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籍貫考
2014/6/19 15:35:56 作者:鐘士和 閱讀:3419 評論:條
梁紅玉,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她的名字和光輝業(yè)績早已被載入史冊,然而人們對她究竟是哪里人氏,往往閃爍其詞。南宋人羅大經(jīng)所著《鶴林玉露》一書曾記載:“韓蘄王之夫人,京口娼也!表n蘄王即韓世忠,京口即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然而這句話并不能說明粱紅玉的籍貫所在。后來元人脫脫等編修的《宋史》在記述梁紅玉史跡的時候,對她的籍貫出身只字不提。直至當代,一些頗有代表性的書籍對梁紅玉的記述都沿襲了上述兩書的說法。如蔡東藩所著的《宋史演義》、臧勵和等編著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夏征農(nóng)等主編的《辭海》、修訂本《辭源》以及《中文大辭典》(臺灣版)等都回避了梁紅玉的籍貫問題,這不能不算是一個缺陷。最近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對梁紅玉的籍貫作了一些調查考證,結論是:梁紅玉的籍貫是江蘇省淮安市。其根據(jù)分述如下: 一、淮安地方志書的記載。 清乾隆年間的《山陽縣志》記載:“宋,粱夫人:蘄王韓世忠妻。楚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亂,梁流落為京口娼家女!雹偾逋文觊g的《重修山陽縣志》記載:“韓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亂,流落為京口娼家女!雹谇骞饩w年間的《淮安府志》在“山陽縣列女”中記載:“宋,北辰坊烈婦、義婦李氏、蘄王韓世忠妻粱氏!雹凵疥柨h即今淮安市(1988年前名淮安縣),北辰坊即今淮安市淮城鎮(zhèn)新城村。北辰坊,又名北辰鎮(zhèn)、北辰堰、北神堰。因地處古淮河岸邊,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邗溝以通江淮,于此筑堰而得名。 上述所舉志書的主要編篡者,大多熟睹淮安地方掌故,且以治學嚴謹而著稱一方;主其事的又不完全是淮安本籍人。從志書內容來看,編篡者也是力求做到“文直事核”的。特別是在人物志中,凡有爭議的內容都如實記載。甚至有些著名人物的籍貫經(jīng)過認真考訂,推翻了前志書和當?shù)亓餍械恼f法,被從淮安籍中推了出去。由此觀之,上例志書中所記載梁紅玉的籍貫應是真實可信的。 二、淮安鄉(xiāng)土的認識。 梁紅玉是淮安人,這種認識在淮安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如清康熙年間淮安人張鴻烈曾以《北神堰韓蘄王楊國夫人梁氏》為題寫過一首濤。詩中有“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織葦堰上頭,蘄王夫人昔家此,隨母播遷至潤州!钡木渥(潤州即今鎮(zhèn)江市——筆者)。作者在題記中說:“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門外迤西是也。梁夫人微時家此!贝嗽娛杖胱髡叩脑娂痘茨蠞n》中。④清末淮安人盧介清所著的《詠淮紀略》有《梁夫人》詩,開頭兩句為:“夫人淮產(chǎn)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亂塵……”并自注:“宋韓世忠妻粱氏,北辰坊人。”作者在該書《凡例》中明確指出:“是編所詠純乎山陽,不兼他邑。間有其人籍非山陽而世居或流寓于此者不在此例!雹蓊愃频念}詠,在淮安地方藝文志中還可以找到一些。新中國建立以來,淮安一直都把梁紅玉這位本地民族女英雄作為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典型教育下一代,各級學校也都將梁紅玉的事跡編入鄉(xiāng)土教材。歷年來,淮安的新聞、戲劇、電影以及由淮安人撰寫的有關書刊文章,都把梁紅玉列為淮安名人;窗灿泻芏嚓P于梁紅玉的傳說故事。這些傳說故事,以她的家世、出生、童年生活等為最多,有些故事已經(jīng)結集由出版社出版。在梁紅玉故里新城村附近,現(xiàn)有一個梁大莊,人們認為這些梁姓居民就是宋時梁氏的后裔。 淮安還有一批關于梁紅玉的古跡。