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龔家的三代情誼
2015/8/14 18:14:31 作者:秦九鳳 閱讀:10044 評論:條
“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日前,全國吳承恩與《西游記》研究專家劉懷玉先生打電話給筆者:
“有人說我們淮安東岳廟附近還有一處周總理童年讀書的地方,你是專家,能幫我們證實(shí)一下嗎?”
我在電話里告訴他:“有,是在東岳廟附近!
“他怎么到那里讀書的呢?我這個淮安人也從沒聽說過,你應(yīng)該把這事寫出來,以免日后被湮沒了!
是的,我應(yīng)該把這事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因?yàn)橹芏鱽砼c住在東岳廟的龔家三代人都有著深厚情誼,可至今卻鮮為人知。
大鸞認(rèn)干媽——長留人間
周恩來乳名大鸞,他八個多月時因小叔父患肺結(jié)核病,那時這種病是不治之癥,加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舊習(xí)俗,便將周恩來過繼給小叔父做嗣子。打那以后,他叫小叔父周貽淦為爹,叫小嬸母陳氏為娘,叫生父周貽能為干爹,叫生母萬氏為干娘。
小叔父過世后,小嬸母陳氏就把大鸞當(dāng)做她的命根子撫養(yǎng)。陳氏有一位親姨母就住在東岳廟附近,姨父龔懷樸是常州人,他早年在山陽縣做錢谷師爺多年,家境比較殷實(shí)。龔懷樸有位獨(dú)生子龔蔭蓀。由于有父親積攢下來的優(yōu)厚家產(chǎn),他便在南京、上海、青島等地開辦了一些書店和商鋪。這樣,他便天南海北地到處跑,使他見多識廣。終于他有機(jī)會認(rèn)識了孫中山等一些革命黨人,他的思想也逐漸趨于激進(jìn),最后成了孫中山的一名忠實(shí)追隨者。于是,他就利用自己的書店、商鋪來傳播進(jìn)步的書刊、報紙,傳播用革命的手段來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共和的革命思想。
周恩來出生后,龔懷樸已經(jīng)過世。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的陳氏在一般情況下從不出門“拋頭露面”,但她的姨父龔懷樸已經(jīng)下世,姨表哥又常年奔波在外,龔家常年沒有個成年男人在家。陳氏有時就帶上兒子大鸞到龔家串串門,一者看望年邁的姨母,也就是大鸞的姨外婆,二者到龔家能和姨母及姨表嫂談?wù)務(wù)f說,以消愁解悶,打發(fā)寂寞的日子。
陳氏的姨表嫂蔡氏是南京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生于光緒二年(公元1877年),屬牛。她雖生長在大城市,但為人善良,尤善針工女紅。她為龔蔭蓀生育有三個孩子:長女志茹,長大鸞三個多月,兒子仁甫,小大鸞一歲,次女志蕙,小大鸞四歲。
在陳氏帶大鸞去龔家時,因?yàn)閮杉蚁嗑嗖蛔闱,都是步行的多,間或也坐黃包車。當(dāng)時,他們?nèi)徏矣袃蓷l路可走:一條南路,一條北路。南路是從駙馬巷出來至漕運(yùn)前街向東,到中長街,穿鼓樓(今名鎮(zhèn)淮樓),過三思橋即折向東,經(jīng)縣東街上的關(guān)忠節(jié)公祠和白虎橋再到岳廟街就到龔家。
每當(dāng)陳氏帶著大鸞到龔家后,總要先去龔蔭蓀母親房中,向老人請安問好。老人是陳氏的親姨娘,大鸞就叫她姨外婆。慈祥善良的姨外婆看到這娘倆孤兒寡母的內(nèi)心挺同情,尤其怕還年幼的大鸞有個閃失,所以她就向陳氏建議,讓大鸞認(rèn)她的兒媳蔡氏做干媽。因?yàn)椴淌蠈倥,在淮安話里,“!、“留”同音,認(rèn)了屬牛的女性做媽媽,大鸞就可以長留人間了。
陳氏媽媽對老人的這番良苦用心很理解,也十分感激,也就完全同意。
據(jù)說,大鸞認(rèn)蔡氏為干媽的那天,龔家特意選了一個黃道吉日,搬出祖宗牌位,點(diǎn)紅燭、燒高香,讓大鸞拜天地,拜龔家祖宗……大鸞不僅長相端莊,而且知禮法,懂上進(jìn),其知識面也遠(yuǎn)比龔家三個孩子寬得多,蔡氏十分喜歡。打那以后,她就把大鸞當(dāng)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允許恩來可以進(jìn)她家書房讀書看報甚至進(jìn)入內(nèi)室,并要自己的三個孩子對大鸞一律以“鸞哥”、“鸞弟”稱呼,不準(zhǔn)再喊周恩來的名字,以示親如一家。連丫環(huán)小翠蔡氏也要她叫周恩來為“鸞少爺”。
