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同,又名李小侯,光緒二十七年(1901)出生在江蘇淮安一個小商人家庭,是清朝嘉慶七年(1802)榜眼李宗昉的曾孫。后因家庭沒落,其父以做小買賣生意,供其讀書學習。先生學習刻苦,每每讀書于深夜。民國十五年(1926),其畢業(yè)于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成績優(yōu)異,有志出國留學,限于家境貧寒,不能如愿,抑郁苦悶。時淮城雙刀劉巷開明士紳郝楚白聞而感動,毅然贈以巨款,助其出國留學,專攻航空事業(yè)。經淮安雙刀劉巷郝楚白先生的大力支持得以留學法國。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留學法國國立航空大學。民國二十二年(1933),郝楚白因妻子難產去世,悲痛之極,竟身穿妻子生前嫁衣,自盡在妻子裴氏(清末福建船政大臣裴蔭森的重孫女)亡靈之前,時全城轟動。李壽同后來聞訊,急忙從外地趕至恩師家里,穿著中國傳統的禮服(即長袍馬褂。)前往祭拜,把恩師的孩子一一抱在懷里,痛苦流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后,其又繼續(xù)在英、德、意大利等國留學與考察,民國二十六年(1937)回國后,歷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重慶中央滑翔機制造廠副廠長,國立四川大學工學院院長,成都私立大川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以后,應華北大學工學院聘請來京工作,是我國航空教育事業(yè)的老前輩之一。自十五年(1926),他在國立北平工學院及國立上海勞動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期間,在為我國培養(yǎng)航空科學技術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桃李滿天下。解放以后,李壽同教授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本職工作,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作為參加北京航空學院創(chuàng)建工作的一位老同志,他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材料力學教研室,發(fā)展新中國的航空教育事業(yè)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20世紀60年代前,李壽同教授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他先后講授過應用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塑性力學、熱力學、水力學、機構學、工程學數學等八門課程。他教學經驗豐富,講課生動,概念清晰,在學生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此期間,他還發(fā)表了《應用矩陣》等五篇論文。
20世紀50年代初,李壽同教授,還為北京農業(yè)機械化學院多次作材料力學課程的示范性講課,對北京農業(yè)機械化學院材料力學教研室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教研室的建設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至1966年之間,李壽同教授主要從事教材編寫與師資培養(yǎng)工作。在此期間,他受教研室委托,編寫了彈性力學、彈性理論、塑性理論、光彈性、彈性穩(wěn)定理論等多門課程,還為光彈儀的透組重新進行了設計,為教研室的教材建設、師資提高和實驗室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1971年起,李壽同教授開始了“疲勞”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他想方設法收集資料,抓緊時間努力工作,在短短幾年中編制了千余張文獻卡片,翻譯了十余本“疲勞”方面的書籍,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1976年地震期間,他仍在地震棚中繼續(xù)從事研究,當一些同志和學生看到他在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在抗震棚中伏案工作的情景,深受感動。
粉碎“四人幫”后,李壽同教授深感國家有望、“四化”有望,精神更加奮發(fā)。他不顧病情發(fā)展,體力日衰,臥床不起的困難,抓緊有限的時間投入關于“疲勞強度的微觀分析”的研究。同時,他也十分關心教研室的建設,先后向教研室贈送科技新書二百余冊。幾年中,他撰寫了《疲勞捷足先登及疲勞曲線的理論分析》、《強度理論的微觀分析》、《金屬疲勞的微觀分析》三篇論文,并帶病在全院科學討論會上宣讀,李壽同教授這種為“四化”、為科學事業(yè)而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志學習,尤其是我們淮安家鄉(xiāng)人民。
李壽同教授生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他是一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航空教育事業(yè)的老前輩,他的一生是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航空教育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的一生,他為黨和人民所作的貢獻,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