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官署衙門 > 淮安古代消防設施水龍局趣談

淮安古代消防設施水龍局趣談

2014/11/15 19:51:53    作者:高建平    閱讀:4658    評論:0

  吾鄉(xiāng)義舉首推水龍局,龍頸賺錢二百文,小鑼一面,首見火者鳴鑼集眾,二百文即歸其人。杯茶時,人夫齊集各職所司。向火方前進,行不旋踵義不返。顧大寒時節(jié),急行者,人必流汗。城內(nèi)青龍橋一局、丁光橋一局、府東報恩寺一局、小魚市口一局、土地祠一局、府下坂一局、九坂橋一局,此坊一局也。王肇興當?shù)湟痪、。府縣又有手炮,偶有不虞,龍戰(zhàn)于野,無不滅矣。局各有費,則坊眾平日有會,積腋或裘,或每戶一錢或十錢不等。月終設會,歸諸司事。不蝕不費,為他鄉(xiāng)所莫所可及。城外則聞閘口有局、下關(guān)有局、河下湖嘴、中街、小壩、花巷、茶巷、有局。河北亦有十局,呼其仁已。謹按城內(nèi)府市口淮陰市于同治末年添設一局。光緒初,城內(nèi)三角橋、東門大街二坊亦設有局。察院前,嗣亦設有局。吾鄉(xiāng)乾隆中,陳秦鑣、秦衛(wèi)堂、周臺孫、丁咸吉及戚王諸先生,捐錢置田設立火會,收租待用。凡遇事家,次日予錢,使搭蓬暫住,歷久因循司事者,子孫據(jù)為私囊。數(shù)年,陳王二姓,緣此結(jié)訟,先人美意弗克負荷。后來陳琦、曹若曾、汪奉恩、張凱林,諸丈又立濯熱會。每屆火會,送肉十五斤、酒一罐,以犒賞水泡手。亦是此意,里中甚德之,至今未綴。(見淮人楊慶之《春宵寢勝.卷四.水龍局》)
  民國初,淮安知名人士徐紹泉翰林(住淮城朱雀橋。是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的門生,溥儀的日語老師。慈禧去世,被清廷邀請書寫挽聯(lián)。)辛亥世變,去職還鄉(xiāng)。繼承淮安先賢之志,繼續(xù)發(fā)揚水龍局救火事業(yè)。為什么叫“水龍”呢?這不僅因為龍是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而且龍的重要性就是能吐水。“水龍”發(fā)威,“火龍”就會敗退。
  所謂水龍局,不同于今天行政序列的“局”,沒有級別,沒有編制,更沒有下?lián)芙?jīng)費,它是民間自發(fā)組織的救火機構(gòu),其所有的救火設施都存放于各坊的火星廟中,經(jīng)費開支來自當?shù)厣烫柡烷_明紳士的捐助,救火的人員也都是自愿參加不拿薪金補貼的店員、市民。
  淮安的都火星廟(舊為漕督行香之處)規(guī)模不小,廟門口一副“門雖設而常關(guān),事有備而無患”的對聯(lián)十分引人注目。當年進門兩三米處,一道常年關(guān)鎖著的木柵欄將廟內(nèi)空間隔成兩塊。里面住著道士平時照看水龍局,救火時便是消防隊員。里間靠墻的磚臺上,供奉著一尊色彩斑駁、面目不清的泥塑神像,據(jù)說是火神祝融。神像的腳下放著兩副水龍,墻上掛著帆布水龍帶、拎水用的藤笆斗、報警的破鑼和扁擔、撓鉤等救火工具。
  據(jù)淮安最后一位水龍救火成員徐文兵(今年96歲,精神矍鑠。)介紹:那時光,每當城里火警發(fā)生,我們青壯年漢子,就根據(jù)城中心鼓樓敲鐘為信號,因那時光沒有先進的通訊設備,鼓樓上敲一下,即東門失火。敲兩下,即西門失火;敲三下,即南門失火;敲四下,即北門失火。即一東、二西、三南、四北。我們大家抬起水龍赴火場,到達現(xiàn)場后,選擇最佳位置放置水龍,由一人指揮,隊伍里幾個力氣大一起用力,上下壓動杠桿,其他人則排成長隊,用木桶從文渠里提水,往桶子添,水就會從噴嘴射出,如果火勢較大,則幾駕水龍一起上陣!笆畻l龍”嘴一齊噴水,一場火災很快就能撲滅。1938年的時候,日本鬼子的飛機頻頻向城里扔炸彈,他們迅速出動,拼命救火,從一片火海里救出了上百間房屋。從那時起,人們對水龍更加看重了,甚至還加以神話。
