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書院學堂 > 從淮安府走出的那些進士

從淮安府走出的那些進士

2015/3/18 16:51:27    作者:毛鼎來    閱讀:12877    評論:0

  自唐設立科舉制度以來,淮安地區(qū)考中文科、武科進士的學子共有395人,其中文科進士301人,武科進士94人。而且狀元,榜眼,探花齊全。其中文科狀元2人(沈坤、丁士美),榜眼2人(汪廷珍、李宗昉),探花2人(陳瀾、夏曰瑚),武科狀元2人(葉允武、徐開業(yè))。唐至元出進士計26人,明清共出進士369人。其中山陽縣考取進士有259人(其中文科進士183人,武科進士76人);宿遷縣(清以后不屬淮安府管轄)有文科進士5人;沭陽縣(清以后不屬淮安府管轄)考取文科進士有8人;海州(清以后不屬淮安府管轄)考取文科進士有5人;邳州(清以后不屬淮安府管轄)考取文科進士4人;贛榆縣(清以后不屬淮安府管轄)考取文科進士5人;睢寧縣(清以后不屬淮安府管轄)考取文科進士4人;鹽城縣考取進士有33人(其中文科進士28人武科進士5人);安東縣考取進士有19人(其中文科進士14人,武科進士5人);清河縣(包括今清浦區(qū)、清河區(qū)、淮陰區(qū))考取進士15人(其中文科進士12人,武科進士3人);桃源縣考取進士有9人(其中文科進士5人,武科進士4人);阜寧縣考取進士有6人(其中文科進士5人,武科進士1人)在這眾多的進士中,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其中還有“五世巍科”、一門六進士的劉氏家族,兄弟同科進士的李氏兄弟,父子同試博學鴻辭的張氏父子。
  淮安首個進士——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
  吉中孚(約740~798)唐代詩人。字子猷,淮安人(今淮安區(qū))。中孚能文善詩,神骨清虛,吟詠高雅。據《重修山陽縣志》載:“吉中孚少為道士,大歷十年(775)登博學宏辭科,為秘書省校書郎,德宗建中元年(780)授萬年尉,遷司封郎中,興元元年(784)為翰林學士,繼為諫議大夫,貞元四年(788)為中書舍人,遷戶部侍郎,798年卒于京都。為唐代“大歷十大才子之一”,與盧綸、錢起等齊名,與盧綸、李嘉祐、李端、韋應物等交游唱酬,頗負盛名。其妻張氏亦工詩。
  海底忠——陸秀夫
  陸秀夫(1238~1279)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淮安府鹽城縣長建里(今建湖縣建陽鎮(zhèn))人。寶祐四年進士,南宋丞相。南宋滅亡,負帝蹈海。明萬歷四十七年追謚“忠烈公”。清咸豐八年,配祀孔廟。
  他生逢亂世,卻屢建不朽之功;一心抗敵,卻飽經人事沉;意在報國,卻空留滿腔遺恨;壯志未酬,卻名耀萬代千秋。他就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陸秀夫。
  陸秀夫高祖陸洵、祖父陸蘊、叔祖陸藻三人,都是進士及第,而且為官清正,向為后人欽敬。父名聞霆,字芳春,母趙氏,為宋宗室女,生三子(清夫、秀夫、秀士)及一女(名未詳)。聞霆夫婦從未放松對秀夫弟兄的教育,童年的陸秀夫經常聆聽父親講述古往今來杰出人物的故事。其祖上陸游(1125~1210)投身軍旅、力主抗金、矢志報國的事跡及其大量的愛國詩篇,更讓秀夫感動不已。
  石邊孝——徐積
  徐積(1028~1103),字仲車。先世久居山陽,曾祖崇、祖爽都沒有做官,至父石,知融州羅城縣(今屬廣西。┦。天圣八年(1030),其虛三歲,父石病歿,即旦旦求之甚哀,母親王氏讓他讀《孝經》,他便哭呼其父,淚落不止。因為父親名石,乃終生不用石器,行路時遇石則避繞之。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吾遇之則怵然傷吾心,思吾親,故不妨加足其上爾!”淮上人感其行,盛傳其為“石邊孝”。仲車平生以孝廉卓行聞天下。喪父后,事母孝行更篤:自依外家時始,每天早晚兩次整冠束帶省候老母,從未有輟,年四十不婚不仕。鄉(xiāng)人迫令其就試,應試入都時,不忍讓母親獨守家里,則葛衫草履,親自推著載有母親的雙輪車赴京應試。途中風餐露宿,日炙雨淋,以致雙耳失聰,影響了終生的宦途。二十歲那年拜從吳中著名學者胡瑗研習經藝,穎悟超人,享譽鄉(xiāng)里。治平四年(1067)屆不惑,中許安國榜敕同進士出身?蓢@未及調官而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悲慟嘔血。