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抗戰(zhàn)時期仇橋的教育工作
2014/6/16 16:39:23 作者:高桂生 閱讀:3806 評論:條
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于一丸四三年初夏打下日偽盤踞在仇橋的碉堡,全殲敵偽二百余人,仇橋一帶民眾獲得解放。我原在仇橋鄉(xiāng)小戴莊教書,在黨的指引下。隨即將私塾改為民辦小學,F將我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對如何使教育為抗日戰(zhàn)爭服務,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情況作一回憶。 一、改造舊的教育 改造舊的復古教育,首先廢讀“五經”“四書”,改教我民主政府編印的新課本、新教材,并要求學用結合,改變舊教育那種所學非所用的現象。新教材能夠培養(yǎng)學生講究科學真理,增強民族自尊心,發(fā)揚愛國主義,促使思想進步。但由于舊傳統(tǒng)教育內容經過幾千年來的渲染,在人們頭腦里根深蒂固,一旦廢除,有些人思想不通。經過反復宣傳和說明舊教育盡是封建迷信、奴役人民的破爛貨,同時發(fā)動思想進步的家長帶頭購買新書給子女試讀。這樣,家長才同意辦新學,出錢購買新課本,使這一所剛從舊教育脫胎出來的民辦單小,走上新的教學軌道。 仇橋東面有一所私塾,因本地“鄉(xiāng)約”(似鎮(zhèn)保。┏稹痢涟殉,仍給學生讀《論語》、《孟子》等舊書。我校學生懷著改造舊教育的心情,去到這所私塾沒收舊書,當即遭到抗拒。這個有舊勢力的“鄉(xiāng)約”,舉起拳頭要打禁讀舊書的學生,學生不服氣,與“鄉(xiāng)約”開展了一場激烈的說理斗爭。我即伙同友鄰小學教師仇子春一起去調處。結果,這所私塾很快也接受改造,改教新書了。 學生們讀了新書,一致叫好,他們說:“讀起來順口,句句皆懂,多學到東西!睂W生所作的詩文,也由文言改為白話;廢除“之乎、也、哉”,改用“的、嗎、呢、了”。第三組(亦叫高小組)學生吳福元曾以《迎春》為題作過這樣一首白話詩:“北風吹,大雪飄,地主豪紳穿皮襖,圍爐溫酒吃羊羔;可是窮人無衣食,饑寒實難熬。寒星在顫抖,瘦竹被摧活。!太陽出來了!小河解凍,大地冰消;花兒孕蕊,柳兒育條;人間得溫暖,齊迎春來到!边@首詩形象、鮮明。感情色彩極其強烈,被選用為對外宣傳的墻頭詩。家長很高興,嘖嘖稱贊道:“這些話說到我們心眼里,象這樣下去,不愁孩子不識字,不懂事。” 二、積極宣傳抗日 剛剛解放了的仇橋鄉(xiāng)第一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周受成同志,在基層干部和鄉(xiāng)大會上,幾次都講到毛主席的《論持久戰(zhàn)》,說明抗戰(zhàn)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的理論。我聽了非常入神,對教學和社會宣傳也就有了“本錢”。記得我曾以《試論中日戰(zhàn)爭的結果》為題,讓學生作文,啟發(fā)他們找出日冠必敗,中國必勝的若干論據,來表達文章的主題,從而堅定其抗戰(zhàn)必然勝利的信心與決心。 當時,車橋、石塘等地都駐有日偽軍,淮安、清江、漣水等縣城,更是敵人盤鋸的窩巢。仇橋是處在半月形的包圍圈里。有時敵人出來“掃蕩”、搶糧,我們就臨時隱蔽,等敵人走后再來教學。根據上級指示和老解放區(qū)經驗,部署學生聯系校外兒童,組織兒童團。有時為了偵察情況,掌握敵人動向,就由兒童團派人爬到樹上了望。從而,把學校和社會群眾扭成一股繩,一致對付敵人。 對社會宣傳,是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學校附近的要道口,群眾屋墻上,我們都經常去書寫大幅標語和墻頭詩。每次根據形勢發(fā)展的情況,書寫不同內容的標語。如動員和歡送青年參軍我們寫了好多墻頭詩:“咚咚嗆,咚咚嗆,中國人民斗志昂,參軍上前方,打倒小東洋,衛(wèi)國保家鄉(xiāng),真正有榮光!薄瓕W生蔣步元、蔣學知、仇云起三人,就是在宣傳教育影響下參軍抗日的。 在烽火連天的日子里,群眾文娛生活十分缺乏。我們在縣、區(qū)文化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聯系校外有點文化知識和愛好文娛的人,演戲唱歌、跳秧歌舞。我本人也參加演戲,曾扮過《反‘掃蕩’》里老奶奶的角色。秧歌舞是解放區(qū)里最有群眾性、最簡便的一種文娛形式,不分男女老少,隨時隨地都能舞蹈起來。尤其是兒童,經過有組織的培訓后,舉行集體舞會很有情趣,大家齊聲唱起“少拉少拉多拉多,少多拉少米來米……”,身段、動作和步伐,均符合音樂的節(jié)奏、拍子,扭出多種形式的秧歌舞,有“一字形”、“穿十字”、“半月形,等共十二種,觀眾喜聞樂見,津津有味地欣賞、叫好,活躍了解放區(qū)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氣氛。 