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山西太原一王姓富商偶至江南,見兩淮鹽商富豪氣派,艷羨不已,于是來淮投資典當業(yè)。因各地選拔秀才有不同定額限制,外地人皆不愿入山陽籍(競爭太激烈),遂入清河籍,然世居山陽。先在多子巷和龍窩巷交叉口開了爿王永懋當號,后毀于火,又重整旗鼓遷至南門大街,開了一家更大的肈慶當?shù)。店門東向(今人民劇場周邊),店后即住宅,有百多間房。宅西造澄觀園,“亭臺池館,花木竹石兼擅勝致”,有槐綠草堂、冷香亭、遏云閣、桐軒、綠窗人靜、雙桂軒、蓮舫等叢篁華館,曲榭層臺。純石假山名九獅圖,狀極詭異,出自董道士之手。同治初,淮安府學教授汪彥樹《澄觀園柬夢九熙臺》有句云:“頗聞習家池上好,東風一試南街行。洞門高閣清風滿,鳥語花香聚池館。牡丹將落繡球開,萬顆團圞照人眼。……零房暑館碧參差,月榭風亭抱曲池!弊詈筮稱贊“主人風雅酣文史,鄴架圖簽燦羅綺”。這可不是應酬虛譽之詞。王夢九名錫齡,其祖父,曾為堵黃河決口捐輸萬兩白銀,受特旨褒獎。父王玙,舉人,曾任常州府學訓導,去世早,即由他主管肇慶業(yè)務。而他的胞弟就是在出版界和地理學術界極有名氣的小方壺齋主人王錫祺。
王錫祺十八歲考取秀才。二十三歲完成《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輯錄大量地理類著作,并通過序、跋、按語表達自己獨到見解。二十四歲,進京以捐資授刑部郎中,從國家統(tǒng)一與安全考慮,上《西藏建行省議》,不被重視和采納,遂長揖謝公卿,自費赴日本考察明治維新后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搜集研究各國地理書籍。歸至上海,花巨資購得新式印刷機一臺及大小鉛字兩套,自行鑄版印書。共出版《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補編、再補編1400多種,《小方壺齋叢書》四十多種,重編丁晏《山陽詩徵》三十六卷,及自己續(xù)編的四十卷。許多行將湮沒的地理書籍及淮安地方文獻賴以保存,且對傳播國外先進地理知識起了一定作用。作為鴉片戰(zhàn)爭后成長起來的、有民族責任感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王錫祺澄懷靜志,放眼世界,果然不負澄觀之園名。一時如徐嘉、段朝端、劉鶚、蔣伯斧、羅振玉、路山夫、黃海長等,皆是小方壺齋常客,談史論文,金石考據(jù),乃至五洲四海,國事天下事,無不涉及。其兄去世后,當?shù)溆伤芾恚K日懷鉛握槧,滿案蕓編,“以酷嗜書卷,溺于著述,不問生產(chǎn)事,甫及中年,家產(chǎn)竟傾蕩,致不克舉火,客死他鄉(xiāng)!保ā顿e楚叢談》)《清稗類鈔》錄有“清河王,自上當”這一南北皆知的諺語,說的就是王錫祺子侄輩乘機各以閑置物品拿到自家肈慶號去典當,隨意估值,導致巨大虧空,資不抵債而被告上公庭。王錫祺身罹牢獄之苦,但他似乎對一生消磨于簡冊之中并不后悔,身陷囹圄,依舊讀書吟詩,經(jīng)友人營救獲釋后,遂四方漂泊,故于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