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宗教祠堂 > 河下鎮(zhèn)古天興觀

河下鎮(zhèn)古天興觀

2014/6/19 15:48:27    作者:馬濟中、許春陽    閱讀:3539    評論:0

  淮安河下鎮(zhèn)古天興觀是一座有名的道院,在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據(jù)清曹鑣所著《淮城信今錄》記載:“古天興觀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據(jù)本地父老相傳,在明朝中葉修理一次。清末賴文光捻軍進駐兩淮時,曾被焚燒,后在光緒年間重修,規(guī)模始具。全部建筑共占地約十畝余,座北朝南,在古鎮(zhèn)河下偏北。觀后為估衣街(東西向),西側為茶巷(南北向),俱為河下主要通道。其建筑群以中心軸線為主,由南到北,次第為山門、頭殿、二殿和三殿。東側有不少樓、殿,西側亦有少數(shù)建筑,作兩翼形。山門前有廣場,約一畝余,東西各有轅門。南面有大型照壁一堵,周身系用大羅底磚斜嵌拼成,上刻約有一丈見方的“妙道通玄”四字,頗為壯觀。山門外有石獅子一對,分列左右,連底座高有八尺余,雕工線條有力,狀頗雄偉。其第一層有山門二,正中山門為宮殿形,門頭有“古天興觀”四字,系在白礬石上鑿成陰文,大約一尺見方,筆力遒勁,填以藍色,頗為醒目。屋正中神臺上面南而立者系赤發(fā)靈官,手舉鋼鞭過頂,狀甚獰惡。與其靠背而立面向北者,則為護法韋馱,兩手握降魔杵,拄于地下,俱金甲彩袍。兩旁為哼、哈二將(即所謂“鄭倫”與“陳奇”),俱身高丈余,幾乎頭觸屋梁,雖系泥塑,但外施五彩,周身披掛齊全,頗覺威嚴。北面有玻璃格子八扇,常年關鎖,因此對頭道院落情況,只可望而不可及,要進去必須走東邊另一山門。東山門外,有朝西門房兩間,一明一暗,一律舊式木質(zhì)玻璃格扇。與正中山門平行,設有水龍局,中有舊式水龍一架,扁擔、水桶和銅水節(jié)若干,以備消防之用。再西則為土地廟,嘻嘻二老,鬢發(fā)如銀,或云:這不是老倆口兒,乃福、德二位尊神。從東邊山門經(jīng)過道即進入頭層院落,正中為頭層大殿,殿外有走廊,殿中間神臺上供有真武大帝,俗傳其主持北方玄武,故周身袍服均黑色,披發(fā)仗劍,腳踏龜蛇兩將。神臺前有高四尺余之銅制方香爐一座,左右把手作二龍搶珠形,兩旁有一人多高之方形簽筒,亦系銅制,色彩斑斕,古色古香。大殿東西兩壁前側,有巨型銅鐘和皮鼓,俱以木架支撐。民國二十年(1931)前后,地方實行“團董制”,由縣府委派一位在地方上素孚眾望之人充當團董,處理地方事務,名為大局,內(nèi)有局丁八、九人,還有幾支老套筒武器,借以維持地方治安。局址即設在真武殿內(nèi)。
  真武殿(即中軸線)之西,有朝東大殿三間,曰“豆神殿”,神臺中間供碧霞元君男像和衛(wèi)房圣母元君女像,兩旁神臺上又塑有東、西、南、北、中五方主痘正神。各神像面前掛有紅布甚多,俱系民間小兒因患天花、痘疹,愈后用以酬謝神靈的標志。殿中抱柱上懸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我已將一片婆心,付諸庇蔭”;下聯(lián)是:“汝需積幾份陰騭,留于兒孫”。此聯(lián)旨在勸人行善積福,尚有一定意義。今天科學昌明,解放后大力注意防疫,天花在我國已告絕跡,痘神亦隨之“失業(yè)”,談不上什么“陰騭”,應當特別強調(diào)精神文明了。在頭層院落東部,有朝西兩間鑼鼓亭,系舉行廟會及各神誕辰時奏樂之用。