三、反對封建迷信 在政治課和語文課里,反對封建迷信內容的篇幅占的比重也不少,學生學習了以后,能夠從本質上理解人的窮富,不是什么“命運”“八字”注定,而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所形成的;所謂吉兇福禍是由鬼神主宰、菩薩保佑的說法,更是愚昧、騙人之談。學生懂得了這些道理后,就隨時應用。那時,各個村莊都在村頭路口砌有一座土地廟,每逢節(jié)日或祈禱什么事情,都要去燒香磕頭。學生們進行宣傳活動時,便一股勁兒把附近的土地廟全部搗毀。仇橋西南角有座大廟宇叫“如來佛庵”,里面的菩薩塑像,也被砸得一塌糊涂。這樣做,似乎有點過份,但在當時對破除幾千年來的迷信觀點,解放群眾思想大有益處。 抗日根據地的民主風氣日益形成,大家意識到,我們政府所以叫民主政府,就是要解除封建專制,反對個人獨裁;講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那時,在學校里處罰一個學生,在群眾中商量一件事情;甚至在集會時拉唱一只歌子,都要講民主。只要在場的人舉手或鼓掌,要你唱首歌,你總得要唱。不然,就叫“不民主”,誰也不愿戴上“不民主”的帽子。這樣理解“民主”雖然很不全面,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的思想傾向。 廢除封建惡俗,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也曾提倡過,但不能實行。在解放區(qū)里,可真搞得突出。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特別是男女之間的平等自由,打破了舊社會“烏盆不算盆,女人不算人”的說法。學校女生自覺地將自己的小辮子剪為“二刀髦”(短發(fā))帶動社會上婦女剪發(fā)。同時,廢除纏腳,婦女組織“抗日救國聯合會”,打破封建式的家長制、夫權制和一切陳腐的習俗,實行男女婚姻自由;婦女帶頭唱歌、演戲、扭秧歌舞,學干男子干的工作和活計。 后來發(fā)展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兒童團,配合農救會斗爭封建惡霸。兒童團的孩子們,沖鋒陷陣,走在群眾前頭,扛著紅旗,敲鑼打鼓,所到之處,歌唱聲,口號聲,持續(xù)不斷;嚇得那些惡霸地主、土豪劣紳、土匪和頑偽官吏的狗腿子們膽顫心驚。慘遭過殘酷剝削和迫害的貧苦農民,在斗爭大會上對這些人的罪行,進行控訴,清算舊帳。學生們把清算得來的斗爭果實(經過黨支部或農救會分配),用于購買書墨筆硯。不僅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而且反映了政治上的翻身,因此家長也都很滿意。 四、普及大眾文化 普及大眾文化教育,在淮安搞得比較突出的是一九四三年冬學運動。縣委領導親自抓,以小學校長、單小教師為骨干,吸收塾師和社會知識青年參加,辦了冬學教師培訓班。當時的縣委書記鄒平同志親自為冬師培訓班講課。那年,淮安、淮陰城里的日寇出動“掃蕩”,縣長趙心權同志每隔一、二天就向冬師培訓班報告敵情,分析形勢,動員學員們沉住氣安心學習。跟隨縣政府行動的四百多冬師骨干。為了與敵人周旋,一個月內就遷移三處。開始在復興鎮(zhèn)報到、開學,最后在淤黃河夾堆里的龔營培訓結束。我參加冬師訓練,感到收獲很大,尤其是明確了國內外形勢、國共兩黨的不同性質和我黨所面臨的任務,為向群眾宣傳和教學。增加了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知識。 冬訓結束回來后,我繼續(xù)教小學,同時兼搞仇橋鄉(xiāng)第五保(現在的高仇村)的冬學工作。冬學,主要依靠基層干部動員學員入學,運用杜會知識青年和“小先生”(三年級以上在校生)教學。學員對象,首先是基層干部、黨員和有組織的青年、民兵、婦女,其次是一般農民群眾。對于冬學的宣傳動員工作,做得比較扎實,除了行政上部署外,實行干部分工包干,在校學生分包家長。還按照縣里發(fā)下的詞譜、統(tǒng)一教唱了《上冬學》的歌子:“同胞們啊,聽我言:我們都是莊稼漢;從前要讀書,沒有錢,不識字,真可憐,好象瞎子看青天!薄巴麄儼∠胍幌耄黑s快來上冬學堂……” 男女群眾不分早晚、閑忙都唱起來,到處歌聲嘹亮.熱氣騰騰。這對群眾上冬學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冬學堂一般以行政組織或自然村莊為單位,分編學習小組。上學時間,主要根據天氣陰晴、農事閑忙而定;有時也利用開會的會頭會尾時間。學習內容,除了于部專講時事政策外,正常的按照縣里統(tǒng)一印發(fā)的《冬學課本》教學。對于那些記性差的中壯年人,冬師或“小先生”利用實物寫字,如在扁擔上寫“扁擔”,鐮刀桿上寫“鐮刀”。小車上寫“小車”等字樣。這樣看物認字,用物記字,效果很好,深受文盲歡迎。 搞得好的學習小組,不僅堅持上冬學,進入春季以后,轉為常年業(yè)余學習,基本上達到普及大眾文化的要求。有些黨員和民兵、婦女,原來不識字,經過學習變?yōu)榇肿R字,有的還能看懂通俗報刊和寫簡單的來住書信,特別是政治思想進步較快。很多青年由于學懂了無產階級革命道理。不少人要求參加中國共產黨,紛紛遠離家鄉(xiāng)脫產工作,壯大了干部隊伍,增強了黨的力量,有力地促進了抗日斗爭的深入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