的《漕運全書》,也為后任者在處理漕政問題上給出了指引。不過,此書直到楊錫紱逝世后,后任漕運總督黃登賢才將《漕運全書》呈上朝廷。因為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非常大,朝廷在審核之后,便命歷任漕運總督必須遵照楊錫紱舊章主持漕政,可見此書對于漕運的實用性之巨大。
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后,清廷才令翰林院檢討愛新覺羅·載齡等人繼續(xù)編修《漕運全書》,至光緒二年(1876)修成。
《漕運全書》共有九十六卷,記載了從清初以來的漕運常制,后又有咸豐、同治朝的一些改革、變通諸事,也有輯入。其中分為漕糧額征、征收事例、白糧事例、通漕運艘、選補官丁、官丁稟糧、貼費雜款、計屯起運、漕運河道、隨漕解款、京通糧儲、截撥事例、奏銷考成、挽運設防、通漕禁令、盤壩接運等23類。成為了重要的漕運政務的指導性書籍。
如沒有一位賢能的總督,如果不是專注在漕運工作上,多有視察,多有總結,也是無法寫出這樣一部全書的。楊錫紱一生為官40多年,為朝廷和國家鞠躬盡瘁。他悉協(xié)大體,不斷給朝廷上疏奏章,所奏之事多為百姓之需。在他為官的幾十年間,最大的成就莫過于他最后所擔任十幾年的漕運總督。
12年間,楊錫紱總督近萬條漕船及運丁數(shù)萬人,南來北往向京城輸送糧食、絲綢、瓷器等物資。其中又與河道總督共理漕河之事,大力維護河道的暢通,并確保漕運船只所過的地方,所有人員不得干擾運河所到地方百姓,多年航行安穩(wěn),都沒有重大事件發(fā)生。
楊錫紱擔任漕運總督的這12年,也是整個大清漕運最為穩(wěn)定的12年,且也是朝廷收到關于漕運奏章最多的12年。他用自己儒雅的性格和自己始終推崇的宋儒理學,主掌著大清朝的漕運命脈,可以說是穩(wěn)穩(wěn)當當。
能將莫大的漕運政事管理如此得心應手,乾隆皇帝自然是喜愛有嘉。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專門賜楊錫紱詩一首:
轉(zhuǎn)漕由來大政關,得人久任謂卿閑;
四星儲蓄天容與,千里南北歲往還。
革弊深應體民隱,董偷兼欲恤丁艱;
奉公盡職誠斯在,扈蹕儀文盡可刪。
由此,將他治理漕政的功績一一展現(xiàn)。不但如此,楊錫紱的治漕功績,還被后人與康熙年間治河名臣靳輔相提并論,并被贊為“數(shù)十年來,論漕政者,必舉先生第一”。
除了著名的《漕運全書》之外,楊錫紱還著有《四禮從宜》、《節(jié)婦傳》、《四知堂文集》、《詩文集》、《四書要義匯纂》、《漕運則例纂》等書。
乾隆三十三年(1765),病卒在淮安總督漕運部院中的楊錫紱,被乾隆皇帝準予祭葬,并賜謚號“勤愨”,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