廬墓三年,臥苫枕塊,衰绖不去體,雪夜伏墓側,哭不絕音。呼問母親寒冷否。時翰林學士呂溱過其廬適聞之,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甭稓q降兆域,杏兩枝合為干。既終喪,不徹筵幾,起居饋獻如平生。仲車只好在家守孝。后又因耳疾,競長期未得出仕。直至元祐初(1086),因哲宗的近臣交互舉薦,仲車方得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教授。紹圣三年(1096)轉授和州(即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帶,州治在和縣境)防御推官,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特改宣德郎,崇寧二年(1103)復除監(jiān)西京嵩山中岳廟,逾月,亦即是年五月初一日因疾歿于館舍,享年七十六歲。政和六年,賜謚節(jié)孝處士,官其一子。
  抗倭文科狀元——沈坤
  沈坤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淮安府大河衛(wèi)人(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qū)河下竹巷街梅家巷),他的曾祖父叫沈澄,祖父叫沈蕙,字廷器,父親叫沈煒,字文盛,別號卓亭。沈坤字伯生,一字伯載,號十洲,是沈家的長子。嘉靖十年(1531),中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嘉靖年間,任翰林院修撰。
  沈坤一生中最大的業(yè)績不是讀書做官,不是中狀元、做翰林,而是抗倭。
  明代倭寇鬧得最兇的時候正好是沈坤在家丁母憂的那幾年。沈坤不堪頻頻倭警和由此而帶來的凋蔽,毅然樹起抗倭保家的大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感到這正是為國家為民族出力的時候了。在他安葬了父母以后,就毅然決定,拿出他家全部積蓄,變賣了家產。他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壯年,親自組織訓練成一支英勇善戰(zhàn)的抗倭鄉(xiāng)兵。
  抗倭勝利以后,沈坤將姚家蕩戰(zhàn)場的倭寇尸體弄到一起,挖了一個深坑進行集中埋葬,上面筑起高墩,也有人稱之為“埋倭墩”,因形似小山,亦稱“埋倭山”,遺址仍在今順河、復興一帶。埋倭山顯示中國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凡是侵略者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抗倭一結束,李遂立即被調任南京兵部侍郎。他走以后,積極向皇帝推薦沈坤的抗倭功勞,在奏疏中說沈坤“才兼經略,功收御侮”。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二月十五日,沈坤升任為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但是,沈坤還未及赴任,就吃了一場冤枉官司。嘉靖三十九年(1560),淮安太守范槚和給事中胡應嘉誣陷他“私自團練鄉(xiāng)勇,圖謀背叛朝廷”,嘉靖帝將沈坤逮捕下獄。沈坤入獄以后,又氣又急,不久就生了病,因為受不了獄中的虐待,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十二日死于獄中,終年五十四歲。
  沈坤去世后,朝廷雖然對他沒有一個說法,但是,淮安人民仍然十分懷念他。人們在姚家蕩建立一座報功祠,紀念他的抗倭功勞。他的墓在運河西西湖風景區(qū)金牛岡,遺址在黃碼鄉(xiāng)運南村。
  “御書堂”主禮部尚書——丁士美
  丁士美(1521~1577)明嘉靖狀元,詩文家。其父丁儒,清河人,字希賢,號雙松。丁士美,字邦彥,號后溪,丁氏堂號:御書堂。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明神宗萬歷五年(1577),明嘉靖己酉年中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己未科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四十一年奉命襄!队罉反蟮洹罚c六年(1572)掌管翰林院事。
