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周恩來與鄧穎超研究 > 再讀周恩來《射陽憶舊》一文的體會

再讀周恩來《射陽憶舊》一文的體會

2017/3/27 16:02:02    作者:毛鼎來、鄭聞    閱讀:8960    評論:0

  近日再次打開《淮安文史資料》第四輯,首先映入眼際的是周恩來同志于是1914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刊登在《敬業(yè)》學報上的文章《射陽憶舊》,周恩來同志在此文的署名用的是筆名“飛飛”。
  周恩來同志此文主要分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敘述了他的出生:從文中可以看出周恩來同志在幼時的博學,對中國歷史,對家鄉(xiāng)歷史的了解。后一部分回顧了他幼時在家鄉(xiāng)所見聞的兩件事,F(xiàn)僅談談個人讀后的一點體會,望識家正之。
  周恩來在此文中講了五個地名。一是此文的題目為《射陽憶舊》。 “射陽”為歷史上存在于江蘇北部的一個古縣名,它與今鹽城市的射陽縣不是同一概念。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和等人編)中的“淮安縣”條目中曰:“漢射陽縣,三國時廢,晉復置,東晉改曰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仍為山陽,明清俱為江蘇淮安府治。民國廢府,改縣為淮安,屬江蘇淮揚道! 據(jù)查古射陽縣始建于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治所在盱眙縣,轄29縣。射陽縣亦于此時“在射水之陽”建縣,為臨淮郡轄縣之一(見《漢書》卷28)。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建山陽郡、山陽縣!稌x書》卷15地理云:“。。。。。。分廣陵界置海陵、山陽二郡!睋(jù)《宋書》南朝。梁。沈括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記載   山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分廣陵立。。。。。。領(lǐng)縣四,戶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萬二千四百七十。去州水三百,陸同;去京都水五百,陸同。領(lǐng)縣四。
  山陽令,射陽縣境,地名山陽,與郡俱立。
  鹽城令,舊曰鹽瀆,前漢屬臨淮,后漢、晉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復立。晉安帝更名。
  東城令,晉安帝立。
  左鄉(xiāng)令,晉安帝立。(東城在今淮安區(qū)復興鎮(zhèn),左鄉(xiāng)在今淮安區(qū)博里鄉(xiāng)東邊,與阜寧縣接壤至今地名尚存)。
  又據(jù)《南齊書》(公元479年——502年)州郡上記述,南齊雖仍有射陽縣建置,但屬于“江左流寓”的僑置郡、縣,“郡 無實土!倍疥柨、山陽縣屬南兗州(鎮(zhèn)廣陵),是有實土的郡、縣,而且實兼有射陽縣地。由此可知,自南齊始,射陽縣為名存實忘,山陽縣遂單獨存在下來,并兼有射陽縣境。
據(jù)今《射陽縣志》記述:今射陽縣境大部分為明以后逐步成陸。明清時,境內(nèi)多煎鹽地。隸屬于兩淮鹽運使淮安分司,清乾隆元年(1736)改隸泰州分司。清雍正九年(1731)以前,今射陽河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qū),屬山陽縣;今射陽河以南。西潮河以北地區(qū)屬鹽城縣。1731年阜寧建縣后,潮通港以北地區(qū),歸阜寧縣轄;潮通港以南地區(qū),歸鹽城縣所轄,但均屬淮安府統(tǒng)管。
  又據(jù)《射陽縣志》描述:1941年,鹽阜區(qū)行政公署決定,在射陽河以南建立一個縣。這個縣叫什么名字好?眾說不一,其時開明士紳縐魯山等人通過查證史料得知,歷史上在西漢時的郡縣中就有射陽縣的說法,而今縣境內(nèi)又有射陽河流過,故決定沿用西漢時的射陽縣名,以合德鎮(zhèn)為縣治所所在地。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袨^水,首受江于廣陵郡之江都縣……,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地理志》所謂筑水也。而北至末口(入)淮……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逕山陽西,即射陽之故城也。應邵曰:在射水之陽,漢高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項纏[?]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監(jiān)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荊為山陽公,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庚希所鎮(zhèn)。中瀆水又東,渭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也!
  綜上所述,古射陽縣的轄地與治所即為淮安府山陽縣,也就是今日之淮安區(qū)是也。
  二是此文的開頭說“淮陰古之名郡”,古淮陰,筆者淺見,略作解讀。
  古淮陰歷史證據(jù)證實今天的淮安區(qū)是正宗古淮陰所在地及今天的淮安區(qū)、淮安地區(qū)人民都是正宗的古淮陰人!
