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認識淮安 > 三親資料 > 羅振玉后人講述羅門家事

羅振玉后人講述羅門家事

2014/6/19 22:22:40    作者:羅瑜、樊端    閱讀:7721    評論:0

  羅振玉是我的外曾祖父。他一生勤于治學,著述達一百八十九種,?瘯俣喾N,收藏的圖書資料有三十多萬冊。他從來不置田產(chǎn),始終不遺余力地搜購有價值的古籍、金石、碑刻、青銅器、古印璽等,不惜本錢地為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而編寫出版各種書籍。郭沫若說羅振玉的著作“其內容之豐富,甄別之謹嚴,成績之浩瀚,方法之嶄新,在他智力之外,我想怕也要有莫大的財力才能辦到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序》)。他一生有過短暫的從政經(jīng)歷,但是當?shù)墓俨淮,而且沒有實權,購書印書的巨額錢財主要是通過經(jīng)營圖書、古董等得來的。
  羅振玉少時家境貧寒,生活困難,家無藏書,讀的書都是借來的。中年后,他到上海發(fā)展,和人合辦雜志、學校積累了一筆財富,不但還清了祖上積欠的債務,還有了可觀的贏余。他著手收購江浙滬一帶藏書家后裔出售的古籍、字畫,得到不少珍本、善本。他掘到的第一桶金是廣東鹽商孔廣陶的“岳雪樓”藏書!霸姥恰泵谀匣洿蟮兀刂畷曰始铱瘫、名人校抄本為特色,其中有許多宋元版本書。1903年羅振玉應邀赴粵考察教育,得知孔家經(jīng)濟困難,在出售藏書,于是傾囊選購了其中的一批精品,不久轉手出讓一部分,獲得一大筆錢財。第二桶金是甲骨文。1908年,羅振玉在學界率先確定甲骨文出自河南安陽小屯村,并立即派弟弟羅振常前去求購,后來又親自前往安陽實地考察,先后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并出版系列著作,成為甲骨文研究四大家之一。安陽人至今十分感激他,稱他為“讓安陽光耀天下的學者”。第三桶金是在北京購得的一大批古籍、字畫和檔案。清末社會動蕩,一些達官貴人的后代變賣祖上留下的珍寶,宮廷中的官員、太監(jiān)把皇宮珍寶偷出來倒賣。羅振玉自1905年到1911年在學部任職,一有空就去琉璃廠等地尋覓,獲得了大批珍寶。1922年2月,清宮內閣大庫中的8000麻袋明清兩朝的檔案被當作廢品賣給造紙廠制漿,他聞訊后不惜債臺高筑,以原價三倍的價格從造紙廠把這些檔案贖回,搶救了這批重要的國家檔案。這件事既為他帶來巨大的聲譽,日后又為他帶來豐厚的經(jīng)濟回報。
  1912年,羅振玉在日本購地建造藏書樓,藏有十多萬卷圖書。1928年,他在天津法國租界建造二層樓的貽安堂,共有十多個房間,樓上存放圖書兼研究室,樓下為出版社和印刷廠,由大兒子羅福成經(jīng)營。日后成為古文字大家的商承祚曾到天津求教羅振玉,回去后對人稱羅振玉治學是“坐擁書城,日夜不輟”。1928年,羅家遷到旅順,建造了三層樓的大云書庫,還經(jīng)營墨緣堂,出版銷售圖書。大云書庫藏有羅氏父子數(shù)十年搜集的典籍、檔案等珍貴史料約30多萬冊,以及甲骨文、字畫、陶器等文物數(shù)千件。
  羅振玉1940年去世后,家人守護著大云書庫。1945年8月22日,蘇聯(lián)紅軍占領旅順,羅公館和大云書庫改作蘇軍招待所。書庫內的藏書和文物遭到哄搶,損失一多半。消息傳到延安,毛主席十分痛心,立即電令東北局和旅大地委采取一切措施進行搶救。旅大地委組織學生把剩余的圖書資料裝了6000麻袋,并請人整理,遼寧省圖書館得到善本16010冊、羅家刊印書4萬余冊,大連圖書館獲得13萬余冊及一批金石拓片等。
  一個擁有出版社、印刷廠、書店和大型藏書樓的家庭
  淡泊名利學問精深的羅福成、羅繼祖
  羅振玉教子有方,四個兒子福成、福葆、福萇、福頤的研究方向各有分工,分別主攻“西夏學”、“敦煌學”、“甲骨文”、“古印璽”,且在各自領域都有不尋常的建樹。我的外祖父羅福成是長子,字君美,清光緒十年(1884)十月十二日出生于淮安羅家巷。他1904年到父親任校長的江蘇師范堂讀書,后來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旅居日本京都,隨父專攻我國民族古文字,除精通日語外,還通曉已經(jīng)消亡了的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等古文字,是中國西夏學的先驅。著作有《西夏譯蓮花經(jīng)考釋》、《西夏國書類編》、《番漢合時掌中珠》等。1919年,他隨父回國,定居天津,主持貽安堂書店,編輯、出版并銷售圖書。1928年,遷至遼寧旅順口。他一生潛心做學問,淡泊名利,不求仕進。日偽當局多次以高官厚祿引誘、相逼,他堅決不從。解放后,他擔任旅順博物館研究員,1957年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獄,三年后出獄,不久含恨去世。1981年,大連市旅順口區(qū)法院重新審查他的案件,并宣布是冤案,決定為他平反昭雪。
  我的舅舅羅繼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因為是長房長孫,羅振玉特別喜愛他,親自教他讀書認字。“膝前喜有讀書孫,清白家風望汝存”,這是羅振玉對他寄予的厚望。他從未進過學校,卻熟讀從《四書》、《五經(jīng)》到《東華錄》等各種典籍,學貫文史,博涉多通,在眾多領域皆有建樹,尤其在文獻學和東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18歲時即協(xié)助祖父羅振玉作《朱笥河年譜》并刊行。26歲時寫成的《遼史?庇洝,以遼代墓志碑刻等核校遼史,奠定了學術地位,
