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樸先生(1902-1946),是忠誠的愛國者、堅定的民主戰(zhàn)士和社會教育家,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兼民主教育委員會副主任。1946年7月ll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遇害,次日犧牲,享年44歲。建國后,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
一、籍貫
李氏籍貫,眾說紛紜。1979年版的《辭!酚涊d:“原籍江蘇揚州,生于鎮(zhèn)江。”李公樸夫人張曼筠《回憶李公樸》說:“出生在常州的一個破落家庭里”。李氏生前戰(zhàn)友方仲伯在《李公樸》(載《常州古今革命烈士資料匯輯》2)一文中稱: “江蘇常州人,原籍武進湖塘橋!鄙蜮x儒、王造時《李公樸先生事略》稱其籍貫同方仲伯說,加上“生長鎮(zhèn)江”一句(見云南人民出版社《李公樸紀念文集》)。1986年編印的武進《湖塘鄉(xiāng)志》稱:“生于江蘇鎮(zhèn)江”。
據(jù)考,李氏先代世居武進縣湖塘橋東村,原屬鄉(xiāng),今鄉(xiāng)并入鎮(zhèn)。其父李增培晚年居鎮(zhèn)江,不久在鎮(zhèn)江病故。李公樸少年時代隨父在鎮(zhèn)江依靠其三兄永康(公愚)生活。當過學徒,在潤州中學(該校校址靠近寶蓋山洞,系基督教教會辦的。北伐以后就停辦了!幷)讀過書。建國前武進俗稱常州,長期為常州州治、府治所在。上述這些情況.引起了李公樸籍貫問題的分歧。準確的說法,應是“江蘇省武進縣”。
李氏老家東村,距常州市南門5.5公里,在武進湖塘鎮(zhèn)之東南向1.5公里處。全村約百多戶,李姓為主。故居已賣給族人李良元。圍墻及前進三間廳屋已拆除,現(xiàn)存后進三間一樓一底舊屋,已改為兩間,李元良家住著。樓后尚存一間灶屋,一間豬圈屋。原有家具均已散失,但也有些落在群眾家中。
據(jù)湖塘東村《李氏宗譜》記載,武進李氏第一世李文徽,早在唐朝中和四年(884)前來晉陵(武進古稱之一)任晉陵丞,定居滆西(今夏西鄉(xiāng)),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了。
李氏分支遷入湖塘東村的始祖是李丕顯(1425-1496),系武進李氏第二十世,至今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二、世系
李氏世居武進,從第二十世至三十六世居湖塘東村,F(xiàn)據(jù)東村《李氏宗譜》(以下簡稱《譜》),將世系排列如下(紀年換算成公元):
第三十三世曾祖父李維蕓(1778-1834),行二,配楊氏。
第三十四世祖父李俊秀(1803—1862),行一,配張氏。叔祖父李俊彩,生卒失考。
第三十五世父李學增(1837—1917),行一,字增培,享年8l歲。嫡母周氏(1839—1910),同鄉(xiāng)蔣灣橋周定富之女。生予永仁、永義(翰芬),女一(據(jù)永康子為山講:適淮安林耀蒼,家住城內(nèi)百善巷)。生母程氏(1865—1930),生子永康(公愚)、永祥(公樸)、女一,適淮安府樊仲沅。
叔父學純,行二,字增來(1841-?),配葉氏,無出,以學增次子永義(翰芬)為嗣。
叔父學海,行三,字增海(1846—1863),17歲卒,以學增三子永康(公愚)為嗣。
第三十六世:
長兄永仁(1873一l 906),字晉家,號蘭君。配淮安府田氏(1 872一?),夫妻合葬武進湖塘橋師姑灘祖塋,無子,以永康(公愚)子為山嗣,女一,適淮安府王紉秋。