  周恩來在此文的開始說:“淮陰古之名郡”。 這里,首先就應考證秦時淮陰郡郡治究竟置于何地,通俗地說,就是古淮陰郡的衙門設(shè)在哪里,官員們在什么地方辦公。才能源出有本,論之有據(jù),F(xiàn)根據(jù)有關(guān)史料,試對古淮陰郡作一些考證,以期開展有益的探討。  
  (一)秦時淮陰置于淮安
  淮安,“秦置淮陰,晉改山陽”,這是為諸多史志所確認的。我國當代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中標明:“淮安,春秋屬吳,戰(zhàn)國屬楚,秦時置淮陰縣!蓖趿淌谠谄渲骶幍摹豆糯鷿h語》中,對《史記:淮陰侯列傳》也有如下注釋:“淮陰,秦縣名,在今江蘇淮安縣!薄吨袊沤竦孛筠o典》有載:“淮陰即淮安異名也!绷頁(jù)明刻版《淮郡文獻志》記載:“山陽縣漢置淮陰縣,莽改嘉信縣,晉山陽縣,后魏淮陰郡,東魏淮陰州……”(見“郡縣沿革二”)在《淮郡考》一節(jié)中,更有這樣一段記載:“淮安府兼治淮之南北,不謂之淮陽也。漢以陳州為淮陽國(筆者按:據(jù)《漢書:地理志》注,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屬兗州),隋以陳州為淮陽郡,宋以陳州為淮陽軍,以其在(淮)水之北也。而吾淮則謂之淮陰,以其在(淮)水之南也;搓帲唇裆疥栔。”此外,各種版本的《淮安府志》,均有同樣記載。
  上述史志表明,淮安不僅早在秦漢時期就是古淮陰郡的治所(所在地),而且在歷史建置上又多次有過淮陰郡縣的稱謂。所以,秦時淮陰即今日淮安區(qū),實乃源有所出,決非今人可以妄斷的。
  那么,秦漢時期的淮陰縣有沒有置于今淮陰縣碼頭鎮(zhèn)一帶的可能呢?讓我們來考證一下清河縣和碼頭鎮(zhèn)的建置歷史,也就可解此疑團了!扒搴涌h,本泗州清河口地,宋置清河軍、清河縣”(見《淮郡文獻志》)!按a頭鎮(zhèn),地處淮、泗之會,為北魏郡置也,故當涂之故城也,宋清河縣之城址也”。上溯其源,大清河北岸為淮曲之陽,漢時有“曲陽”之稱;碼頭鎮(zhèn),秦時屬薛郡“下相”之地,西晉改稱“泗口”,東晉始稱“馬頭”,初置“淮陰縣城”,以后又有幾百年時間,地處“漣水縣界”,北宋始置“清河縣城”(見萬歷元年、天啟六年《淮安府志》)。由此可見,秦漢時期碼頭鎮(zhèn)及大清口一帶,只有“下相”、“曲陽”之稱,從無“淮陰”之謂。因此,斷言秦時淮陰故城“只能在今碼頭鎮(zhèn)或其附近”,顯然是缺乏歷史依據(jù)的。
  若謂這些史料不足為證,我們還可翻閱一下最早的《漢書》:“臨淮郡,縣二十九(無考者從略):徐(莽曰徐調(diào))、取慮(屬今邳縣)、盱眙(莽曰武匡)、僮(莽曰成信,屬今沭陽)、射陽(莽曰監(jiān)淮亭,屬今淮、寶地)、睢陵(莽日睢陸,屬今睢寧)、鹽瀆(屬今鹽城)、淮陰(莽曰嘉信,屬今淮安區(qū))、下相、淮浦(屬今洪澤)……”(見卷六“地理志”八上)再看一下《后漢書》:“下邳國,十七城:下邳、徐、僮、睢陵、下相、淮陰、淮浦、盱眙、高山、播旌、淮陵、取慮、東成、曲陽、司吾、夏丘!(見卷十二“郡國三”)我們從這些郡國地理志中也可看出:秦漢“淮陰”,后置“射陽”,莽曰“嘉信”,晉改“山陽”,這就是今淮安之本。而從秦漢伊始就屬下相、曲陽的碼頭、清河一帶壓根兒就與“淮陰”并置,豈可互為取代?今天有人采用不溯本源、舍遠取近的說法,貿(mào)然論定古淮陰郡即今淮陰縣,實為言出無據(jù),使人難以置信。
  (二)碼頭并非秦時淮陰故城
  秦漢以來,淮安不僅有“淮陰”、“山陽”之稱,而且有“射陽”、“楚州”之謂。古以山之南曰陽,水之南曰陰;山之北曰陰,水之北曰陽;窗玻ń窕窗矃^(qū))以其地處淮水以南、射水以北而得“淮陰”、“射陽”之稱;又以地處缽池山東南之“山陽池”而得“山陽”之名;還以淮水中分而享有“淮南”之別稱。此皆源于同一地理之故。
  淮安(今淮安區(qū)),秦時置“淮陰縣”治所,西漢高帝二年(前205)改為“臨淮郡”治所,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設(shè)置“射陽郡”,東漢永平十五年(72)復稱“淮陰郡”。東晉義熙七年(411)始置“山陽郡”,這才改“淮陰”為“山陽”,并在郡治增設(shè)“山陽縣”。所以《重修山陽縣志》遂有“考建置,先淮陰,次射陽,又次山陽”之說。在東晉時期,由于建置的變遷和地名的移更,雖然一度出現(xiàn)過山陽與淮陰并置的現(xiàn)象,但是這個“淮陰”已非秦漢時期的淮陰了。到隋代,山陽復稱“淮陰”,同時又置“楚州”,一直沿至唐宋,宋以后才改為“淮安”,真可謂“分并離合,物換星移”。所以,唐宋以來,幾被史志典籍稱為“淮陰”、“射陽”,或者合稱“楚州淮陰”者,皆系襲用舊稱而實指“山陽”一地。如《宋史:張耒傳》就稱張耒為“楚州淮陰”人。而張耒也在其《思淮亭記》中自稱“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壯,習于淮而樂之”。他還在詩文中自稱“某為兒童,從先人于山陽學官”。不言而喻,這個“楚州淮陰”,乃是“山陽”,并非“碼頭”。再如《唐宋傳奇選》對“楚州淮陰”援引《岳瀆經(jīng)》注解:“楚州,也稱淮陰郡,約轄今江蘇淮河以南,盱眙以東,寶應、鹽城以北地區(qū),州治在今淮安縣!