  丁士美耿直醇厚,不畏豪強,為官清廉,憂國憂民,頗有政績,常直言進諫,得到當朝皇帝賞識和容納。是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重臣,歷事輔助二帝。嘉靖年重錄《永樂大典》書成,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加俸一級。又升侍讀學士掌管翰林院事。隆慶五年,升太常寺卿,管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今教育部長)。未幾,充東宮侍班官,又充日講官(即陪侍皇帝講讀經史之官),視篆翰林院兼教習庶吉士。萬歷元年,再升禮部左侍郎,又更吏部右侍郎。曾五次出任考官選拔人才,不徇私情,公正不阿,即便是親友也不留情面,秉公主持科考,為時人稱道。丁士美正直誠實,每次御前直言勸諫,必以正言格論,反復開導。萬歷帝感其高貴品德,于萬歷五年(1577)御賜其“責難陳善”四個大字,丁氏堂號“御書堂”便由此而來。
  丁士美工詩,其詩風格雋永清秀,著有《經筵四書直解》,今散佚。在《御選明詩》中,選沈坤二首,丁士美六首,足以佐證其才情。另有《高家堰記》一文留存至今。
  丁士美因其父親病故過度哀傷而于萬歷丁卯年八月初一卒,享年五十七,葬于淮安東門外其父雙松公墓西。逝世后被皇帝追授為禮部尚書,謚文恪,祀鄉(xiāng)賢。據《續(xù)纂清河縣志》記載丁士美及其父母墓計有四塊諭賜碑:為《丁士美父母誥命碑》、《諭祭葬丁士美父母文》、《諭祭丁士美文》、《諭葬丁士美文》!八谋阍谏疥枛|門外之三里塘”。丁士美及父母墓何以在山陽,這和丁家移居郡城有關。據丁士美父母碑文記載,丁家住在山陽縣前大街。在清末,淮安府城內丁士美故居前尚保留所立《狀元及第》坊和《學士尚書》牌坊。幾年前在興建淮河入海水道時文物搶救工作中,丁士美家之諭祭(葬)碑被發(fā)現,現收藏在淮安市淮安區(qū)博物館內。
  武狀元、山西副總兵——葉允武
  葉允武(?~1584?),字健庵,江蘇山陽人。明神宗萬歷十一年(1583)癸未科武舉會試第一人,初任山西副總兵。未仕卒。其父葉恩,字永錫,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先為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晉中盆地)知縣,后改歸安(古縣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不畏強禦,淅江民眾稱其曰:鐵面。后擢河南道御史,時外戚茅某貪贓枉法,葉恩七上彈劾奏章,宦官當道,巡撫不敢問。葉恩又劾浙督李天寵失誤軍機,朝廷下詔將其捉拿審問。一時葉恩耿直之聲振海內。以巡膿水江差致仕,歸卒。
  傳臚未到的武狀元——徐開業(yè)
  徐開業(yè)(1788~1831),字健庵,號丹岑。淮安府阜寧縣(阜寧六套鄉(xiāng))人。
  其父徐伸為邑庠生。嘉慶十八年(1813)徐開業(yè)武科中舉人,入學國子監(jiān),善吟詩。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武科狀元,因傳臚(科舉制度中,殿試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叫做傳臚。傳臚即唱名之意)未到被革去一甲一名(狀元)但保留武進士,任御前一等花翎侍衛(wèi)。后任陜西都護府宜君營參將、潼關協鎮(zhèn)等職。道光初年,適值白山黨首領張格爾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在滑縣起兵作亂,繼而東侵,陜西全省戒嚴。徐開業(yè)熟諳孫吳之學,且文武兼?zhèn),經兵部推舉,欽點徐開業(yè)督率精兵數千,扎守隘口。徐率眾日夜防衛(wèi),不曾疏虞。后因積勞成疾,致感冒風寒,醫(yī)藥無效,于道光十一年(1813)二月二十日帶甲而終,年僅44歲。未及一展身手就英年病故,令世人無法了解他的真才實學。誥授武功將軍,晉封武縣將軍。妻左氏,誥命一品夫人。
  道光御先生榜眼汪廷珍
  汪廷珍,字玉粲,號瑟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生。十二歲喪父,由母親程氏撫養(yǎng)成立,其時家業(yè)中落。