  由真武殿東首進二道門,則為第二道院落。朝南有雷祖殿三大間,為古天興觀重點建設之一,畫棟雕梁,重檐飛角,十分壯麗。當中神臺上供有雷祖,丈六金身,面有三眼,一只豎眼在腦正中。前有牌位,上書“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之神位”十三字。神像左右兩側,各有一侍者,東側者手牽一黑色有角有鱗的坐騎,西側者手捧一對金鞭。神臺下面分東西兩行,各兩人,高約八尺余,俱手執(zhí)圭璋,文官裝束,狀甚肅穆,恐系雷祖駕下侍從之臣。這三間大殿最可貴的是,即在東西兩壁上,從屋頂?shù)缴衽_,以浮雕形式,滿塑雷部二十四位正神。據(jù)筆者會過面的主持丁道士說:以前在某一代主持人手里,從蘇州、寧波等地請來若干能工巧匠,先在兩面壁上安裝大小不等、高低各別和正斜異位的各種形式的木架作為基礎,然后再用經(jīng)過篩選的細油泥,中雜麻絲(當時尚未通行水泥和塑料),在木架上塑成各種神像的初步模型后,冉施以五彩油漆,最后達到每朵云頭或每座山巔,姿勢不同地站著一位種像,手中都拿著雷屑和各種古代武器,真是形態(tài)各殊,栩栩如生。記得兒時前往參觀,印象最深的是有兩位女像,一個手持雙鏡,閃閃生光;一個手執(zhí)敞開而又膨脹的朝空口袋,形象逼真,頗俱生活和神秘氣息。這大約就是所謂“閃電神”和“助風神”吧!據(jù)故老傳說:古天興觀雷祖殿兩面壁上的雷神雷將,可與河下古鎮(zhèn)竹巷街的玉皇殿(解放前已被拆毀)東西兩壁的天神天將互相媲美,洵為藝術珍品。東西后壁,又各有小神臺,塑有太歲像,東面的青面獠牙,三頭六臂,手中各執(zhí)法器,狀甚猙獰;西面的神像面貌雖較丈靜,但兩眼眶中各生一手,手掌里又各生一眼,亦屬奇特。據(jù)道士云:東首為值年太君太歲,西首為甲子太歲。妄言妄信,亦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殿內(nèi)亦有巨型的銅香爐、銅簽筒和銅鐘、皮鼓等法器。正中大梁上懸有匾額一方,上題“威靈顯赫”四字,上款清光緒初年,下款系里中信士某某敬獻。在大殿中間抱柱上懸有一聯(lián),上聯(lián)是:“天威可畏,霹雷一聲驚賊膽”;下聯(lián)是;“神目難逃,電光三閃照人心”。雖寓勸善之心,終多迷信色彩。雷祖殿當中有暗井一口,上蓋檳榔石。
  雷祖殿的西斜對面,則為朝北的火星殿,連正面神臺(上面一位)和東西兩神臺上共六位火神,其余在兩邊神臺上還塑有許多火龍、火馬、火鴉及火箭等。最有趣者,為正神座位兩旁,各雕一尺多高的小人像一個,系古代平民裝束,均呈脅肩諂笑之態(tài),一名掇掇老爺,一名撥撥老爺。民間傳說:火神面惡而心善,不大愿意使人慘遭回祿之災,但耳朵根子很軟,經(jīng)不住兩位“小老爺”的不斷竄唆,竟把某些家庭燒得家破人亡。此事本不見于經(jīng)傳,雖神話小說和私家筆記亦未見著錄,大約舊社會廣大群眾,對于某些搖唇鼓舌之徒、挑撥是非之輩,于心傷目擊之余,創(chuàng)此兩個反面小人物,加以譴責,以發(fā)泄胸中的積憤,這也算是民間的一個創(chuàng)作吧!火星殿之前,有一棵兩人合抱不過來的銀杏樹,高約四、五丈,虬枝插天,濃蔭匝地,干上并生有不少乳形木瘤,顯已有數(shù)百年之久,為這座有名古剎平添幾許神秘意味?上г谌諅螘r期,被“二黃”砍伐,否則與城里東岳廟的銀杏樹可以媲美。
  二道院子東側,有一間朝西的財喜殿,當中神臺上,有兩個神像,一男一女,俱三十左右年齡,男的花帽彩袍,女的鳳冠霞披,頗似一對新婚夫婦。尤其可異者,即周身全系木雕,其頸、肩、臂,肘、腕、指、胯、膝、踝,趾等,俱有活榫,可以轉動自如,外加衣冠,頗肖生人。而殿名“財喜”,亦有進財增喜之意。舊社會有些人當兒女婚嫁時,恒來此處香燭祈禱,俾使得他們婚后幸福,故此殿堂雖小,而香煙頗盛。