  徐文兵回憶講:水龍是當時救火的主要工具。它由一個高約2市尺的橢圓形(俗說,腰子桶。)大木桶、兩個粗大的紫銅活塞缸(俗稱:雙苗子。)以及與之緊密連接的一根又長又大的橫木桿組成。其制造材料非常考究,木桶、木杠的木質(zhì)細密堅硬,泵體和噴嘴也是采用上好的木材。尺寸因制造年代不同而各異。木桶是橢圓形的,長約90厘米,寬約70厘米,高約70厘米;底架長約140厘米,寬約65厘米;壓桿長約4米;噴嘴長約2米。使用時啟動橫木,兩端一高一低帶動活塞,水便隨著壓力從輸水帶中噴出。一有火警,報警者敲著銅鑼或臉盆在大街上邊跑邊敲,高呼救火。這時,不管白天黑夜、無論窮人富人,都會加入到救火的行列中。
  淮安老共產(chǎn)黨員徐文兵(今年97歲,住縣府巷22號。是淮安最后一位水龍救火成員。)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救火。他說:有一回時值隆冬,天旱風急。那天,鼓樓鐘敲一下,即東門失火。(淮安水龍救火俗語:即一東、二西、三南、四北;過去沒有先進的通信設備,以鼓樓敲鐘為信號。)他隨大家推著水龍齊集潘家大路(即現(xiàn)在的東長街)突然響起了令人心驚的銅鑼聲,F(xiàn)場嘈雜聲一片,人人緊張亢奮。兩臺水龍已經(jīng)架起來了,每臺水龍由七八個粗壯漢子輪班壓著橫木,噴出的水柱澆落到燒紅的瓦片上,發(fā)出“劈里啪啦”的爆炸聲。前來救火的群眾挑水的挑水,用臉盆端水的端水,兩個身高力大的漢子爬到房面,不顧已經(jīng)穿出屋面的火苗,用撓鉤扒塌屋頂,推倒一面磚墻,很快阻隔住了火勢的蔓延。大火撲滅了。這家房屋和財產(chǎn)的大半保住了,救火的人淋淋漓漓,滿臉灰土,帶著各自的工具回家。
  第二天,潘家大路門前貼出一張大紅紙,上寫“本宅自不小心,遭遇回祿之災,承蒙眾多鄉(xiāng)鄰相助,謹此叩謝”等語。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水龍滅火的威力,做到常備不懈,每年農(nóng)歷六月廿三,也是傳說中的火星老爺生日這一天,淮安城里都要舉辦水龍比賽,河下、城里兩組人馬、各執(zhí)一龍,看誰安裝快、出水快、射程遠、人員協(xié)調(diào)好。
  徐文兵說徐翰林辦事認真,從不馬虎,什么事情都立個章程、規(guī)矩什么的。當時救火時的其他工具也很齊全,如扒火用的鉤子、加水的木桶等等。徐文兵告訴筆者,這些水龍都是請城里有名的銅匠造的,他們家手藝是世代相傳的,那時每年都要請銅匠來維護保養(yǎng),并收取一定的費用。如今這些火龍只能從府衙或者河下花巷和流均馬鋪村可以看到它的原貌。
  時光流逝,歲月匆匆,如今設備精良的消防隊早就承擔起淮安的消防任務,淮安城里那座古老的都火星廟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拆除了,當年救火中立過顯赫戰(zhàn)功的水龍也在完成歷史使命后不知所終。水龍局已成往事。我們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應該永遠留住,比如當年淮安城里救火時全民參與的團隊精神,急公好義、奮勇爭先、不顧安危、不圖報酬的傳統(tǒng)美德。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一二十年,還在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