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臣(1829—1899),字子青,號持白,清道光九年出生在淮安城內一個貧苦書生家庭。祖父湘舟,是個老庠生,父親薪儒一生埋頭“制藝”,鉆研八股文,連個秀才也未考上,“攻苦致疾,連騫以歿”。“君家奇貧”,祖父把希望寄托在年幼的顧云臣身上,“親課之”,后祖父去世,家境愈加困頓,常常三餐難以為繼,母子相依為命,云臣“一日不見母,即皇皇如有所失”。母范氏原為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決心把兒子扶養(yǎng)成人,將其寄養(yǎng)在范家,“隨舅氏范光璧授讀”。顧云臣少年立志,決心刻苦攻讀,改變家庭境遇,以報答母親養(yǎng)育之恩。18歲成了秀才,青年顧云臣躊躇滿志,于咸豐辛亥(1851)赴江寧(今南京)參加南闈考試。舊時科舉考試,三場共九天,考生在不能轉身的考棚內做八股文,吟詩作對,食宿均在其中。不僅精神緊張,而且身體也倍受折磨。顧云臣“以三場痁①作”,未能終場即“撤去”。兩主試官讀了顧云臣未完成的試卷,認為“其文婉篤②深至……因為之惋惜者再。”此后顧云臣又幾次參加鄉(xiāng)試均不售,迫于生計,受聘于清河(今淮安市清河區(qū))某氏家塾授徒。
1860年淮北捻軍攻陷清江浦,時“君授徒在浦為所掠”。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雖“慨方今時勢,民不聊生”(顧:《答段笏林論時弊書》),然而還不可能站在農民革命軍的立場上。在捻軍轉移途中,顧“投水不溺,輾轉得脫”,返回清江浦,“奉母令歸淮”。這年顧又遭妻喪變故,常常衣食不周。一次好友段朝端(號笏林)拜訪了他,段這樣寫道:“……(君)居城東破屋中,妻甫新病歿,爨火久虛,君軀故宏偉,至是憔悴無人色,然劬學不輟,余過其家,案上矮紙冊鱗次櫛比,皆掌錄之本,余深服其堅忍力學,不為境所累!保ā额櫹壬瞥紓鳌罚﹥扇糜殉3T谝黄稹奥擇蔷壅劇,切磋學問,“至三鼓不令歸,留食豆粥,蕭然塵世之外!
1863年,顧云臣“受知于學使?jié)鷮帉O公充辛酉選貢”。其后又于1864年、1865年中舉、中進士。1868年入都,授翰林院編修。其時清政府已腐敗不堪,對外屈膝賣國,對內加緊搜括,官場更是黑暗,拉幫結派,爾虞我詐。他目睹這一切心情異常憤懣,主張“痛懲京官奔走結納之習”,“應館課外,日坐斗室中,發(fā)篋陳書,編劃無間。”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十分欽佩顧的學識,稱其“以文章名于時”,常!巴鶃碛H炙”,與其探討研究學問(陸潤庠:《抱拙齋文集·序》);吏部尚書李鴻藻對顧云臣亦非常賞識,表示愿引薦其與達官貴人相識,而他卻“不以屑意”。
1873年,顧云臣被選派任湖南學政,主持湖南鄉(xiāng)試。一百多年以前,山陽阮學浩(號裴園)也曾任湖南學政,“以清嚴著聞,云臣一遵其法,……以進退人才為職,又承鄉(xiāng)先生阮裴園太史以后,流風馀韻,播在人口”(《續(xù)纂山陽縣志·人物》),一時傳為佳話。石門縣諸生閻正衡是一位有真才實學之士,大吏靳某固不予錄用,顧云臣據理力爭,并上書朝廷推薦其才,后閻“得旨授訓導”。顧在任三年“校閱特勤”,“湘人士服其知人”。短短的幾年的官宦生活,使顧云臣十分厭惡,他比較清醒地認識到科舉制度扼殺人才,“區(qū)區(qū)一第,不過士人假以進身”,“實茍且之圖”,不如“徜徉林壑”,寫寫詩,做做學問。他在致淮安知名學者徐嘉(號賓華)的信中這樣寫道:“弟半身潦倒,精力銷亡,自博微名,塵務如猬,過時而學,炳燭奚補?無所望于身后名。(君)異日大刻中,有寄顧某一詩,與顧某一書,亦足叨驥尾之榮矣!保ā洞鹦熨e華書》)顧云臣任滿后,決心不再返京,“以母老,乞養(yǎng)歸”,其時他還不足五十歲。顧云臣回到家鄉(xiāng),周圍府縣爭相聘請他去任“書院主講”,他均一一謝絕。早年阮學浩辭去湖南學政,在淮曾建勺湖草堂授徒講學。顧云臣“于將母之暇”,也利用“裴園太史別業(yè)舊址,辟勺湖書塾,聚諸生講習其中”。此舉在淮地傳為美談。顧去世后,淮安學人在勺湖書院舊址,建“阮、顧二公祠”以志紀念。歲月滄桑,現祠堂早已不復存在了。
顧云臣自回淮后,贍養(yǎng)老母,教育兒孫,與淮安學者段朝端、徐嘉、裴蔭森、羅振玉等吟詠唱和,悠哉游哉二十余年,“不幸于己亥(1899)冬屬疾遽逝。”病重期間,曾自撰挽聯曰:“不作完人,何必偷生斯世;詎離老母,為此抱恨終天!逼鋾r顧母九旬有余,尚健在!皬浟糁H,諄屬勿移內寢,恐驚太夫人,其孝思如此。”
