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皆種柳,無岸不垂楊。”這是三千里大運河的特色之一;窗沧鳛檫\河沿線的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河多,水多,柳也多,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植柳護堤、植柳護路的習俗,在長期植柳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魅力獨特的柳文化現(xiàn)象。
柳與風景
我國古典園林中,非常重視樹木栽植和配置,由于歷史原因,淮安以柳名景的已不多見,卻有兩種柳樹形成了獨特的風景。
饅頭柳。淮地的柳都差不多,以楊柳為最,惟有韓侯釣臺的柳不姓楊,枝條也不下垂,全都上簇成團,俗名“饅頭柳”。似乎大將軍生性耿直清高,不愿與噲等之輩為伍,連近旁的老柳亦近朱者赤,無意于拖煙抹雨弄輕柔?
觀音柳。現(xiàn)在的周恩來總理故居中有株樹齡約100年的觀音柳,又名三春柳,軀干蒼老勁奇,具松柏之質(zhì),枝條細長柔軟,有楊柳之態(tài)。傳說是觀音老母凈水瓶中的圣潔物,蘊涵福祿吉祥,故名觀音柳。莖葉熬水,能治療麻疹,也叫積善柳;雨前樹梢常開出紅殷殷的小花,人稱氣象樹;生命力極強,歷百年滄桑,仍一片生機,又名長壽柳。
植柳造景,以達到觀賞效果。淮安園林中以柳為主要植物景觀的園林,是蓮花街頭蕭湖濱的帶柳園。主人吳進,字揖堂,乾隆初秀才,清朝田園詩人。據(jù)《山陽縣志》記載:吳進少時家貧,性孤冷,愛花木,見蓮花街南有荒畦一畝,面臨湖水,舊有古柳數(shù)十株,周環(huán)如帶,于是購為園,隱居園中,每日“青溪竹杖,獨游行草澤間”。帶柳園不大,但結(jié)構(gòu)曲折,周圍遍植柳樹。園中題額甚多,有淡中堂、淡懷堂、紅藥草堂、碧潤軒、聽雨樓、一詠軒等?上У氖谴藞@在清末已成廢園,只有其名了。
萬柳池又名月湖,在淮安城西南隅(西長街天妃宮巷西),水平如鏡,芰荷楊柳,春生蒲菜,秋有甘藕鮮蓮,一年四季出產(chǎn)鳊鰱鯉鯽,有古道院佛寺,“舊由西水關(guān)通于西湖,畫船來往,為燕游勝地”。萬柳池風景如畫,古人詩文,描述甚多。清代任瑗《游萬柳池記》載:萬柳池“古剎接峙,群水縈焉!┰律怯暗勾梗自平欢庀嗌洹,“小樓佛磬,晚火漁歌;幾片風帆,數(shù)點寒鳥;廾髯兓瑲庀笕f千,蓋其景無窮!比f柳池的景點有:天妃宮、淮陰書院、萬柳亭、環(huán)水亭、開元寺、文節(jié)書院、枸杞井、清溪館、周阮二烈士祠等。今天萬柳池水面古剎已不復存在,亭臺水榭,也蕩然無存,但水面仍然是芰荷蒲葭。
柳與詩文
有人說“中國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樹木是楊柳”,柳樹在春風中吐綠綻芽,隨風起舞,搖曳生姿,極具風流,很早就贏得了國人的喜愛,成了淮安歷代文人題頌謳歌的對象,寫下了大量的詠柳詩文。
西漢時,漢賦鼻祖——枚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為柳作賦的人,他寫出了《忘憂館柳賦》,其文曰:“忘憂之館,垂條之木。枝逶遲而含紫,葉萋萋而吐綠。出入風云,去來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黃衣而絳足。……”
宋朝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留下了傳唱至今的“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此情不及墻東柳,春色年年依舊”的名句,尤其是他的“此情不及墻東柳,春色年年依舊” (《秋蕊香•簾幕疏疏風透》)之句,詞人由眼前的墻東柳觸發(fā)而起,拿有情的人和無情的柳相比,似信手拈來,卻新奇貼切,極為深切地道出了內(nèi)心深處的惆悵之情和纏綿悱惻之意,成為全詞的點睛之筆,使得這首詞成為婉約詞中的上乘之作。