  他曾在沈陽醫(yī)科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任教。1946年參加革命,任旅順市教育局一等科員,負責整理家中大云書庫被洗劫后留下的十多萬冊藏書,并以祖母的名義捐獻給國家。后來又擔任沈陽博物館研究員,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他與父親一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他把自己的書房稱為“新四不齋”,意思是“不爭獎”、“不參賽”、“不列名人錄”和“不受顧問虛銜”。
  羅繼祖去世后,家人根據(jù)其生前遺愿,將他生前珍藏的五千余冊圖書及部分生活用品無償捐贈給大連圖書館。
  1897年,羅振玉在上海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所日本語學!獤|文學社,聘請日籍教師任教,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其中最出名的是被稱為“東文三杰”的王國維、樊炳清和沈纮。王國維和羅振玉后來結為兒女親家,兩人都是國學大家,他們的學問被稱為“羅王之學”。樊炳清和沈纮是著名的翻譯家,是晚清維新時期譯介運動中以日本為驛站引進西方學說的代表性人物。
  樊炳清是我的祖父,比羅振玉小11歲,兩人既是師生,又是朋友、同事。他1898年入東文學社學習日文、英文及數(shù)、理、化等科學知識,深得羅振玉的器重,在東文學校學習期間就開始翻譯和介紹新學,一生翻譯的日文書籍有三十種多種。其中《東洋史要》四冊是中國人第一部漢譯日文書,《社會學》二冊是中國第一部社會學譯著,輯譯了中國近代第一套《科學叢書》,編著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系統(tǒng)介紹西方哲學的大型工具書《哲學辭典》,在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中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1906年,羅振玉辭去蘇師職位,樊炳清、王國維與之共進退,皆辭去蘇師教職,跟隨羅振玉到北京進入新成立的學部工作。樊炳清與王國維供職于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和審查圖書以及編輯《學部官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羅振玉和王國維赴日本定居,樊炳清供職于新成立的教育部。
  1912年初,樊炳清接受商務印書館張元濟的邀請,入該館編譯所國文部,擔任高級編輯,編輯過《辭源》(正、續(xù)編)、《中國古今人名大辭典》及《教育大詞書》、《四庫叢刊》等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圖書,稱得上我國出版界的功臣。樊炳清取得的突出成就得益于羅振玉的提攜和幫助。
  羅振玉還十分關心樊炳清的生活,見其年過而立還是單身,就讓其夫人丁氏出面,在1908年把其堂侄女丁韻(即盱眙籍著名彈詞小說作家汪藕裳的大外孫女)嫁給樊炳清,兩家成為親戚。雖然兩人后來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聯(lián)系一直未斷。1936年,樊炳清已去世多年,羅振玉不忘故舊,又把自己喜愛的長孫女羅瑜嫁給樊炳清大兒子,即我的父親樊豐齡,兩家親上加親,兩代聯(lián)姻。
  羅振玉弟弟羅振常在上海經(jīng)營覃隱廬書鋪三十多年,刻印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典籍,有《邈園叢書》二十六種行世,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學者。1942去世前,羅振常把位于上海金城里的一套房產(chǎn)贈給樊家。羅樊兩家的關系一直很好,媽媽曾多次帶我們到大連走親戚。文革中,我父親擔任中學校長,被迫害致死,樊家陷入困境。
  容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學家和考古學家,年輕時得到羅振玉的指點和幫助,他經(jīng)羅振玉介紹得以進入北京大學讀研究生,他的成名作《金文編》最初就是由羅家的貽安堂出版發(fā)行的,因此對羅家特別感激。他得知羅瑜丈夫不幸去世,處境艱難,就托人送來一筆錢,幫我們渡過難關。時至今日,樊家與羅家仍然保持著親密的聯(lián)系。
  兩代聯(lián)姻——羅、樊兩家的深厚淵源
  在淮安區(qū)更樓東街北側,有一條短小狹窄的巷子叫羅家巷,坐落著中國二十世紀最杰出的國學大師羅振玉的故居。雖然羅振玉自稱上虞人,實際上早在嘉慶年間,他的曾祖父羅敦賢就帶著家人離開浙江上虞,遷居淮安。他的祖母、母親、妻子都是淮安女子。他生于斯,長于斯,在這里讀書求學,在這里娶妻生子,度過了前半生。1896年,已是而立之年的羅振玉操著一口純正的老淮安話,肩負著全家脫貧致富的期望,走出淮安羅家巷,去上海打拼,到北京做官,赴日本考察……最終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一代宗師。
  今年暑期,筆者陪同羅振玉長孫女羅瑜之子樊端全及其夫人考察羅振玉故居,傾聽他講述了許多有著學術史價值的羅門家事。羅瑜曾隨祖父羅振玉生活二十二年,因為是長孫女,又聰明伶俐,自幼深得羅振玉的疼愛、教誨。樊端全出生于上海,曾到皖北宿州農(nóng)村插隊當知青六年,后來到合肥、上海工作,退休前為上海市長寧區(qū)紀委干部。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