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時期的淮安縣參議會
2015/3/26 9:38:35 作者:陳陽 閱讀:3668 評論:條
一九三九年二月日寇侵占淮安后,人民備受痛苦,愛國同胞不愿做亡國奴,紛紛揭竿而起,走向抗日救亡前線。先是由趙心權等組織“抗日同盟會”,宣傳抗日,拉起抗日武裝,同日寇進行游擊戰(zhàn),以保衛(wèi)家鄉(xiāng)。這一愛國舉動深受敵后父老和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中國共產黨廣泛發(fā)動敵后游擊戰(zhàn)的有利形勢下,一九四○年秋天,淮安東北鄉(xiāng)大片土地解放了,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團結了一部份地方愛國人士,組成了以趙心權同志為首任縣長的淮安縣民主政府。
新的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初期,人心還未十分穩(wěn)定,縣委很據(jù)黨中央提出的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把一些開明士紳、知識分子、教師、學生、工農群眾和婦女都組織到抗日旗幟下,共同對敵,提出了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的口號。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抗日力量日益壯大。
為了進一步擴大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把抗戰(zhàn)進行到底,中共淮安縣委和淮安縣政府經過慎重考慮和研究,組成了由趙心權、汪國璜、谷文柱等九人為委員的縣參議會籌備委員會,趙心權任主任委員,汪國璜、谷文柱為委員往會辦公,設秘書一人由管云樓擔任。一九四二年七月八日召開第一次籌委會議,著重討論如何發(fā)動各群眾團體、機關、個人開展宣傳活動并在推選和聘請的基礎上,依“三三制”的原則確定淮安縣參議員產生的條件和方法,積極開展籌備工作。
一、召開縣參議會成立大會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八日,在順河區(qū)的李莊耶穌堂內召開淮安縣參議會成立大會。到會的參議員計有四十五人,工農占三分之一,開明士紳占三分之一,教師、學生、婦女、自由職業(yè)者、商人、部隊占三分之一,以投票的方式,選舉了原十二區(qū)青蓮崗知識分子汪育才為參議長,縣委書記李風同志和開明士紳管云樓為副參議長,顏逸塵為秘書;并在參議員中選出常務委員××人,成立常委會,確定每二月召開一次常委會議正副參議長和秘書均駐會辦公。
參議會的常委有李育之(中共黨員、農民代表)、田修華(部隊)、谷文柱(工教會、欽工后谷人)、陳鉞襄(士紳)、李立人(教師)等;縣參議員有董鵬飛(大董莊人,清末秀才)、楊亮侯(小茭陵士紳)、張祖武(茭陵商人)、章翠云(女,大趙人)、谷文柱(后谷人,欽工工救會干部)、王伯槐(欽工人)、帥傳書(部隊)、李蘭石(順河士紳)、龐樂農(龐墩人)、吳天民(教師)、李榮先(謝蕩教師)、章巧云(女)等。這些參議員,在根據(jù)地都有一定影響和聲望,是各階層的代表性人物,是進步人士。
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日,鹽阜區(qū)首屆臨時參議員大會勝利召開(二十八日,大會選舉了參議會駐委會及行政委員會),淮安推選汪渭珍、陳鉞襄、李育之、谷文柱、帥傳書、李蘭石、陳秀峰七人為代表,出席了大會。
二、爭取一切力量壯大抗日陣營
淮安縣參議會成立以后,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運用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積極協(xié)助民主政府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化阻力為助力,增強抗日力量。
一九四一年底;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細致的工作,終于把夾灘土匪劉大呆子(劉仰文)和其弟劉小呆子(劉秀文)所擁有的土匪武裝爭取過來。這兄弟兩人無條件的率部投誠起義,夾灘這塊地區(qū)成了我新四軍過黃河、鹽河封鎖線的安全地帶。
為了團結和擴大一切抗日力量,縣參議會配合縣長趙心權動員龔營的開明士紳李碩典將私有槍支全部獻出,并帶動本地青年積極投入民族革命的洪流。后來淮安縣成立淮漣阜邊區(qū)辦事處,李碩典擔任了副主任,積極從事抗戰(zhàn)活動。
三、動員地富階層慷慨借糧濟荒
一九四二年春天,根據(jù)地由于農業(yè)歉收發(fā)生饑荒,參議會首先召集地方開明士紳、參議員汪育才、陳鉞襄、汪渭珍、董鵬飛等人商討解決饑荒辦法,然后通過他們說服地主富農借出糧食七十五萬三千九百四十石,法幣三百元,山芋干一千八百斤,其中陳鉞襄借出玉米二十石,楊亮侯借出玉米十六石。這批糧錢,及時救濟了困難戶,使他們安然度過春荒。特別是古驛鄉(xiāng)鄉(xiāng)長顏景運、和平鄉(xiāng)鄉(xiāng)長孫毓俊在借糧濟荒工作中成績顯著,群眾紛紛稱贊他們是“抗日功臣”,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威力。
四、參議員帶頭減租減息
廣大農民長期受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生活極度貧困,嚴重地影響了生產勞動的積極性。為了減輕農民負擔,發(fā)展生產,增強抗日力量,參議會響應民主政府的號召,積極宣傳、執(zhí)行減租減息。參議員李蘭石不等政府和農救會上門動員,便自動按減租減息條例實行減租減息,并積極宣傳抗戰(zhàn)建國的重大意義,動員地主士紳迅速執(zhí)行減租減息。此外還經常幫助農會做工作,壯大農會力量。他的進步行動,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和民主政府的贊揚,被譽為根據(jù)地內的模范開明士紳。
五、汪議長帶頭送子參軍
一九四三年秋季,在參軍運動中,汪育才參議長積極宣傳動員群眾參軍抗日保家鄉(xiāng),并帶頭將其愛子汪梅村送到縣政府要求參軍;縣長趙心權因他年齡太小,僅十五歲,就把他介紹到縣府醫(yī)務室擔任看護員。當時《鹽阜報》特地發(fā)表了《淮安汪議長送子參軍》的新聞報道,贊揚地的抗日愛國精神。這篇報道經復制后現(xiàn)仍陳列在鹽城新四軍軍部陳列館。
在參軍熱潮的影響下,好多開明士紳也積極鼓勵子弟、親友和農民群眾參加到抗日部隊里去。
汪育才參議長還動員涇口區(qū)地主張仲武在參軍高潮中獻出小市河西岸的旱田五十畝,給本地參軍的貧雇農,當時《鹽阜報》既表揚張仲武,也表揚汪參議長。
六、募捐慰勞傷員
一九四三年春,日寇對我淮安根據(jù)地發(fā)動為期兩個月的殘酷的大“掃蕩”。敵人的奸淫擄掠,給群眾帶來深重災難。我軍干部戰(zhàn)士堅決反擊,英勇作戰(zhàn),不少人受傷?h參議會及時召開常委會討論募捐慰勞傷員一事,決定麥收后開展募捐慰勞傷員的活動。參議長汪育才不辭勞苦,親自到群眾家去宣傳,在欽工、蘇嘴、涇口等地,共募捐到小麥三十石,碗豆三石。這些糧食變賣后,買了布和棉花,替?zhèn)麊T每人做了一套棉衣。那時拿到棉衣的傷員中,有縣委秘書王力先同志和保安科的于武同志。
真是一套棉衣溫暖了負傷戰(zhàn)士們的心,鼓舞了廣大指戰(zhàn)員的抗日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