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的戲曲演出場所,經(jīng)歷了廟臺、草臺、戲院和現(xiàn)代影劇院的發(fā)展過程。早先的戲曲演出場所都選擇在寺院的廟臺演出,俗稱“廟臺戲”,這段歷史有相當長的時間。
舊時,淮安的廟臺演出大多數(shù)和廟會相關,如農(nóng)歷三月初一的平橋東圣寺廟會(即“小人會”),五月初一的東岳廟會,五月十五的車橋關帝廟會。這些廟會一般都要演戲,參加廟會的人很多,有敬香的,有看熱鬧的,有做買賣的(市井俗語“賣不出去的東西,買不到的東西,都能在廟會上賣得出,買得到”)。所以廟會上人特別多,每逢廟會必有戲曲演出,一般都能演上三至五天。
進入民國以后,淮安又出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新式簡易的演出場所——臨時草臺(搭班子在草臺唱戲的,又稱“草臺班子”), 隨用隨搭,用后即拆。不久淮安城鄉(xiāng)又出現(xiàn)了一批固定的草臺,其中有城內(nèi)大魚市口西戴家木場、河下三條巷、竹巷西巷、車橋的露天臺子,有了這些固定的草臺,常年都有淮劇班子來演出。
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黨淮安縣長汪國棟建國民大戲院,利用原漕運總督部院的房屋,搭建室內(nèi)舞臺唱大戲,座位分池座、樓座、包廂三個等級,樓上是轉(zhuǎn)樓結(jié)構(gòu),全場可容納1000名觀眾。直到1939年日軍侵占淮城后,戲院關閉歇業(yè)。
1947年秋,淮安城內(nèi)浴業(yè)工人投股集資,在南門大街西側(cè)建淮安樂園戲院。戲院為竹木結(jié)構(gòu),麥秸屋面,木板舞臺,汽油燈照明,條凳座位,可容納800觀眾。戲院有管理人員7人,負責人金兆紅。
樂園戲院落成營業(yè),由女演員擅長武把子著稱的山東京劇孫家班首演,名演員孫寶林、孫寶生登臺獻藝。而后淮劇著名演員劉玉琴、楊金花、五歲紅、七歲紅等都常來演出。
1952年,樂園戲院改名為工人勝利戲院,黃鳳岐、許良鑫等人先后擔任戲院的臨時負責人,1953年5月,戲院民主選舉劉桂林為戲院的經(jīng)理。1956年“對私改造”運動中,戲院由私營性質(zhì)變?yōu)閲鵂I,并改名為淮安縣人民劇場。
劇場的營業(yè)收入,主要用于發(fā)放職工工資以及劇場房屋、設施維修支出。
上世紀50年代初,江蘇省駐淮的電影放映隊的89隊和115隊,長期在城鄉(xiāng)放映電影。但淮安沒有固定的電影放映場所,有時在老文化館(今漕運廣場西側(cè),楚州金店身底),白天室內(nèi)放映電影不能透光,便臨時從招待所調(diào)來棉被遮擋陽光。但由于空間小,空氣不流通,小學生觀看電影時,少數(shù)人出現(xiàn)氣悶,呼吸困難等現(xiàn)象。
建國后,淮安縣政府十分重視戲劇演出、電影放映場所的建設。相繼建起了電影院、工人大會堂、人民劇場等戲曲演出和電影放映的場所。
淮安電影院:建于1956年,地址選擇大報恩寺舊址上(今府衙廣場,電影院興建時院址范圍很大,從別處取廢棄的城磚,在后臺的北側(cè)圈起了圍墻,向北至府衙門前)。投資一萬多元。由揚州建筑公司承建,電影院建筑系磚瓦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觀眾由東西兩側(cè)安全門進出。1960年,投資三萬多元擴建門樓工程,圖紙由淮安縣建筑設計室設計,淮安縣建筑公司承建。門樓投入使用后,觀眾直接從正門進入門廳。
門廳內(nèi)掛有20張男女電影明星的劇照,其中有著名演員王心剛、秦怡等。
門樓上“淮安電影院”五個大字,是淮安縣宣傳部原副部長張振銀題寫。
電影院的放映設備,由省文化廳調(diào)撥一臺羅馬牌放映座機。1960年,又添置松花江牌放映座機。1978年,又添置新式松花江牌放映座機,舊的放映座機調(diào)撥給人民劇場使用。起初,觀眾的座椅是從淮安木器廠定制的。1973年,又改換北京生產(chǎn)的金屬架子翻板椅,總計980座位。