  汪廷珍孤苦力學,少年時師事任子田、李晴山門下,困于諸生十年,始獲鄉(xiāng)舉。并于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五十六年(1791),官吏考核,優(yōu)升侍讀學士,不二月,升祭酒。廷珍性格嚴毅,初為祭酒,即以師道自居,選刻《成均課士錄》,倡導“教學者立言以義法,力戒摹擬剽竊之習”。
  汪廷珍在嘉慶十六年(1811)被授禮部侍郎,復直上書房侍旻寧(后來的道光帝)學。二十二年(1817)署翰林院學士,擢左都御史,充上書房總師傅。二十三年(1818),任禮部尚書。
  汪廷珍任上書房師傅最久,對道光帝(宣宗)盡心啟迪。在其登極后獻策尤多,累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道光二年(1822),主持會試,教習庶吉士。三年二月,宣宗釋奠文廟禮成,臨幸辟雍。特下詔曰:

  “禮部尚書汪廷珍,于嘉慶十七年,蒙皇考簡用上書房,與朕朝夕講論,考古證今,言皆中道,至二十三年,受任總師傅以來,倍加勤慎,使朕通經史,辨邪正,受益良多。自朕親政后,畀以左都御史尚書之任,均能稱職,是汪廷珍于師道、臣道,可謂兼?zhèn)湟。本日朕臨雍講學,因思曩昔討論之功,眷懷舊學,用沛恩施汪廷珍,可加太子太保銜,用示朕崇儒重道之意。”

  汪廷珍的一生,始終謹守母教,保持著儉樸的生活。有人把他比做漢代的寒士公孫弘,他不以為然,笑道:“大丈夫不以邪曲的學術投世人之所好為可恥,而只怕服飾被人譏笑乎?”其為人嚴峻正派,舉止有分寸,待人以禮,而又不與要人拉拉扯扯,部屬敬畏之。不貪虛名,大學士阮元很佩服他學識淵博,勸他著書立說,廷珍言:“六經的奧秘,古人在我之前言之,何需我再喋喋相渾,讀書目的是明白事理,明白了其中的主旨就可以了!逼潆m未專事著述,但生平為人書刊序跋,與人唱和詩詞也有不少,后編成《實事求是齋集》,《山陽藝文志》收錄其文多篇。
  清禮部尚書榜眼——李宗昉
  李宗昉(1779~1846)字靜遠,號芝齡,江蘇山陽人,清乾隆乙亥四十四年(1779)七月初三生。嘉慶七年(1802)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典陜甘鄉(xiāng)試。大考二等,擢贊善。督貴州學政,累遷侍讀學士,督浙江學政。歷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
  嘉慶六年(1801)宗昉應鄉(xiāng)試拔萃,次年會試南富(禮部)報捷,廷試第二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充實錄館纂修,國史館、文穎館協修。
  廿一年,官吏考核,宗昉獲一等,命督學浙江,赴浙前入謝,嘉慶皇帝親加慰勉:“汝考差第一,浙江人文淵藪,當取有用之才”。宗昉感仁宗知遇之恩,益以培養(yǎng)真材為己任。此前,汪廷珍于嘉慶十八年(1813)至浙主管鄉(xiāng)試,留任學政。浙江士子欽其學行,服其藻鑒(品評、鑒別人才),以為極盛,難有人繼之。而適由其弟子宗昉代之,兩位山陽人物,先后陶镕浙江學子,在浙中學校傳為美談。
  道光二十四年(1844),升禮部尚書,并兼署兵部。二十五年(1845)冬,因病請假開缺。
  李宗昉一生,以任學官和太子屬官居多,又先后出任禮部、工部、戶部、吏部、兵部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銜,足跡至順天、貴州、浙江、江西等地。學識淵博,且又辦事勤慎,著述頗豐,以“聞妙香室”為齋名,刊有《聞妙香室詩集》十二卷,《聞妙香室文集》十九卷,《經進集》五卷、詞一卷,又以貴州學官任內見聞作《黔記》,惜多未存世。
  從現存的李宗昉遺著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熱心山陽地方文獻的刊刻與傳播,同時也顯示他在金石學、詩文等方面極深的造詣。
  《大明會典》纂修官——探花陳瀾
  陳瀾(1471~1506),字本初,直隸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朱希周榜進士第三人。
  陳瀾少有才名。弘治八年(1495)鄉(xiāng)試第二。翌年會試第一,殿試第三,授翰林編修。當時朝廷正修《大明會典》,命他為纂修官。弘治十六年(1503)三月,《大明會典》成,升為翰林修撰。正德元年(1506),與修《孝宗實錄》時,因病去世,年僅35歲。陳瀾相貌堂堂,同許多參加科舉之人只重應試文不重內容不同,陳瀾為文,沉思良久而后落筆,一字不茍,只可惜他的才能還未及發(fā)揮便英年早逝。
    翰林院編修探花夏曰瑚
