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麒麟送子”
2016/1/29 15:05:31 作者:樊國棟 閱讀:4628 評論:條
昔日老城區(qū),結(jié)婚超過三年還未生孩子的夫婦,在農(nóng)歷正月里會受到親戚朋友特意籌辦的送子祝福,此項活動名曰“麒麟送子”。主要道具為紙扎的彩燈,最講究的是麒麟燈,另有掃地的大掃帚、農(nóng)用耙子,當然還少不了一套鑼鼓家伙。為討得“六六大順”的吉利口采,將舉辦儀式的日期定在正月初六、或十六、二十六的晚上。
到時,送子人集中一道向該家庭進發(fā)。一路上,眾人敲起鑼鼓,擎著燈籠;至于精致的麒麟燈,小一些的專選小孩舉著,較大的則由四個小孩抬著;走在最前面的兩三個開路人,拖著耙子不停地耙著,揮起掃帚不停地掃著。巡游隊伍想方設法經(jīng)過南門大街東側(cè)的大、小麒麟巷,還有位于城中心、連接上坂街與龍窩巷的多子巷;東城區(qū)至下關(guān)一帶人,則設法經(jīng)過東門外的麒麟橋。據(jù)說有人(一說開玩笑的人或想沾喜氣的人,還有說是“仇人”)會搶在送子隊伍之前,故意將銅錢插在路面的磚縫處。所以持耙子、大掃帚的人,唯一任務就是將銅錢耙起,掃到路邊,揀拾起來,這就意味著將生子的障礙破掉了,還轉(zhuǎn)化為財源。行進路上不僅有人搶錢,還有人搶燈;舉燈人要時時警惕防搶,麒麟燈四周更有大人護燈;萬一被搶了,得設法搶回來?赡苓@些“關(guān)目”的設計,就是為了增加趣味性。果然,一趟送子儀式的隊伍,不斷引來一群群好奇的人圍堵上來看熱鬧,孩子們甚至一路蜂擁般地跟著,笑著,指點著,起哄著。據(jù)說,孩子越多越吉利,越鬧還越喜慶。待到將燈送至想生孩子的人家,會受到簡樸的招待:每人一碗炒米茶。
解放初,還盛行這種風俗。據(jù)九十五歲的陳錦生老人回憶,縣東街上的女街長鄭開蘭(其夫姓胡),被“送子”之后還真的生下四男一女。直至上世紀60年代初,下關(guān)古鎮(zhèn)金家在麒麟送子活動后生有一男一女,干脆就將頭胎男孩的小名喚為“金燈兒”,至今已五十多歲了。老人們說,這也算不上迷信活動,是一種制造喜氣、增進友情與親情的活動。這與抱養(yǎng)了人家的孩子,引生出親骨肉孩子,是一個道理:婦女精神放松下來,愉快起來,自然易于懷孕。不靈驗的也不少,可人們不愿傳播。而對于送子后真引來生子的例子,總是樂于傳播。所以這項民俗活動在老城區(qū)傳承了下來。解放后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生育知識的普及,這一民俗已經(jīng)成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