突出的有“梁紅玉故里碑”和“梁紅玉祠”。梁紅玉故里碑在新城村梁紅玉故里西邊,碑上鐫有“梁紅玉故里”五個正楷大字。碑高約四尺,寬約一尺五寸。由于豎于淮安至漣水的公路邊,過往行人都能看見。此碑早在解放前若干年就已豎立,可惜毀于“文化大革命”中。梁紅玉祠,位于新城村“梁紅玉故里”。據(jù)故老相傳,因梁紅玉在家排行第七,老祠堂名為“七奶奶廟”,也許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婦女不能建祠祀奉,故人們只知有“七奶奶廟”不知有梁紅玉祠。清末,淮安河下鎮(zhèn)有人揭去七奶奶身上錦緞袍衣,見塑象背后赫然有“巾幗英雄梁氏都督紅玉”等字樣,這才真相大白。廟內原有楹聯(lián)一副:“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桴鼓親操,半壁山河延宋祚;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壖!贝寺(lián)上下句都在歌頌梁紅玉結識韓世忠,夫婦同心協(xié)力抗金的功績。唯下聯(lián)最后兩句“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壖”,足以證明淮安之有梁紅玉祠和梁紅玉其人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由于祠堂一度毀損重修,因而才有此聯(lián)的出現(xiàn)。此聯(lián)究系何年為何人所題,志無記載,原件又已不復存在,據(jù)本地老人傳說,重修祠堂最晚也是清代咸、同年間的事。由于此廟再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后,淮安縣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復了梁紅玉祠。十年浩劫,又再度被毀,1982年,縣人民政府又在原址附近,重建了新祠,祠中有梁紅玉紅妝帶劍的彩色塑象,同時仍然把這副楹聯(lián)重制懸掛在梁紅玉塑像兩側。 三、韓世忠墓碑的記載。 韓世忠墓在蘇州靈巖山西麓,名為“宋韓蘄王墓”。墓不遠處存有一塊神道碑。碑名為“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碑高一丈三尺余,因碑文字數(shù)逾萬,俗稱“萬字碑”。碑之中有兩處記載了梁紅玉的籍貫:“楊國,家楚州,織薄為屋蓋!薄皸顕,家本楚州,寓京口也!睏顕戳杭t玉。梁紅玉因抗金有功,被封為楊國夫人。后韓、梁夫婦因主張抗金,反對議和而結怨于奸相秦檜,被革罷兵權,隱居杭州。韓世忠卒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葬于靈巖山麓。不到二年,梁紅玉也抑郁而終,與韓世忠同葬一穴。及至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朝廷為岳飛等人平反,同時追封韓世忠為蘄王,謚忠武,并按王位的規(guī)格對韓世忠夫婦重新安葬。宋孝宗將整個靈巖山封為韓世忠墓區(qū),并為他豎了一塊特大的神道碑。碑名由宋孝宗親自題寫,碑文由禮部尚書趙雄撰寫,此碑于1939年6月被颶風吹倒,碎為十塊。1946年,靈巖山住持妙真等人請工匠將碎塊粘接豎起,解放后又予以加固,即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神道碑。由于年深日久,風雨剝蝕,現(xiàn)碑文已模糊難認,所幸蘇州博物院中存有全碑文本及1920年的拓片。 神道碑關于梁紅玉籍貫的記載與淮安地方志書的記載是一致的,而且此碑建立時間離梁紅玉逝世不到三十年,碑文又出自禮部尚書之手,其內容當是準確無誤的。 以上僅是一己之見,奉出,就教于方家。
注: ①《山陽縣志》清乾隆十四年刻奉,卷二十二:列傳、賢嬡。清知縣鐘祥金秉祚修,衡陽丁一燾等纂。書存淮安市檔案館。 ②《重修山陽縣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六:列女一。清知府滿州存葆等修,道州何紹基等纂,書存淮安市檔案館。 ③《淮安府志》清光緒十年刻本,卷三十五:列女、山陽縣列女。清知府桐城孫云錦修,清河吳昆田等纂。書存淮安市檔案館。 ④《淮南詩鈔》下卷,清康熙淮安人張鴻烈撰,康熙刻本。書存淮安市圖書館。 ⑤《詠淮紀略》清末淮安人盧介清撰,民國七年排印本。書存淮安市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