  夏曰瑚,字膚公。號涂山,生卒年不祥,約生于明萬歷年間,崇楨四年(1631)榜眼(即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他與明嘉靖二十年(1541)狀元沈坤,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榜眼汪廷珍被里人稱之為“河下三鼎甲”。
  夏曰瑚故宅在河下二帝閣北倉橋旁,人們又稱其宅為“夏探花故宅”或“夏太史第”。
  夏曰瑚少有文譽,才冠鄉(xiāng)里,為山陽名諸生。一日,其外出晚歸,途中偶與山陽知縣孫肇興(莘縣人,進士),左右以犯夜將其捉之,對以會文,知縣問:“有草稿可驗乎?”夏于袖中取出片紙示之,孫知縣就讀不數行,大驚曰:“以此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耳!”談話問,知夏居住處不遠,于是,一同到夏府,并為其指點。
  夏曰瑚在天啟七年(1627)應童子試中,果以第二名列于案首。崇禎四年在京城會試中,考中進士,在殿試中被欽點第三名及第。授編修,奉命封江川王,在任期間,保持了文人可貴的清風高格,“豐采凝重,饋遺一無所受”。但他卻不慕榮祿,“歷官無幾”,即以病告假歸鄉(xiāng)。著有《禮記提綱》。
  夏曰瑚卸任告歸后,即在家鄉(xiāng)河下東湖(即蕭湖)之濱,郭家墩旁建起一處園亭:名曰“恢臺園”,在今“福建會館”附近。園中有草亭、花棚、亂石,“所植多高柳,沈綠如山,面城帶水,南接勺湖,水闊處可百丈,游舫如織,繞來繞去,故又名“繞來園”,乃蕭湖中一大勝景”。夏曰瑚常與“故人賓客飲酒賦詩其間”。其《恢名園》詩云:


傍水成幽筑,誅茅得草堂。所期垂釣處,儼似浣花莊。
楊柳月初上,薜蘿風正涼。何期謝纓冕,讀易濯滄浪。

 
  五世巍科、一門六進士的劉氏家族
  明清時期,河下劉氏家族連續(xù)五世科舉有名,并出了六名進士,這在我國的科舉史上是少見的。
  劉世光,原名均,因避明神宗朱翊均之嫌,遂改名世光,字晦卿,號豐津,明萬歷已卯年(1579)舉人。
  劉一臨(1559~1599),字天章,號星樓,劉世光長子,明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其在任常山縣知縣時,其父劉世光任沈丘縣知縣,兩縣相近。父子以同為遵理守潔的官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而同時得到巡撫的舉薦,被傳為一世佳話。
  劉自竑,字任先,號任莘,別號僧如,劉一臨長子。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幼時即穎悟,讀書一覽十行,強記不忘。非人所能及也。性至孝,相處叔伯兄弟謙恭謹慎,很是融洽。歷任井陘道道臺,浙江按察使、湖廣布政使。
  劉芳聲,字何實,劉自竑之子,清順治六年(1649)進士。初授刑部主事,任上執(zhí)法量刑公平適當,使許多不當斬首之人免除了死罪。并上疏請于清理審訊時獄中刑法。順治帝準奏,分告天下諸臣,要用刑慎重不濫。后遷戶部,榷關九江,不久陞任山東提學僉事,卒于官。
  劉昌言,字禹度,劉自靖之子。清順治初以諸生入太學(即古代的大學)試,考中榜首。清順治十四年(1657)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接著第三年(1659)考中順治已亥科進士。累官岑溪縣,蒼梧縣知縣。
  劉愈,字文起,號逐庵。初諱始大,字膚斯。劉昌言長子。清康熙十六年(1677)鄉(xiāng)試中舉,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進士。初任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繼任山東典試副考官。
  劉始恢,字價人,后改碩人,號誠庵。劉昌言次子。清康熙二年(1663)鄉(xiāng)試中舉,并于七年后康熙九年(1670)考中進士。初授大理寺右評事。后改任吏部考功司郎中,擢升文選司郎中。
  同試博學鴻辭的父子張新標、張鴻烈
  在清康熙年間,有父子同試“博學鴻辭”而名揚朝野者,這就是山陽縣(今淮安區(qū))河下的張新標、張鴻烈父子。
  張新標,字鞠存。清順治六年(1649)進士。清順治十八年(1661)為鄉(xiāng)試同考官,因官稱得人,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改戶部。
  張新標子鴻烈,字顏文,號涇原,又號岸齋,初名祁煒,字云子。少時于書無所不知,“下筆千言立就”,文章為諸生之首。康熙八年(1679)與父“同試博學鴻辭”,授翰林院檢討,充纂修明史宮。