  再進三門,為第三道院落,向東一拐,有墻隔著,中開一門,里面另成一院(在中軸線之東),朝南三間名財神殿,共有神像五座,俗稱五路財神。其正中黃色帷幔中,為黑虎玄壇趙公明,跨虎執(zhí)鞭,像極威猛。東西神臺有神像二,為招寶天尊和納珍天尊,西邊為招財使者和利市天官。因為財神,香火自然鼎盛。五位神像上被信神者掛滿紙疊的、木雕的一串串金銀元寶。這倒從另一面產(chǎn)生了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一種幽默的諷刺:百姓尚在窮困,“官人”已先發(fā)財了。
  對面朝北為三間大(讀“代”)王殿,系祀水神之所,即所謂金龍四大王、楊泗將軍和河口太爺?shù)让Q,并在各神像身旁塑有各種水族,如龜、鱉、蛇、蟹、蝦、蚌、螺、蟾等。想系當年天興觀處在淮水之陰,故有這些神話。
  兩殿之聞,有一西向小樓,計上下兩大間,樓下為道士宿舍,樓上有一座三尺高的銅制關帝像,綠袍金甲,赤面長髯,形象威武,因年深月久,銅綠斑駁,彌足珍貴。
  再從第三道中間院子折向西,有墻為界,中開一門,內(nèi)為又一大院落(在中軸線上),有三間朝南大殿,為古天興觀最后一幢主要建筑。三間俱系敞檐(以前中軸線上三座大殿,包括山門在內(nèi),俱系一明兩暗),殿前面有卷,卷后有二十扇木格(東西各六,中間八扇),每扇格上,俱有浮雕,內(nèi)容都選自《紅樓夢》故事,精雕細琢,玲瓏剔透,頗具立體感,實乃藝術珍品。可惜主持道士不善管理,到民國廿年(1931)左右,只剩十余扇,上面還有不少部分殘缺。如此珍貴文物,竟遭踐踏,殊堪惋惜。殿中間黃綢帷幔中,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座神像,俱系金裝。查“三官”,系道教祀奉的神祗,相傳始自漢代,可謂由來已久。據(jù)故老相傳,古天興觀的最后一層三官殿神像,自被捻軍焚毀后,已不存在,后來的三官像系自古鎮(zhèn)河下西南角的三坂橋畔的三元宮中移來,已較原來神像小得多了(按“三元官”和“三官殿”俱系奉祀天地水三官,名雖不同,實系一回事)。東首后壁神臺上,有幾個不知名的小神像。西首神臺上,則有一獸,體形似犬,身有龍鱗,而只有三足,傳三足為蟾,但體形則又不類,人們名之曰“水怪”。蓋黃河未奪淮之先,觀北面本系淮水,現(xiàn)觀后地名尚有殷家碼頭、相家灣等,則三官與所謂水怪,諒與淮河及奪淮后之黃河有關。后黃河又北徒,但遺留下來的堤壩,俱較古鎮(zhèn)河下的別處地段為高,亦屬可證。此殿正中神臺前,存八尺余高一只香爐和同等高的一對簽筒,俱銅制。殿正中粱上懸有多角形大玻璃燈一盞。東西兩壁,一鐘一鼓,俱巨型,懸在木架上。三官神臺前,亦有四座文官裝束、手執(zhí)圭璋的四神像,約八尺多高,想亦系三官侍從之官。中間抱柱上,懸有對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為“天地而外惟有水”;下聯(lián)為:“佛仙之道在通神”。其意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帶有幾分神密意味。此殿另一特點:即當中神臺三官座下,各有一井,神臺前供人們跪拜用之長方形(長約六尺寬約四尺)檳榔石下亦有一井,殿東西壁下各又一井。以上六井均暗井,東壁在卷殿之間有一明井,系石制井欄。據(jù)民間傳說;當年(光緒年間)修天興觀的所需木料,俱從井內(nèi)升出,后忽有一匠人云:“木料夠用了!惫视卸文绢^,雖露出水面,而未出井欄,僅直立其中,搖之可動,拔之不起。筆者幼時到三官殿內(nèi)玩時,從井上用手電筒下照,在井底淺水面上尚有一黑褐色直形物豎立其中,是否為木質(zhì)不可確定。此種神話,只可付諸妄言妄聽之列。是否道士偽造,故神其說,用以惑人,亦未可知。以上共為七井,因此古天興觀既名三官殿,又號七泉山。
  由第三道院子再進一門,則為第四道院子(在中軸線之東,即三官殿之東側)?咳俚顤|墻下,有一巨型燒紙庫,形似一塔,高約丈余,頂有透氣棚,上中段四面有窗。舊社會向有珍惜字紙之習慣(當然亦帶有迷信),凡有廢紙,咸拿到此庫焚燒,故其來源廣泛,終日青煙裊裊,彌漫半空,頗為古道院增加不少神秘氣氛。