顧云臣的著作,由其子震福輯成《抱拙齋集》行世。
《抱拙齋集》包括詩一卷(上、下);詩余(詞)一卷;文八卷;其中有“辨、考、說、釋、論、文書、序跋”等共四冊。陸潤庠評論說:“說經諸作,考證詳密,議論得中……論史事,談時務以及鑒古酬世諸篇類,皆有功人心世道,非率爾茍作者。文筆修潔,雅近桐城;詩近南宋,其體在放翁、誠齋③之間,詞律謹嚴,吐屬俊雅!保憹欌裕骸侗ё君S集·序》)
顧云臣生于道光,卒于光緒,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行將全面崩潰的時期。其間,資本主義國家的大炮轟開了閉關自守封建帝國的大門,清王朝的腐朽無能暴露無遺。中國農村自然經濟迅速破產,廣大農民日益陷于無以為生的境地。顧云臣目睹這一切心中無比苦悶,但又回天無力。他恥與那些蠅營狗茍的貪官污吏為伍,不屑與其同流合污;他厭惡科舉,卻又不得不在這條道路上艱苦跋涉。他精神空虛,心里矛盾,晚年更采取了“超脫塵世”的消極態(tài)度。這樣,他的文學作品的內容也就只能表現個人的這些心態(tài)和恩恩怨怨。顧云臣就是這樣一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典型。以下摘幾段(首)詩文,以饗讀者。
表示對當時社會腐敗風氣不滿的:
兩辱手教,極言鄉(xiāng)邦風俗之靡,為之累嘆頹息,不能去心,足下卓然自立,不屑同流合污,并思挽回而拯救之,甚善甚善!竊謂轉移風化,其原非端自朝廷不可。朝野古今形勢百變,大抵以一“利”字,一“情”字概之。《六韜》曰:“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是固然矣!”
揭露科舉制度流弊的:
方今用人之法,鄉(xiāng)舉里選,斷不可復。何也?矯飾以相欺,苞苴以相市,則利為之瞻,徇于請托,附和于要結,則情為之。古法若復,其冒訽④干進,必百倍于今日,不然自漢迄明,曰策對,曰辭賦,曰經術,曰制藝,均之取人,以言不足以得真才。而科舉一途,我朝因之不能變,豈前車已覆,必欲襲軌而騖哉!
表示對官場仕途生活厭惡的:
竊慨方今時勢,民不聊生,稍自膏羶,聞風蟻附,何處不猶吾大夫。至于仕宦一途,尤為苦海,民之無術,業(yè)以自活者,迫而官,官之不能謀斗筲者,轉迫而為鬼。
為清王朝走向滅亡的大勢所趨而感嘆的:
國家創(chuàng)鉅痛深,南治西陲,方榮旰食,誠不思更以心膂之臣,與異類爭一旦之命……當將相戮力同心,有以堅其志而壯其氣,何遽敗壞如此?運數使然,可勝浩嘆!
表現對民族英雄關天培贊頌的:
淮海英靈育奇節(jié),正氣凜凜秋霜烈;誰育金剛不壞身,由來仙母根蟠結。將軍黃鉞耀蠻荒,阿母思鄉(xiāng)返北堂;老圃⑤有心依杖履,君恩母命幾回腸!
《題邑人關忠節(jié)公天培延齡瑞菊圖》
表現個人晚年生活、心態(tài)的:
歸田依舊氣酸寒,自把黃花晚節(jié)看;帛力為人難厭望,強顏隨俗不成歡。愁來萬斛詩懷減,老去頻年帶眼寬;幸得慈幃常健在,餕馀翻為勸加餐。
《言懷》
見白欣占歲不荒,種梅百本作花場;虱三世上勞爭訟,黽六泥中穩(wěn)閉藏。愛友朋來春釀早,念兒孫讀夜歸忙;牛毛細字猶能識,繡佛挑燈共北堂。
《寫懷柬山夫⑥》
鎮(zhèn)日凝思不解憂,相憐相敬只高柔;悔予誤學三年宦,累汝翻添百種愁。違俗襟情誰獨諒,好名心事政難酬;米鹽菽水勞勞外,賴我聯吟伴白頭。
《題內子小像》
以上所舉,可見《抱拙齋集》一斑。顧云臣作為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昏天黑地的封建社會里,淡泊清貧,潔身自好,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注:
①痁:痁shān,瘧疾。三場痁作,即發(fā)了三場瘧疾病。
②婉篤:委婉真摯。
③放翁、誠齋:即南宋詩人陸游、楊萬里。
④訽:訽gòu,通“詬”,羞辱。
⑤老圃:關天培,字滋圃,詩中“老圃”即指關天培。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關天培曾將年近八旬老母迎至官署奉養(yǎng),后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老母聞“嶺南瘴厲途遙”令關天培“移忠作孝”,關派人將母親護送回家鄉(xiāng)淮安。所以詩中有“阿母思鄉(xiāng)返北堂”、“君恩母命幾回腸”句。
⑥山夫:指路山夫,顧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