放映員由省文化干部學校培訓上崗,分主任技師、放映技師、放映員三種類型的技術職稱。電影院的首任放映員鄭九厚、戴效榮是省文化廳從外地調(diào)配來淮的。
電影膠片由省電影發(fā)行公司統(tǒng)一調(diào)度,全省放映,汽車站負責運輸。后改由淮陰地區(qū)電影發(fā)行公司統(tǒng)一調(diào)度。城內(nèi)的淮安電影院、人民劇場、工人電影院,一日內(nèi)放映同一影片,實行三家“跑片”,錯開放映時間。
淮安縣人民劇場:前身是樂園戲院、工人勝利戲院。1958年,拆去草房,翻建瓦房,當年底竣工。建筑總面積1100平方米,設有門廳、觀眾廳、化妝室,木翻椅座位980個,工程造價96000元,被評定為甲級劇場,可接待省、市以上劇團演出。1980年,增建演員宿舍樓、廚房,可解決來演出的100人食宿問題。1981年,安全檢查時發(fā)現(xiàn)場房屬危房,遂停業(yè)翻建。1982年,進行翻建工程,增加了樓座、遮光室,提升屋面高度,檐口由原來8米,提升到11米。建筑面積約1700平方米,由單一的磚瓦結(jié)構(gòu),改建成混凝土結(jié)構(gòu),增強了抗震能力。室內(nèi)改換水泥地坪為磨子地坪,舞臺木板拆舊換新,舞臺口的寬度由12米擴大為13米,高度由6米提高為7米。前排座椅由木板翻板椅改為沙發(fā)翻椅,后排改為膠合板翻板椅。座位1123個(池座751個,樓座372個)。天花板由平頂改為波浪式,墻壁增加了吸音板,增強音響效果。工程總造價為36萬元。
人民劇場成立后,曾經(jīng)接待過省內(nèi)外的藝術表演團體。
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至“文革”前,接待過荀慧生京劇團、上海京劇院、江蘇省京劇團、唐山市京劇團、淮陰市京劇團、鹽城市京劇團;上海市人民淮劇團、上海市志成淮劇團、上海市浦光淮劇團、江蘇省淮劇團、揚州市淮劇團、泰州市淮劇團、濱?h淮劇團、建湖縣淮劇團、漣水縣淮劇團;南京市雜技團、鹽城市雜技團。在人民劇場演出的有著名京劇演員:荀慧生、宋長榮、周云亮、沈小梅、齊英才。著名淮劇演員:筱文艷、周筱芳、李少林 (其中周筱芳、李少林系淮劇小生演員中的“四少一芳”),張云良、劉少峰、卞素琴、方素珍、楊金花。上演的淮劇劇目有《水漫泗州》、《虹橋贈珠》、《白虎堂》、《秦香蓮》、《白蛇傳》、《蔡金蓮告狀》、《楊八姐游春》等。
上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正處于“十年動亂”期間,取消古裝戲演出,也很少有外地劇團來淮演出,能接待劇團來演出的也只演《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等樣板戲。1978年“撥亂反正”以后,恢復古裝戲演出,外地劇團來淮演出恢復正常,到1985年,平均每年演出古裝戲300場。
工人電影院:原名工人大會堂,1958年建在城隍廟舊址上,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木翻椅座位1200個。分池座、樓座,舞臺口高6米,寬12米,深10.5米,副臺330平方米,化妝室200平方米,總造價8萬元。工人大會堂建成后,主要供開會和劇團演出。1976年,增添放映設備,兼放電影。1983年,更名工人電影院,現(xiàn)以開會為主兼接待劇團演出。工人大會堂從建成開業(yè)至七十年代,接待過上海京劇團、上海市志成淮劇團、江蘇省揚劇團等。
1990年,影片《周恩來》劇組來淮安。劇中的周恩來扮演者王鐵成和其他特型演員,在淮安工人電影院參加首映式并與觀眾見面。
工人大會堂原屬總工會俱樂部,1980年,改為工人文化宮組成部分。
(感謝葉壽芝老先生提供相關資料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