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末口與北辰坊遺址尋蹤
2016/1/6 20:12:02 作者:章來福 閱讀:8088 評論:條
邗溝是聯(lián)系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水上通道,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作為最早載入史冊記載的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卻是隔絕的。吳王開鑿邗溝之前,我國東南地區(qū)和中原諸州無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系由長江入黃海,由漣水云梯關(guān)溯淮河而上,至淮陰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達齊魯。這既繞了路,行船者要冒著風險入海航行的。
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霸中原,運送將士和軍需。從今揚州市西長江邊向東北開鑿航道,沿途拓溝穿湖至射陽湖,至淮安舊城北五里與淮河連接。這條航道多數(shù)利用了天然湖泊溝通,史稱邗溝東道,這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因邗溝東道迂遠,湖中行船,又多風浪險阻,便改由今高郵市界首向北分段延伸,形成邗溝西道。宋代以后,通稱運河。西道北端亦抵達末口。
此外,邗溝還利用長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河湖港汊,疏通了由蘇州經(jīng)無錫、常州、鎮(zhèn)江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與邗溝相連;后來吳王又在今山東菏澤一帶開鑿菏水,使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四大水系相聯(lián)。當時因邗溝底高,淮河底低,為防邗溝水盡泄入淮,影響航運,故于溝、河相接處設(shè)埝,因地處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后稱之為"末口"。
邗溝的開挖成功,在長江和淮河乃至黃河之間架起了橋梁,便捷了南北交通,加強了中原地區(qū)和江南地區(qū)之間,以及東亞國家之間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與交流。
淮安東鄰黃海,又地處在淮河之濱,具有通海達江之便。早在唐朝的時候,淮河就是我國重要的通海之道。東鄰朝鮮、日本等國與中國政府正常交往,往往都是從淮河進出,特別是民間文化、經(jīng)濟貿(mào)易、交通運輸方面,出入淮河更加頻繁。淮安又處在運河與淮河交匯處,交通十分便利,加之經(jīng)濟富庶,是沿海一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很自然的成為一個港口城市。唐朝政府采取了許多開放的政策,以此來吸引大量的新羅(今韓國)僑民在淮安定居。朝廷在淮安專設(shè)新羅坊僑民戶籍的管理機構(gòu)為勾當新羅所,負責人稱總管或押衙。新羅僑民對淮安的航海事業(yè)發(fā)揮了他們的優(yōu)勢,對當時淮安的交通運輸和經(jīng)濟繁榮起到推進作用。據(jù)史載:唐朝新羅坊擁有一批可供航海的船只,日本高僧圓仁法師于公元836年至公元864年入唐去揚州求法,曾經(jīng)三次經(jīng)過淮安,每次都獲得住在淮安的新羅僑民的援助,最后又搭乘新羅人的海船回國,成就了他求法的事業(yè)。
宋紹興六年(1136),巾幗英雄梁紅玉和丈夫抗金名將韓世忠,從鎮(zhèn)江乘勝追擊金兵,又一次來到家鄉(xiāng)淮安。他們在北辰坊地段大修城池,以淮水為界,抵抗金兵。他們與士兵同勞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鎮(zhèn)守淮安10余年,“兵僅3萬,而金人不敢犯”。
梁紅玉的家鄉(xiāng)父老,為紀念這位擊鼓抗金的女中豪杰,亦在其出生地北辰坊建祠塑像供人憑吊。
元至正十六年(1365),江淮兵亂,鎮(zhèn)守淮安的張士誠部將史文炳,于舊城北一里許北辰坊地建筑淮安“新城”, 與舊城南北對應(yīng),既抵御外來侵擾,又保住末口這個交通要沖。
北宋初,北辰堰改為石閘。據(jù)《淮安府治》、《山陽縣志》記載:“新城北水關(guān),當未筑城時為石閘,自今城筑而石閘變?yōu)楸彼P(guān)矣”。 據(jù)此,石閘即末口故此所在。石閘在今禮字壩東南隅,翔宇大道南側(cè),新城大北門西側(cè)(即今天恒王府小區(qū))。
1968年,新城村菜農(nóng)曾在石閘(北水關(guān))遺址上刨地樁。發(fā)現(xiàn)石閘為單孔,閘室長12米,寬約9米,閘墻高約4.5米,由長條石和大城磚混合砌,閘室門槽寬約70公分,閘室底部用長條石鋪設(shè),三合土墊層,下部埋設(shè)木樁。磚、石均用石灰和糯米汁澆灌,非常牢固堅實。后經(jīng)實地查勘,石閘遺址已建了橫穿翔宇大道的地涵。但石閘遺址西南隅的邗溝故道,尚存流淌。貫穿北辰坊地段南北的運糧河,仍清晰可辨。
1982年,原淮安縣政府曾在古末口遺址附近,緊鄰翔宇大道南側(cè),新建一座兩柱、三層臺階的石頭牌坊,兩柱中間橫額上的“古末口”三字為書法家費新我所書。后因翔宇大道擴路,古末口牌坊被拆除。
如今,禮字壩東南隅(新安醫(yī)院西側(cè))古末口遺址上,砌有青磚灰縫,飛檐翹角,筒瓦頂蓋,古色古香的碑墻,石碑嵌在墻中,正面鐫刻“古末口”三個大字,背面鐫刻古末口簡介。
翔宇大道與楚州大道交匯處的小游園內(nèi),還樹立一塊鐫刻新羅坊遺址的石碑。
古末口遺址面積5000平方米,對研究大運河與淮河的演變史,以及淮安古城的發(fā)展史,均具有重要意義。2003年3月公布為淮安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