次兄永義(1878 191 9),年42歲(《譜》載卒年39歲,恐誤一筆者),字晉昌,又字香國,號漢飛,又號翰芬。配馬氏(1 882一l 939),無出,以永祥(公樸)子國友為嗣。合葬在稚安城東三里塘城子莊。據(jù)方仲伯《李公樸》文中稱:“曾行醫(yī)于淮安,也早逝!睋(jù)民國四年(1915)與父及四弟永祥(公樸)合影題詞稱:“劉從戎東!保悄昵锔昂V(東海)從軍。
三兄永康(1885—1945),字晉康,一字綬桐,后改公愚。曾在鎮(zhèn)江打蛋行做獻計,后販賣布匹,在鎮(zhèn)江臺興盛沈記京廣洋貨店當?shù)昊。原配淮城錢壽昌長女(1885-?),無出。繼配南京市王國祥女(1900-?),生子二:長為山(現(xiàn)住鎮(zhèn)江——筆者),嗣大伯永仁;次為農(nóng),早殤,女二:長女惠炳適鎮(zhèn)江韓金榮;次女惠英,現(xiàn)在武進。
李公樸,行四,《譜》名永祥,字晉祥,后改號仆如,含“公仆”之意。筆名“長嘯”。1902年11月26日生,1948年7月11日遭特務暗害,次日犧牲于昆明云南大學醫(yī)院。
原配王氏(1903—1937),同鄉(xiāng)灣里村王金貴次女,生女二:長女惠華(1924-1984),因病未婚;次女國華(1926- ),適同鄉(xiāng)陳家村陳元生,仍健在。王氏兄全生(1899—1985)稱:公樸與王氏結婚是在東村老家舉行的儀式。
夫人張曼筠(1901—1975),上海著名畫家張筱樓(《湖塘鄉(xiāng)志》誤為“張攸樓”)次女,北京師范大學高材生,擅畫。1928年初與公仆在滬結婚,婚后數(shù)月,公樸即赴美留學。1930年底(或1931年仞)回滬。張曼筠追隨公樸,奔走抗日救亡,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建國后,歷任民盟中央委員,全國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生女張國男(有隱寓“國難”之意)、子李國友,兼嗣二伯永義(翰芬)。
三、生地
公樸先生出生地迄今未有定論。武進《湖塘鄉(xiāng)志》稱:“生于江蘇鎮(zhèn)江”,可能是根據(jù)《辭!分f!掇o海》又可能是以沈鈞儒、王造時的《李公樸先生事略》:“生長鎮(zhèn)江”為據(jù)的。其他有關文章,避而不談。近年于東村李氏故居發(fā)現(xiàn)一幀照片,系1915年所攝,上有二兄翰芬題跋,年久翻黃、模糊字以□代之,疑字加()號,現(xiàn)抄錄如下(標點系筆者所加):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茲將還居江南爾,人生快事也。但(芬)刻從戎末海。難于隨侍,又不能按時定省,殊深愧悵。特同四弟祥三人合拍一影,略解后來(白云)□□□□時已卯中秋后八日,翰芬謹志于淮寓!(原照附印)按乙卯系民國四年,即公元1915年,中秋后八日為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三日,即公歷10月1日。此件彌足珍貴,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彼忾_了公樸先生出生何地之謎。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這說明公樸父親增培約在光緒十年(1884,甲申)前后,就到了淮安。據(jù)此,綜合《宗譜》、《合影題跋》以及方仲伯的《李公樸》等諸種資料,可作如下分析:
公樸父親李增培,青年時代外出謀生,先在鎮(zhèn)江沈姓京廣洋貨店為傭,繼至揚州又展轉至運河重鎮(zhèn)淮安府山陽縣(現(xiàn)為淮安縣),在某富紳家管事。時年46歲左右,正當年壯力強,稍有積蓄,復娶程氏(1865—1930)為妻。程時年僅19歲,與李相差26—27歲。其時長子永仁已13歲,次子永義10歲左右。光緒28年(1902),父已65歲,母程氏37歲,始生永祥(公樸)。時三兄永康(公愚)已17歲(1885年,即與程氏婚后一年所生),粗識文字。這時或許更早一些已在鎮(zhèn)江學徒、當?shù)陠T或經(jīng)營商業(yè)。永康之后、永祥之前,程氏還生有一女,嫁淮安府樊仲沅。
