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的姨夫
2016/6/3 15:36:58 作者:張萬洪 閱讀:3511 評論:條
姨夫自10多歲起就跟父親學(xué)上了吹糖人手藝,而且據(jù)說還帶出了幾個像模像樣的徒弟。在農(nóng)村大集體年代,家家戶戶以田為生,拼命勞作。盡管這樣的拼命,還是擺脫不了生活的貧困。每年稻收之后,姨夫為了給家里掙點錢,瞞著生產(chǎn)隊長,撂下農(nóng)活,偷偷溜出家門,背著行李、干糧來到平橋運河邊的輪船碼頭,乘船去南京,投靠親戚,做起吹糖人的手藝。
姨夫吹糖人掙錢的對象是孩子。學(xué)校是孩子最集中的地方, 姨夫每天天剛亮就吃罷早飯,挑著貨擔,一頭一個木箱子,游串在南京城內(nèi)的一些學(xué)校。一頭的箱子邊上豎著一個稻草把,草把上插著姨夫口吹起的各種人物和動物造型的糖人,在當今也許算是廣告了。箱中心有個圓木盤,圓木盤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zhuǎn),圓木盤上有個寬窄不等的圓心,向外輻射大小不等扇形的格子,格子里寫著孫悟空、猴子、八戒、狗等孩子們喜愛的人物和動物。圓木盤中心有一個固定在線軸上的轉(zhuǎn)桿,轉(zhuǎn)桿的頂頭垂一根小針,孩子們只要交上一分錢,就可以撥動轉(zhuǎn)桿,轉(zhuǎn)桿停止轉(zhuǎn)動時,小針指向哪個格子,孩子們就中哪個獎,當然獲取的獎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機率就越小。這種操作方式民間叫“打彩”。擔子的另一頭放著一個火盆,火盆上面支著一口銅鍋,里面熬著飴糖,下面有個小抽屜,用來放原料、竹簽和木炭等。在學(xué)校門口,孩子們只要看到有吹糖人的影子,心里便癢癢的,從口袋中掏出零花錢想“打彩”碰運氣中獎。中獎的孩子心花怒放,一旁觀看的孩子歡呼雀躍,未中獎的孩子還不甘心從口袋中掏出錢來繼續(xù)拼搏,試圖鴻運降臨中獎。
假日到了,孩子們離開了學(xué)校。姨夫就挑著貨擔走街串巷吹糖人賣。到了寶善街、方家營、二板橋、夫子廟一帶居民點,姨夫的手鼓一搖,孩子們聞聲便蜂擁而至,他們在人群里擠來擠去,“咯咯”地笑著。那個年代,國家對廢塑料、銅板、牙膏皮、酒瓶等一些可再利用的物品是回收的,因而,孩子們有時和家長要不到錢就從家中拿出這些東西去換糖人。姨夫?qū)⒆觽兘粊淼膹U品,隨行就市,說好價后,孩子們不由分說,忙著撥動固定在線軸上的轉(zhuǎn)桿。孩子們一旦中上了什么,姨夫迅速將加熱糖飴揪一下團,揉成圓球,再用食指蘸上少許淀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細度時,猛的折斷糖棒,姨夫立即吹氣造型。轉(zhuǎn)眼,中獎的人物或動物就吹出來了,且栩栩如生,模樣十分可愛。姨夫吹糖人變戲法一般的技法,讓孩子們看得出神入化,笑聲不斷。忙到了傍晚,姨夫拖著貨擔,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清點一天的收入,收入好的那一天,姨夫就自己做上個把菜飲上兩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