文學作品中,寫柳最多的當首推吳承恩。據(jù)筆者統(tǒng)計,百回本《西游記》中寫柳之處不下百處,吳承恩用其生花妙筆寫盡了多姿的柳的形態(tài)、別樣的柳的風情。如:第5回“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官諸神捉怪”第23段,用“斗牛女虛危室壁,心尾箕星個個能。井鬼柳星張翼軫,掄槍舞劍顯威靈”寫了天上的星宿柳星;第9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的第5段,用“正是暮春天氣,和風吹柳綠,細雨點花紅”寫了暮春時節(jié)的風光;第9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第7段,用“面如滿月,眼似秋波,櫻桃小口,綠柳蠻腰,真?zhèn)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寫了人物的美貌;當然,那個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出現(xiàn)的時候,決少不了神奇的“凈瓶楊柳”。
柳與民俗
舊時淮安人每逢寒食節(jié)期間于門插柳枝祭拜鬼神,防止鬼的侵擾。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今州里風俗望日祭門,先以楊柳枝插門,隨枝所指以酒餔飲食祭之!
民間有清明節(jié)佩帶柳枝、插柳枝的習俗和“清明不戴柳,下輩轉(zhuǎn)生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等說法。寒食清明踏青折柳,游人好將柳枝捋成光竿,皮與葉在下端攢簇成青球,捏在手中悠著玩,戲稱“掃愁帚”。小孩子則用柳條編成環(huán)狀,春痕一抹,箍在頭頂,美名“翠玉圈”。
柳樹還與祭祖活動有關(guān)聯(lián),每年清明時節(jié),人們往往手持柳枝,前往家族親人墳前祭掃,為之添土圓墳,隨后還以柳枝插于墳上,意為后人不忘前人,后繼有人,子孫綿延不絕。
過去,在農(nóng)村,房前屋后,村民們總喜歡種上幾裸樹,不僅能美化環(huán)境,也能增加經(jīng)濟收入。但是,什么地方栽什么樹,民間很有講究。最忌諱的是門前栽桑,屋后種柳。有語云:“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本科湓颍Ec“喪”音近,民間忌諱;柳與“流”諧音,屋后植柳,有金錢財寶流出之嫌。
柳與地名
巷以柳名。淮安古城有大柳巷、雙桃柳巷。在楚州城里,有一條長巷叫“雙刀劉巷”,其實,這個巷子以前不是這個名字,而叫“雙桃柳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提起這個,這里還有段抗擊金兵,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故事。傳說南宋的時候,楚州城里有個“雙刀劉”的壯漢,精通武藝,膽識過人,組織了一支義兵,金兵來犯時,殺得金兵抱頭鼠竄,大獲全勝。因此,當?shù)氐睦习傩諏﹄p刀劉十分贊佩,就把義兵埋伏殺敵的那條長巷,起名“雙刀劉巷”。
地以柳稱。以平橋豆腐聞名的平橋鎮(zhèn)有個村叫“楊柳村”,此村位于該鎮(zhèn)的西北,依傍著運河。據(jù)說,此村的得名與隋煬帝有關(guān)。相傳隋煬帝楊廣乘龍舟游玩時,有一處柳樹給他遮蔭,令他十分感激,就提倡在大運河大堤兩岸種柳以遮陽添景,堅固河堤,就御筆親書,把自己的“楊”姓賜給柳樹,從此,柳樹就叫楊柳,該村也因地近運河、廣植楊柳而以物名。無獨有偶,楚州境內(nèi)的季橋鎮(zhèn)有潘柳村、范集鄉(xiāng)有柳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