1915年,“還居江南”時,長兄永仁已于九年前即1909年病故,時年33歲,配淮安府田氏,時年34歲,無子。生一女,后適淮安府王紉秋,可能因已結婚.所以沒有隨祖父南返。田氏年輕守寡,沒有再嫁。《宗譜》稱:“卒年失考”,死后與其夫合葬于湖塘橋師姑灘祖塋。
次兄永義(1878—1919)(即翰芬),據(jù)方仲伯稱:“曾行醫(yī)于淮安,也早逝。”據(jù)合影《題跋》:刻從戎東!,可能是去部隊當軍醫(yī),當時年約36—37歲之間(婚配情況及墓葬地址見前)。
三兄永康(公愚),同母生。去鎮(zhèn)江學徒前可能已與淮安錢壽昌女結婚,無出。1915年時,永康已30歲,與錢氏同年。
結論:公樸父增培來淮安后始與其母程氏結婚,長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適淮安府王紉秋,三嫂是淮城錢壽昌女,胞姐適淮安樊仲沅,這一切足以證實李氏“居淮卅余年”所發(fā)生的姻親關系。綜合上述情況,我們可以這樣說:李公樸原籍武進,出生于淮安并度過了他的童年,后隨父母遷居鎮(zhèn)江,所以“帶有淮揚口音”也。
四、學業(yè)
公樸先生十三歲前一直生活在淮安,讀過幾年私塾,文墨較好,書法秀麗,都是幼年打下的基礎。
1915年離淮去鎮(zhèn)江后在合興盛京廣洋貨店學徒期間,業(yè)余自學。五四運動期間,因抵制日貨,揭發(fā)奸商弄虛作假的無恥行為,氣憤地把偽裝的日貨摔出店外,因而被主人開除,李即棄商就學。1919年秋入私立潤州中學。1920年考入武昌教會學!娜A大學附中,因鬧學潮又被開除。1922年(21-24歲)轉入上海滬江大學附中,畢業(yè)后入滬江大學就讀。
1925年參加中國國民黨,1926年去廣東參加北伐戰(zhàn)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退出國民黨,離開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前敵指揮部(總司令何應欽)總政治部,在上海組織“環(huán)球通訊社”,受國民黨反動派壓迫未成。1928年8月赴美,在阿雷于州雷德大學政治系學習。1930年回國,開始投入抗日愛國的民主運動。
1987年4月李公樸出生淮安續(xù)考邵寄聲 朱慧君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淮安報》發(fā)表了常州黨史辦公室肖吾、吳之光同志合寫的一篇題為《李公樸出生淮安府》的考證文章,立即引起淮安各方面特別是史志學界人士的極大興趣與關注。接著《常州文史資料》第六輯(1986年8月出版)和《武進文史資料》第七輯(1986年12月出版)又先后發(fā)表了吳之光同志撰寫的《公樸先生籍貫、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樸出生地考》兩篇文章,進一步排除了公樸先生“出生常州”、“生長鎮(zhèn)江”、“生于鎮(zhèn)江”等多種并存、莫衷一是的說法,從而得出李公樸出生淮安直至十三周歲始隨父母遷居鎮(zhèn)江的結論。
這一重大的發(fā)現(xiàn),不僅填補了有關李公樸生平研究的一大空白,而且澄清了現(xiàn)代史學界對李氏出生地所持的各種不同的說法,但也連鎖性地產(chǎn)生了一系列還須進一步作出回答的問題:
李氏家庭世居常州武進,李公樸怎么會在淮安出生?他的父母是怎樣寄居到淮安來的?
李家住在淮安城內(nèi)什么地方?后來又為什么離開淮安遷居鎮(zhèn)江?在淮安怎么沒有留下一個李氏直系后裔?
李公樸十三歲才離開淮安。他在淮安既然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為什么沒有留下一些雪泥鴻爪在社會上流傳呢?