大鸞過十歲——失落中的溫馨
就在周恩來于年前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的悲痛時刻,迎來了他的十周歲生日。他想到自己母親生前對自己的疼愛,面對眼前周家的敗落,特別是還曾應(yīng)邀參加過表姐龔志茹的十歲生日慶賀,人家那排場,那氣派……可自己如今……大鸞沒有再往下想,因?yàn)樗J(rèn)為想了也沒用。
誰知周恩來十歲生日的前一天,龔家特意派丫環(huán)小翠到周府通知,請鸞少爺明天到龔家過生日。恩來經(jīng)請問八叔,貽奎告訴他,你兩位母親才過世,你還在守孝期間,在家中我們就是有錢也不能給你過生日。你如今認(rèn)了龔表舅家這門干親,到龔家過生日是可以的。
第二天上午,恩來隨小翠一起來到龔家。一進(jìn)門他就見到龔府打掃的干干凈凈,大門上方還掛了兩個由大紅布扎起來的紅球球,顯得特別喜慶。恩來在小翠引領(lǐng)下先給姨外婆問安。姨表舅不在家就給舅母——如今是干媽媽的蔡氏請安問好。蔡媽媽說,鸞兒如今沒個媽媽心疼,我給你做了一身新衣服,你穿穿看合不合身。說著,從她的嫁妝箱上拿下一身黑緞子暗繡著“如意”的衣服,還拿出一頂瓜皮小帽和一雙新布鞋來給恩來。一邊拿著一邊蔡媽媽還說,“姑姑鞋,姨娘襪,舅舅買頂帽子壓。我拙手笨腳的,就全給包辦下來了?煸囋,看合不合身!倍鱽硪灰淮┥,感到特別合身、合腳,還覺得有一股暖流從周身流過。蔡媽媽說:“這是我送給你的十歲生日禮物,日后呀你要是做大官了可不要忘了你這個舅媽。”
政治蒙師——表舅龔蔭蓀
1907年的夏天和冬天,周恩來在清河先后失去了生母和嗣母,年僅十歲的他只好帶著兩個更為幼小的弟弟返回淮安。
那年正月半一過,家塾館就照例開學(xué)了?墒侵芗役羽^先生教的卻仍舊是“人之初,性本善”和“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之類的內(nèi)容。周恩來對這幾本學(xué)童啟蒙書早已倒背如流。他很想家塾先生教他更深一點(diǎn)的東西。可是,由于家道敗落,周家已是債臺高筑,連教書先生的學(xué)關(guān)錢也常常拖欠。這樣,先生自然不愿為周恩來一個人另辟新課。
好學(xué)上進(jìn)的周恩來沒書念了,他這才想到龔表舅家。經(jīng)八嬸過去一說,本來就十分喜歡周恩來的龔蔭蓀夫婦滿口答應(yīng)。于是,恩來穿上新衣,帶上糕粽,到龔家寄館讀書。
龔表舅是位革命黨人,他的家塾館也辦得比較文明、開放。他允許自己的兩個女兒和周恩來他們一起讀書。還破例允許十歲的恩來到自己的書房看書。在龔家書房里,周恩來看到了嚴(yán)復(fù)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還看到當(dāng)時的《中華時報》等進(jìn)步報刊。這使周恩來眼界大開。龔家塾館的周先生又能因材施教。他對別的兄弟姐妹們教《弟子規(guī)》、《千字文》、《女兒經(jīng)》等蒙書,而專門對周恩來講《論語》、解說《周易》;在書法上,他讓龔志茹等人寫米字格描紅,而教周恩來懸肘。周恩來當(dāng)時已能寫一手漂亮的顏體字,周先生又教他加練魏碑,以增加他筆鋒上的剛陽之氣。周恩來后來那清秀的顏體加魏碑的書法風(fēng)格就是在龔家定型的。
平素,龔蔭蓀多在外,少在家。一旦回到家就喜歡和周恩來談岳飛的精忠報國,講關(guān)天培的虎門殉國,解析清廷割地賠款的傷痛,講洪楊之亂的前因后果,也向周恩來講當(dāng)時進(jìn)步人士改造中國的革命決心。
每次龔表舅和他談心時,周恩來都聽得非常認(rèn)真。他從表舅談話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也知道了社會上還有許多仁人志士們在為改造舊中國而努力奮斗,他也間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龔蔭蓀十分喜歡他的這個才氣十足的小外孫。一次表舅回家不久又要外出,得知消息的周恩來拉著表舅的手說:“舅舅,你帶我出去吧!我也要出去為國家、為民族闖一片新天地!饼徥a蓀摟著他說:“大鸞,你小小年紀(jì)就有這樣大的志向很好?墒悄悻F(xiàn)在太小了,等你長大了,我一定帶你出去!
