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與淮安
2016/3/13 15:23:16 作者:陳伯新 閱讀:8188 評論:條
回龍巷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故,年僅七歲柴宗訓繼位,奸臣當?shù)溃植环(wěn)。眼看呈現(xiàn)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的后周步入動蕩,大將趙匡胤焦急不安,不得不于次年正月初二,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國,定都開封。在趙匡胤的領(lǐng)導下,宋國迅速完成國家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推行文人政治,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文治盛世。在淮安也有好多與趙匡胤相關(guān)的故事。
活捉重用南唐主帥
公元957年,柴榮親率周軍,轉(zhuǎn)攻楚州(現(xiàn)淮安區(qū)主城區(qū))。由于南唐楚州防御使張彥卿與城中軍民,堅守城池,頑強抵抗,使得柴榮久攻不下。南唐主帥、節(jié)度使陳承昭在清口,與楚州城連為犄角之勢,遙相呼應,使得楚州城的防守更加穩(wěn)固。柴榮傳令趙匡胤前來助陣。趙匡胤調(diào)集水師,黃昏逼近清口時,要求部隊扯滿帆篷,乘風破浪,悄悄登岸,殺進唐營。不費功夫,清口一帶唐軍幾乎全殲。打掃戰(zhàn)場,不見陳承昭。趙匡胤親帶百余騎兵,追趕到漣水境內(nèi),將其活捉。
宋初,缺少治水能人。趙匡胤聽說陳承昭在南唐治過水,就讓他去督治惠民河。在他的監(jiān)管下,惠民河水大增,水貫連汴京,南下入淮河,溝通了開封與江淮的漕運。此后,陳承昭先后疏浚了五丈河、治理好黃河決口等重大水利工程,成為治水史上有名的人物。趙匡胤欲平南唐,卻怕江南水軍。陳承昭建議宋國組建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師。在開封城外挖水池,引惠民河水灌入,操練水軍。宋國既有水軍,水又能通匯江淮,不久徹底平定了南唐。
率先攻克楚州北城
趙匡胤前去助攻楚州途中,順手摘瓜,全殲楚州周邊唐軍水師,消滅了楚州城的援軍。面對楚州城里的南唐軍隊頑強阻擊,柴榮部隊分別在四個城門口猛攻,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損失慘重。趙匡胤趕到后,認為南唐部隊孤軍守城,無外援,城里軍需補給逐步減少,且守城將士十分疲勞,特別是北城兵力弱、臨湖蕩、近淮水、墻土松,是攻城的首選。接著他就專攻北城,先后組織十余次輪番登城進攻,終于打開了一個突破口,率先登城。隨后,后周軍隊架云梯如潮般進城。進城三天,南唐軍隊全都戰(zhàn)死。
反對屠殺無辜百姓。在奪取清口前,泗州城(現(xiàn)盱眙縣)南唐守將范再遇,見趙匡胤率領(lǐng)周軍兵臨城下,嚇得手足無措。范再遇不想拿全城軍民的生命做賭注,決定投降。但又怕趙匡胤濫殺無辜。趙匡胤進城后,張貼榜文,安民告示,嚴禁周兵侵擾百姓,有違軍令者殺無赦。泗州城的百姓見周兵進城后,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將周兵奉為神兵,紛紛拿出家里的糧食、美酒犒勞周軍將士。
楚州之戰(zhàn),不光南唐軍隊全部戰(zhàn)亡,而且后周部隊死傷慘重。柴榮為報復楚州人的玩命抵抗,也為震懾南唐朝廷,讓其放棄交戰(zhàn),主動投誠,下令將城中男女老幼全部殺死。趙匡胤從心底反對柴榮屠城政策,作為部下也沒有辦法,只好盡量少殺平民。奉命在城內(nèi)屠人時,在一個街巷口邊見到一個已被砍掉腦袋的年輕女人臥在路邊,還在喂養(yǎng)她的幼小的兒子。這個不幸的嬰兒還在幸福地吮吸著母親甘甜的乳汁。惻然動容,下令停止殺戮,把嬰兒抱回軍中,并找來正在哺乳期的婦女喂養(yǎng),還把她們安置到這個巷內(nèi)。巷內(nèi)居民因這嬰兒躲過了一場劫難。后來人們把這巷起名叫“因子巷”。在趙匡胤的暗中“反抗”屠殺政策下,楚州城也留下了少量的幸存者。
當時城中心一巷子里有一廟。廟里一青年和尚武藝高強,自稱大圣,堅決反對屠殺政策。柴榮派人追殺,一直沒追到。他時常在周邊地區(qū)出現(xiàn),自稱與柴榮皇帝一樣高的“齊天大圣”。后來,趙匡胤重建楚州時,將他找回并予以重賞。明代吳承恩寫《西游記》時,孫悟空的原型就有家鄉(xiāng)此故事的影子。
重建楚州繁榮楚州
楚州之戰(zhàn),遍地死尸,慘不忍睹,盛唐時的“淮水東南第一州”,變得面目皆非,廢墟一片,連哭泣死人的聲音都沒有,成了一座鬼城。楚州之殤成了趙匡胤心中最大的痛。稱帝后,他決定疏通揚楚運河(大運河揚州至楚州段)連通淮水,將江南財糧漕運開封,并將運河上的鬼城楚州再現(xiàn)昔日繁華。
他一方面組織疏浚、暢通揚楚運河,連通京師。另一方面快速增加楚州人口,發(fā)揮運河之都效能。在增加楚州城市人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鼓勵江南人口遷徙楚州;二是號召楚州周邊百姓遷進城內(nèi);三是鼓勵城內(nèi)屠殺幸存者再生子女。在他增加人口政策的激勵下,兩三年后,楚州城市人口就恢復到戰(zhàn)前數(shù)量,市井逐步呈現(xiàn)出繁華景象。其中有一巷里人家全部外地遷入,近百種不同的姓氏,人們就把這巷叫做“百姓巷”;有一巷幾戶幸存者都生了兩三個兒子,人們稱這巷為“多子巷”。這兩巷名一直流傳至今。
在重建楚州過程中,趙匡胤多次來楚州視察重建情況。一天,著便裝私訪,在下關(guān)中市口看到一位搖頭嘆氣的老婦人,問什么情況。方知一個自稱“一刀準”的霸道屠夫,賣肉從來不用秤,經(jīng)常缺斤少兩,欺負同行,壟斷市場,抬高肉價。聽到此話趙匡胤火冒三丈,直奔其肉案,看到確有其事,將其一頓痛打,并讓地方官員發(fā)他充軍。隨后,趙匡胤進城見一汪葫蘆形的水塘,下馬洗手,身上與屠夫搏斗時的傷口,流許多血到塘里。身體虛弱的他趴在塘邊一橋上休息。后來,楚州百姓就把這水塘稱作“染指汪”,那橋稱作“伏龍橋”。水塘與小橋早不見,但“伏龍橋巷”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與伏龍橋巷垂直相連的那個巷子,當年攻下楚州城后趙匡胤曾住過,幾年后視察楚州重建,又來過這巷子,故稱“回龍巷”,也沿用至今。在城中心還有一個龍窩巷,巷內(nèi)有一個唐朝建成的四方樓。趙匡胤視察楚州重建曾下榻此樓,后人將此巷稱為龍窩巷,此樓稱為龍窩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