  康熙御書《雪作鬚眉》與山東提學劉謙吉
  清圣祖玄燁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再次南巡,來到淮安府山陽縣。擬從淮關板閘下船,察看淮關關稅諸事,乘轎經往府城。這天漕運總督、江蘇巡撫、淮安府知府等大小諸官及地方士紳早早地就在板閘碼頭等候跪拜迎駕。許多老百姓也穿著整齊,來到這里,希望能親眼一睹天子的風范。御舟在板閘碼頭靠穩(wěn)后,康熙走下御舟,來到堤上?滴跻娫诎渡嫌{的諸官中,有一老人須發(fā)皆白,心想此人是誰?忙叫歇駕,當即召引此人進前。一看原是老臣劉謙吉,心想:劉謙吉告老還鄉(xiāng)還沒有幾年,怎么就這樣頭發(fā)、眉毛、胡須全白了。經過詢問,方知劉謙吉時年已八十一歲。當時康熙為了安撫老臣,令準備筆墨紙硯,隨即揮毫寫下了“雪作鬚眉”四個大字賜之。每個字足有一尺余見方,劉謙吉得到了康熙親筆賜字,老淚縱橫,感激皇恩浩蕩,隨后便摹勒于石,置于居所一簣園正堂之中(位于河下茶巷)。今勺湖公園中的“雪作鬚眉”碑刻即是此石。
  劉謙吉,(1622~1809)號六皆,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區(qū))河下鎮(zhèn)人,居茶巷?滴跫壮剑1664)進士。祖父劉宗遠,廣西懷集所吏目,以勞卒于官。父劉源長,字介祉,一生著書甚豐,死后祀鄉(xiāng)賢祠中。謙吉中進士后,初官中書,為撫遠大將軍幕下,上承大將軍“用兵條議”,先后擬定了六條用兵方略,皆中大將軍機宜。于是大將軍益發(fā)器重。后入補刑部主事,審判定案,平反了許多冤案。又出任思南府知府,由于思南府地處偏僻,地方落后,人們不思學習。劉謙吉到任后懲治那些顛倒黑白的包攬訟師,嚴歷打擊投機奸商,振興文教事業(yè),在任期間,思南有四人中了舉人,受到老百姓的稱贊。接著被上奉薦升山東提學僉事,期滿后告老還鄉(xiāng)。在居所“一簣園”中與老友吟詩作對,談天說地,不時課教子孫。劉謙吉于康熙四十八年(1809)老死于寓所,時年八十七歲。
    “碎珠四善”的楊靖
  楊靖,字仲寧,山陽人。元代末年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出生于一個平民家庭,少穎悟異常,篤于學,通經史大義,博學善文,學行素優(yōu),長益淹博。明洪武十八年(1385),他會試京師,南闈告捷,以文折桂,欽賜進士出身,選為庶吉士,試事吏科,實習辦公。他一入仕途,即官運亨通,春風得意。次年,擢升戶部侍郎。時任職內外諸司的官員,極大多數是進士及太學生出身,然而其中也有不法之徒。洪武帝為此發(fā)表一篇講話,經史官筆錄,制成《大誥》,列舉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戶部侍郎楊靖以勉勵之。諭曰:“此亦進士、太學生也,能忠于職守以稱我心!睏罹傅缺蛔u為奉法遵理的循史,作為群臣百僚的楷模。洪武二十二年(1389),他晉升為戶部尚書。
  洪武二十三年(1390)五月,皇上詔令凡在京任職三年的官員都必須遷調,并記錄在案,成為朝廷的法令和制度,于是,以刑部尚書趙勉與楊靖換官。
  一次楊靖逮捕一名違法的武官,并進行審問,門卒檢其身,搜得一顆特大的珍珠,僚屬見之愕然。楊靖慢條斯理地說:“哪有如此之大的珍珠,此乃偽物欺人!泵顡羲橹,衙役面面相覷,不敢動手。他斷喝一聲:“還不砸碎它!”一顆寶珠遂被砸得粉碎。明太祖聞知此事,贊嘆道:“靖此舉有四善:他人見奇寶必獻朕求容悅,靖不然,可謂以道事君,一善也;其人藏珠必然所投獻,以陷他人,是一珠起大獄,靖有陰德于人,二善也;若一卒得珠,因而嘉獎,由是趨風求獲,人將受法外之苦,能杜小人僥幸,三善也;且人處常易,處變難,今千金之珠猝然至前不為動,竟擊碎之,有過人之識,應變之才,四善也!贝耸滤靷鳛榍锛言。
  清末最后一期進士:張廷棟、徐鐘恂
  張廷棟、徐鐘恂:二人均為淮安府山陽縣人。同時在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最后一期,也是封建社會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考取進士。張廷棟后曾任定山東定陶縣知縣。徐鐘恂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
  此后封建科舉制度停廢。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