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戰(zhàn)艦被困管家湖
2016/9/5 21:24:05 作者:范成泰 閱讀:5333 評論:條
金湖縣建縣時,取名金湖就因為其境內有津湖和大小金溝,縣名定為“金湖”。
自古以來,每當我國處于南北對峙時期,長江、淮河常處于對峙的前沿。除春秋后期開鑿的邗溝,江、淮之間,沒有其它水道可以溝通。故事發(fā)生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魏吳爭鋒,誰都想獨霸天下。黃初六年(225),魏文帝曹丕領兵伐吳,臨江觀兵,不克而還,回程因水淺戰(zhàn)艦被阻淮安城西的精湖。據(jù)《資治通鑒·魏紀二》載,三國魏,黃初六年冬十月,文帝曹丕領戰(zhàn)艦親伐東吳,發(fā)兵到達廣陵城(今揚州市),在長江岸邊檢閱十萬將士,旌旗飄蕩數(shù)百里,表示定要跨過長江一舉掃平吳國的壯志。長江彼岸,吳國軍隊則嚴陣以待。當時正值天寒地凍,河湖水面結冰,戰(zhàn)艦困在邗溝沿岸及湖泊等水域中,無法進入長江。文帝眼望著長江洶涌的波濤,嘆息說:“哎呀!這是上天注定要以大江為界,南北分治啊!”于是下令撤軍。吳將孫韶派高壽率領五百名敢死士卒,夜間突然襲擊魏軍,文帝大驚。高壽繳獲了魏軍的副車和羽蓋而回。當時,魏文帝所率數(shù)千艘戰(zhàn)船阻滯邗溝道中無法撤退,有人建議留下士兵就地屯田,蔣濟則認為,“這里東臨大湖,北邊離淮河不遠,在水大的時候,很容易遭到吳軍的抄襲,不能在這里屯田”。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領車駕和軍隊當即撤退,行進到精(津)湖,遇水淺戰(zhàn)船被阻。文帝將戰(zhàn)艦全都留給蔣濟,自己先行返回。戰(zhàn)船前后連續(xù)數(shù)百里,蔣濟指揮先筑土豚(堰)攔蓄湖水,然后開鑿四五條水道,將所有船只集中到新開的水道之中,再開堰放泄湖水,艦船都乘湖水泄入淮河的流勢一舉涌入淮河,才得以返回。
精湖,即津湖。在淮安以南的運河之濱,曾有兩處稱“津湖”的湖泊,一處是今寶應、高郵、金湖三縣交界處的運河西岸,早先稱津湖,后稱界首湖。《嘉靖寶應縣志》卷二《地理志》有關津湖的記載是:“清水湖在縣南,汜光湖在縣南十五里,灑火湖在汜光湖之西,又西為津湖,連接高郵四湖,匯而為一,俗總稱汜光湖……浩渺無際!绷頁(jù)《江蘇各縣》記述,金湖縣建縣時,取名金湖就因為其境內有津湖,和大小金溝,縣名定為“金湖”。這個津湖隔著寶應湖和白馬湖到淮河邊還隔有40里陸地,即津湖到淮河相距百余里。三國時期蔣濟利用津湖筑土堰蓄水通舟,這精湖“北濱淮河”。顯然不是指這個津湖。另一處是淮安城西的西湖,《淮南水利考》曾記述魏文帝曹丕伐吳之舉,對精湖曾有這樣記述,即:“魏與吳戰(zhàn)不克而還,帝到精湖水稍退……戴延之《西征記》曰:‘山陽津名,在郡城之西,即山陽湖也。又名精湖,又名津湖。蓋魏時船行于郡城之西,其時水淺,故(蔣)濟于湖中為土豚聚水以行舟,雖一時之法,而后人堰湖以通運舟殆其意也!蓖瑫硐掠钟小吧疥柨h津湖,即西湖,在淮城西”。山陽縣西湖,后稱管家湖,《水經注》中提及的山陽津(池)。另據(jù)《三國志·魏書》卷十四,當蔣濟回到洛陽,魏文帝曹丕對他說,不能不讓你知道,我原想將戰(zhàn)船在山陽池中燒掉一半的……由是也可知,這精湖確是山陽池,陳登開邗溝西道,最后會入淮河的水域,即后來的管家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