  南四道院子向北再進一門,向東一拐,另有一層院落,通過兩間走道,則有三間文昌宮大段,神像有二,一為文官裝束的坐像乃文昌帝君,一為魁星,其像為一腿獨立,一腿屈膝高蹺,右手執(zhí)筆,左手持斗,頗似跳滑稽舞。文昌宮東面有門通另一小院,則為“天醫(yī)院”,正中神臺上塑有陶(宏景)、許(遜)二位真君神象,左右有12個牌位,即所謂十二天醫(yī),其名號次第是:歧伯(三代前人),雷公(三代前人)、淳于義(漢人)、張仲景(東漢人)、華陀(漢末人)、抱樸子(即葛洪,晉人)、王叔和(晉人)、孫思邈(唐人)、劉河間(金人)、李東垣(金人)朱丹溪(元人),上述劉、張、李、朱被醫(yī)界稱為“金元四大家”。在十二牌位旁,另塑一尺多高的小神像,古衣古冠,被人稱為樂神,不知究指何人。天醫(yī)院前有鐵香爐一座,專供燒香用,俗稱天爐。院中有對聯(lián)二,其一上聯(lián):“早晚一爐香,香頭上結成喜字;”下聯(lián):“晨昏三叩首,首先要抱有仁心!逼涠下(lián):“病重病輕,只在吾神料理;”下聯(lián):“或夭或壽,全憑自己安排!彪m有迷信色彩,頗含勸勉之意。
  古天興觀內(nèi)因有多種神像,故前往燒香許愿的人很多,每逢各神生日(均以農(nóng)歷計算).則更為熱鬧。如三官為正月十五,雷祖為六月二十三,火星為正月廿四,財、喜二神俱為四月十八,大王為六月十七,痘神為正月初七,財神為正月初五(舊社會向有初五“接財神”的風俗)。天醫(yī)雖共有十四位,但總的生日為三月初八,是日城內(nèi)外全體醫(yī)生集會燒香,然后聚餐。土地翁姥生日為二月初二,有時附近商家亦集資做土地會。其中最有趣者,為天醫(yī)院中樂神的三月初三生日,該日城內(nèi)外賣唱的瞎子都前往做會,一時長簫短笛,二胡琵琶,南腔北調(diào),雜以詼諧,頗足令人解頤。若問這些神的生日有何根據(jù),其來源不外兩道:一是故老遺留,人們口傳心受,尤其道姑巫婆等,俱能言之鑿鑿;二是道士手中握有上代遺留的冊子,上面均有記載,他們當然信以為真,大肆宣傳了。再從經(jīng)濟觀點上來說,道士每年如不多做幾次神會,收入就減少,生活也就成問題了。
  上面說的都是古天興觀的建筑規(guī)模和日常活動情況。一到農(nóng)歷春節(jié),則別有一番熱鬧氣象。從初一起,在觀前廣場上,堪稱百物競陳,萬頭攢動,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有拉畫片的,有玩木偶戲的,有搖碗的,還有賣各種雜耍的:如兒童玩具、各式彩燈、泥捏的人像或者飛禽走獸、各種響器、煙火;還有賣年畫的、擲花蛋的、摸彩的、套圈子的、捏面人的、賣冰糖球兒以及賣各種小吃和水果的。真是應有盡有。
  以上是春節(jié)期間,古天興觀山門外廣場上的情況,而觀內(nèi)測字算命的比比皆是。他們高喊什么“一字值千金,測了放放心!薄靶履晁闼忝,可以轉轉運”。在舊社會,一般群眾大多相信命運,并盡量尋找如何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途徑,因此,算命測字的人憑借他們?nèi)缁芍,自然獲得利市三倍。天興觀財神殿內(nèi),還設有敲詩社,這是一般無聊文人借以炫耀自己才華又兼賭博的一種文字游戲。也是天天其門如市。
  綜上所述,古天興觀在古鎮(zhèn)河下各界人士心目中,不僅可以與城內(nèi)院門口相比,而且有如玄妙觀之在蘇州,夫子廟之在南京,城隍廟之在上海,真可以說是具體而微。
  作者附記:本文承過去古天興觀緊鄰李憲章先生提供不少材料,附此致謝。
  注:河下鎮(zhèn)古天興觀(即三官殿)原址即現(xiàn)在的河下小學,房屋都已經(jīng)過改建。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