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岔河鎮(zhèn)處于山陽、清河、寶應、盱眙四縣交界的地方,屬于山陽縣,是山陽縣的一個大鎮(zhèn)!肚』窗哺尽肪5《城池》記載,淮安城外大鎮(zhèn)有6個:平河橋鎮(zhèn)、車家橋鎮(zhèn)、板閘鎮(zhèn)、清江浦鎮(zhèn)、汊河鎮(zhèn)、河北鎮(zhèn)!肚「尽诽貏e申明,這里所說的“鎮(zhèn)與前坊鎮(zhèn)之鎮(zhèn)不同”!扒爸绘(zhèn)之鎮(zhèn)”如人們經常提到的烏沙河鎮(zhèn)、黃家集鎮(zhèn)等小鎮(zhèn),只與村、坊相當,不能與六大鎮(zhèn)相提并論。后來清江浦成了縣城,河北、板閘都靠府城很近,幾乎聯(lián)成一體,難得單獨提起。岔河鎮(zhèn)雖僻居于湖河港汊之中,但風光美麗,成為宜居的好地方;欽工鎮(zhèn)后來崛起與之并峙。所以當年淮安人有俗語云:“一車(橋),二岔(河),三欽工”,是后來的三大鎮(zhèn)。其中岔河人煙稠密,物產豐富,商賈輻輳,素有“小南京”之稱號!肚∩疥柨h志》載,岔河界內分一至四個坊,在山陽八大鄉(xiāng)中分別屬于泰安鄉(xiāng)之第12鄉(xiāng)至第15鄉(xiāng)。良田510多頃。民國三年(1914)廢除清代的鄉(xiāng)坊制,淮安縣設立23個市鄉(xiāng),岔河為柘塘鄉(xiāng),是其中之一。十七年(1928)改并為12個市鄉(xiāng),不久改12市鄉(xiāng)為12個區(qū),區(qū)下設鄉(xiāng);岔河為第10區(qū)?谷諔(zhàn)爭期間,共產黨以寶應、淮安、淮陰各一部分地方建立淮寶縣,岔河為淮寶縣政府所在地。1950年5月,撤銷淮寶縣,岔河鎮(zhèn)回歸淮安縣,為岔河區(qū)。8月,與林集區(qū)合并為林集區(qū),區(qū)政府設在林集。1956年建立洪澤縣,1957年7月,岔河區(qū)之偉光、管魏兩鄉(xiāng)劃給洪澤縣。1958年公社化前夕為岔河鄉(xiāng)。年底,與仁和鄉(xiāng)合并為岔河人民公社。1961年7月,原仁和區(qū)域劃出,單獨為仁和人民公社。1963年1月,《淮安洪澤兩縣區(qū)域交接說明書》稱,將黃集、岔河、仁和劃歸洪澤。1964年9月上報專署,1964年11月26日,省人民委員會文件批復,岔河與仁和、黃集一起劃歸洪澤縣。
岔河一名,一作汊河。其名肇始,與河流有關,與港汊相連。在諸版本《淮安府志》或《山陽縣志》等地方志書上,“岔”絕大多數(shù)寫作“汊”,今皆作“岔”。有過一些別名,柘(zhè)塘即是其一。為什么叫這個名字,至今未得其解。天啟《淮安府志》載有方尚祖一首排律,計138韻,題為《淮郡志古》,其中有:
元王存祀廟,公冶吊荒阡。
城列柘塘塢,碑珍娑羅鐫。
伶臺誰載酒,麗澤待銜鳣。
水教軍容盛,球拋殿曲闐。
西遼曾蹕駐,光孝布檀旃。
這10句詩說了10處古跡,依次是:楚元王廟在上坂街,公冶長墓在城東,柘塘塢在岔河,娑羅樹碑在府衙,劉伶臺在古淮河邊,麗澤亭在府學泮池水上,水教亭在西門外;夢中水殿中觀宮女戲球,山陽蔡繩有拋球曲;西遼城在城東二里,相傳唐太宗征遼駐兵于此;光孝禪寺在府署東,正統(tǒng)四年朝廷敕賜藏經、寶鼎。唐王維《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焚香不俟于旃檀,散花奚取于優(yōu)缽!眽]就是船碼頭,俗傳隋煬帝游江都時,聚糧于岔河,柘塘塢當是說的當年船塢;窗哺缴凶鎸⒋肆袨榛窗哺闹匾袍E之一。丁晏《淮陰說》上云:“仆游于淮久矣,樂其土風,柘塘秔稻之饒,射陽魚蟹之美。丹臺王喬之宅,茶陂陸羽之神。”他們突出岔河古跡,與娑羅樹碑、楚元王廟、劉伶臺、王喬丹臺、陸羽茶坡并列。
柘塘歷史很悠久,還曾建有柘塘城!肚∩疥柨h志》:“從泗州至梧橋,有墩阜十余,迤邐往北五里至鎮(zhèn)。其西二十里通高良澗、洪澤湖。又一小河,往南通草子河,故名汊河。其大河東去十余里下白馬湖。東北十余里,有大墩三,有土城,四門依然,相傳唐時所建!蓖巍渡疥柨h志》轉引《南畿志》亦云:“柘塘城凡三,約圍一里許,俗傳隋煬帝游江都,聚糧于此。舊志按:今汊河鎮(zhèn)即古柘塘,其東北十余里大墩三,有土城,四門依然,當即其遺址!笨梢姴砗赢斈赀曾有過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