周恩來從小就很懂事。他流著淚點(diǎn)了點(diǎn)頭。打那以后,他又天天盼望自己能快快地長高、長大,以便能跟著表舅出去干一番事業(yè)。
令人遺憾的是,周恩來在龔家塾館只寄讀了一年時間,1909年底左右,腐朽的清朝政府突然下令抄了龔蔭蓀的家,沒收了龔家的全部家產(chǎn),掃地出門。那天,龔蔭蓀不在家,姨外婆、舅母惶恐地帶著志茹表姐和表弟仁甫、表妹志蕙去了清河,依附萬家。萬家就是后人們稱為萬八太爺?shù)娜f立鈺家。
萬立鈺是周恩來的嫡親八舅,八舅母和嗣母陳氏的媽媽以及龔蔭蓀的媽媽是親姐妹仨。但舊時是個男權(quán)社會,周恩來叫嫁給萬家的袁氏為八舅母,叫嫁給陳家的袁氏為外婆,叫嫁給龔家的袁氏為姨外婆。周恩來小時就極重感情。龔家被掃地出門后,龔家一家人失魂落魄地從淮安西門上船走時,其他親友唯恐避之不及,周恩來卻流著淚趕到運(yùn)河邊,為龔家人送行。還一再要表姐志茹以后和他能互相寫信,敘說別后的各自情況。
直到1952年,周恩來在上海會見他的這位童友兼表姐龔志茹時,周恩來還深情地說:“龔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
童友情深——表姐龔志茹
龔志茹和周恩來同齡,她僅比周恩來大三個多月,因此,周恩來叫她表姐。在家中,她是奶奶和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她對表弟周恩來的才氣、好學(xué)、敬業(yè)等都十分敬佩而從不嫉妒,對表弟的不幸遭遇也十分同情和關(guān)心。
周恩來到東北后,這表姐弟倆還多次通過書信的往還互通信息,互勉進(jìn)步。志茹在信中告訴表弟家中發(fā)生的大小一切事情,恩來則告訴自己赴東北的一路見聞以及東北的風(fēng)俗民情。還特別鼓勵志茹表姐要努力掙脫封建的枷鎖和家庭束縛,到大城市去,到社會的大世面上去闖蕩,學(xué)得一些本領(lǐng),才能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一番事來。
志茹漸漸長大后,她牢記恩來表弟的囑告,向父母提出要出去念書,上“洋學(xué)”。她父親對女兒的要求沒說什么,可是母親思想很守舊,極力反對女孩子出去“拋頭露面”。志茹就又哭又鬧,連飯也不吃,終于打動了母親的愛女之心,同意讓她到南京姨媽蔡素娟那兒去。
懷著美好憧憬的志茹到了南京,姨媽答應(yīng)收她為養(yǎng)女,供她上學(xué)讀書,但要求她的條件是終生不得嫁人。那時她年紀(jì)還小,又從家庭樊籠剛掙脫出來,就立即答應(yīng)了。況且,表弟恩來那時也是堅(jiān)持獨(dú)身主義的。
誰知姨媽蔡素娟不僅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性格孤僻執(zhí)拗,志茹名為她的養(yǎng)女,她只當(dāng)個丫頭使喚。漸漸長大的志茹終于發(fā)現(xiàn):她雖掙脫了自己家庭的樊籠,卻又鉆進(jìn)了另一座被囚禁的“牢獄”。直到1928年志茹30歲時,她經(jīng)人介紹,認(rèn)識了歸僑魏國忠,兩人結(jié)了婚。無奈命運(yùn)又一次捉弄了她。原來魏國忠先天就有生理缺陷,是個根本不應(yīng)該結(jié)婚的人,而且婚后還不到一年魏國忠就得病去世了。這在“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傳統(tǒng)社會里,作為一名弱女子的志茹是無力反抗的,姨媽倒是忠實(shí)地履行了自己的前約,她和志茹斷絕了一切聯(lián)系,并去了美國定居。