吳文考證李公樸的出生地——江蘇淮安(當時稱為淮安府山陽縣)的論據(jù),雖確鑿可靠,但還沒能解答上述那幾個疑問。基于這個原因,縣政協(xié)文史辦公室于1987年4月下旬,特派遣我們?nèi)麑幯鼐幾個主要城市廣泛征集文史資料的同時,遍訪旅外的淮安籍老人,要求根據(jù)吳文提出的有關線索,力圖進一步弄清李公樸出生淮安問題的一些細節(jié)。
五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我們專程拜訪了旅居上海多年的淮安籍社會知名人士,現(xiàn)年九十一歲高齡的沈京似先生(家住愚園路579弄21號)。我們到達沈寓時,沈老躺在一張靠背椅上,上海文學報顧家干同志恰巧也在座。我們略事寒喧并陳述來意后,話題就從李永義(翰芬)曾否在淮安行醫(yī)一事談起。當我們拿出李氏父子三人合拍的那張照片請沈老觀看并提出問題:淮安在清未民初有沒有一位名叫李翰芬的醫(yī)生掛牌應診?沈老沉思了一下,立即說: “李翰芬懂得一點醫(yī)道,能看看病,沒行過醫(yī)。”我們一昕如同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就一步步地追問下去,下面我們把和沈老當時對話的內(nèi)容,改用敘述手法整理如下,作為對李公樸先生出生淮安問題的續(xù)考:
沈京似的祖父沈敦蘭,字彥征,原籍浙江寧波,舉人。清光緒初年,放常鎮(zhèn)道道尹(注一),道尹衙門設在鎮(zhèn)江(即現(xiàn)在丹徒縣政府所在地——大西路)。光緒八年(1882)沈敦蘭告老辭官,擇定淮安作為優(yōu)游林下的寄居地。沈原籍浙江寧波,他不回故鄉(xiāng),而選擇淮安定居的原因之一是:淮地民風淳樸,水陸交通便利,生活條件比較好。沈家當時以兩萬兩白銀買了一所座落在淮安城內(nèi)東長街朱雀橋下偏南帶有花園的巨宅(編者按:即現(xiàn)在縣人民醫(yī)院、婦幼保健所及其迤北部分包括通向車站的一段馬路)。
沈敦蘭全家從任所遷居淮安時,還帶了兩個仆從人員來淮:一名李培即李翰芬之父(注二),他在沈敦蘭署藩臬、外放常鎮(zhèn)道時,都一直在沈公館當“家人”(私人仆役)。
李培為人忠勤耿介,個性爽直,深得主人的賞識和器重,因此,他與另一名叫賀升的仆人一起隨侍老大人到淮安并繼續(xù)留在公館里充當管事人員。
李培在原籍曾結過婚,來淮后第三年(1884)又娶了程氏為妻。程氏比李要年輕二十多歲(注三),先后生了兩個兒子。李培在淮安租有兩處住房:一是東長街朱雀橋堍、位于徐紹泉翰林宅第東首,李培夫婦及其幼子(按即公樸)就住在這里(注四);另一處在東岳廟市口東龔姓宅內(nèi),那是后來租給次子永義(翰芬)住的(原址即現(xiàn)在縣人民醫(yī)院門診部后樓南墻下)。這兩處房屋與沈公館都很鄰近:前者跨越東長街橫度約三十公尺,后者也只一百公尺左右。
民國四年(1915),李培已是七十九歲高齡的老人,從光緒八年(1882)隨沈敦蘭到淮安已達三十三個年頭,沈老大人又已作古多年。鳥倦思林,葉落歸根,李培在這年秋天,攜同程氏妻及十三歲的幼子永祥(按即公樸)遷居鎮(zhèn)江,依靠三子永康(按即公愚)生活。離淮前夕,又適當次子永義(按即翰芬)即將從軍東海,為此,父子三人合拍了一張照片,并由翰芬題跋,借以留作紀念。
綜上所述,對于李公樸先生出生淮安并在淮安度過了他的童年,直至十三歲始隨父母遷居鎮(zhèn)江的來龍去脈,完全弄清楚了。遺憾的是關于李公樸童年時代在淮安的活動,特別是讀書情況,還沒有掌握十分可信的資料,有待進一步搜集。
附注:
1、全稱為“常鎮(zhèn)通海道”,轄常州、鎮(zhèn)江兩府及通州(南通)直隸州和海門直隸廳。它是清代江南地區(qū)介于省與府、州之間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道尹為正四品官。
2、李培譜名學增,字增培,跟隨沈敦蘭以后,就用一個單字“培”為名。這也是當時為仆從人員取名的習慣。
3、按《李氏宗譜》所載年月計算,李培與程氏結婚時,已四十五、六歲,程氏才十九歲。
4、我們通過訪問徐翰林的胞侄、現(xiàn)年八十三歲的徐祿之老人和據(jù)徐介紹李培南遷后曾經(jīng)住過李家原房的現(xiàn)年七十九歲的歐長仁老人,根據(jù)他們的共同回憶:這是一個一宅兩院的房屋,大門朝東,內(nèi)有朝南正屋六間,東西穿廂兩間,廚房一間。原址即現(xiàn)在縣廣播站與菜市場交接處。原房早于1958年拓寬馬路時拆掉,屋基包括現(xiàn)在馬路北側的人行道及其迤北部分。我們按照原房格局、位置、間數(shù)、朝向特繪成一幅俯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