凄清孤獨(dú)的志茹沒有了生活依靠,她便靠給有錢人家干雜務(wù)、當(dāng)家庭教師等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后來,她收養(yǎng)了妹妹志蕙的二女兒做養(yǎng)女,相依為命地熬到了上海、南京的相繼解放。
一直到1951年,志茹已經(jīng)53歲,她總得有口飯呀!她想到了自己的那位表弟,他如今是一國總理。但她不敢去找他。后來在幾位好心親友的鼓勵、勸說下,也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才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給自己童年摯友的翔宇表弟寫了一封訴說自己一生坎坷和目前窘境的信。她原想日理萬機(jī)的表弟秉性耿直、坦蕩無私,對她這樣的“家事”可能不管,或者推給下邊的人或?qū)⑿排o地方政府。但是,出乎她意料的是,不久便收到了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wù)院”字樣的公用信函。她打開一看就驚喜地大叫起來:“是親筆,是親筆。還是小時的筆鋒……”同時,龔志茹還收到了周恩來匯給她的50萬元人民幣的一張匯款單。至于龔志茹想要有一個工作的問題,周恩來在信中告訴她,這要靠自己努力,首先要到地方政府去登記報名,由地方政府量才錄用,以期為人民服務(wù)。于是龔志茹少報了六歲的年齡作為一名普通失業(yè)者在上海登了記。然后由街道考核推薦,才被安排到華東行政區(qū)機(jī)關(guān)幼兒園當(dāng)了一名保育員,開始了她為人民服務(wù)的工作。
1952年秋,周恩來、鄧穎超到上海視察工作,特意讓上海市委將表姐龔志茹接到他們的住地。互相談了很長時間,從他們的童年趣事一直談到他們的家庭人生。由于一生坎坷,表姐志茹更是邊說邊哭,把自己一生的委屈統(tǒng)統(tǒng)倒在了親人面前。周恩來一直靜靜地耐心地聽,直到苦難訴說得差不多了,她才說到工作中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歡樂。
當(dāng)龔志茹一說到孩子時又突然停下話頭,深情地望著周恩來和鄧穎超說:“美中不足的是,你們倆沒有孩子!敝芏鱽硪宦牐χ鴵u搖頭,用明亮的目光看著鄧穎超說:“不,我們一共有十個孩子!彼贿呎f一邊還伸出右手五個手指,上下翻了一下,表示十個。龔志茹正一頭霧水,周恩來心情沉重地解釋說:“我們撫養(yǎng)的都是烈士子女。他們的父母為革命犧牲了,我們就擔(dān)當(dāng)起他們父母的責(zé)任,F(xiàn)在他們都健康地成長著!
這是周恩來、龔志茹表姐弟倆42年后的一次會見,也是成年后的唯一一次見面。兩人一直談到深夜才互道珍重而告別。
1968年11月11日,正是文化大革命方興未艾之時,龔志茹在上海南京路上被一騎自行車者撞倒,誘發(fā)腦溢血去世。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歲月里,周恩來實(shí)在是無暇顧及了,但幼兒園仍為她開了一個簡短的追悼會,正確地評價了她的晚年工作。
所以,當(dāng)年周恩來在龔家讀書是有史可查,有據(jù)可依的。如今,這些歷史人物都已作古,但周恩來與龔家三代人的親情和友誼還在被世人傳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