  因此,認為唐張守節(jié)為《史記》作正義所說的“楚州淮陰”就在“今淮陰縣碼頭鎮(zhèn)一帶”,實為一種誤解。其實,張氏作正義時特地在“淮陰”前面冠以“楚州”二字,其意所指是不難理解的。否則,他何不正義為“碼頭淮陰”呢?
  那末,北魏大將高閭所說的淮陰城是否就是秦時淮陰故城呢?我們不妨再來考證一下這座碼頭淮陰城的歷史,便可識其“廬山真面目”了。據(jù)《清河縣志》所載:“淮陰故城在舊清河縣治東南五里。
  按晉永和五年(應為永和八年——筆者),北中郎將荀羨北討鮮卑,以淮陰舊鎮(zhèn)(碼頭)地形都要,乃營立城池……”這就明白地告訴我們:碼頭的淮陰故城是東晉建造的軍營。無怪乎《清河縣志》說:“似城創(chuàng)于此時!
  我們還可以再深入探討一下:《史記,正義》曰:“淮陰故城,北臨淮水,昔信去下鄉(xiāng)而釣于此!睆埵峡甲C出這個“淮陰故城”即唐代的“楚州淮陰縣”,而不是晉代的“碼頭淮陰城”。退而言之,即使張氏不作這樣正義,所謂“淮陰故城無疑是今碼頭鎮(zhèn)或其附近”的說法也是難以成立的。據(jù)郭沫若所考,《史記》作者司馬遷生于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距韓信死年(前196)不過幾十年時間。如果說司馬遷筆下的“淮陰城”真是“碼頭淮陰城”的話,試問此時的碼頭城從何來?豈不要變成“海市蜃樓”?!這恐怕是難以自圓其說的吧!  

  (三)唐時碼頭不稱淮陰
  東晉時期,碼頭雖曾一度改置“淮陰”,但不久就廢置了。“清河”從北宋始置以來,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都屬“淮安府”統(tǒng)管,直到民國三年(1914),才復稱“淮陰縣”而沿至于今。自隋唐至北宋,碼頭既未立“清河”,也不稱“淮陰",而是先后隸屬于漣水和宿遷境下,一直與山陽連界。這一疆域沿革,也是被諸多史志所記載的。據(jù)蕭令!肚搴涌h疆域沿革表自序》云:“清河始見于宋史,宋以前為何地史無明文!庇衷疲骸白蕴浦了危说匚戳⑶搴,亦無桃源(即今泗陽),只為宿遷縣境下,與山陽縣連界!(見《淮安藝文志》)唐代史學家杜佑也在其《通典,州郡》中證實:“馬頭郡,漣水縣詳此,是時為漣水界,隸泗州!睋(jù)《舊唐書》載:“泗州,中,隋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置泗州,領(lǐng)宿預(宿遷)、徐城、淮陽(此淮陽縣地處宿預淮水之陽,非河南陳州淮陽郡——筆者)三縣。貞觀元年(627)省淮陽縣入宿預,以廢邳州之下邳、廢漣州之漣水來屬。”我們再考證一下“漣水”和“宿遷”的條目,對唐時“馬頭”的隸屬關(guān)系就更加清楚了。“漣水,隋縣。武德四年置漣州,乃分置金城縣。貞觀元年廢漣州,省金城縣,以縣屬泗州”;“宿遷,晉宿預縣,元魏于縣置徐州。州移彭城縣,隸泗州。(唐)天寶元年(742)以犯代宗(李豫)諱,改‘預’為‘遷’,仍隸徐州”(以上均見卷五《志第十八,地理一》)。這就可以看出:唐時碼頭,無論隸屬漣水,還是從屬宿遷,都無“淮陰”之稱。
  那么,唐代的“淮陰郡”(淮陰縣),或者分置的淮陰縣,究竟是何處呢?《舊唐書》也有記載:“楚州,中,隋江都之山陽縣。武德四年(為)臧君相(占據(jù))歸附,立為東楚州(時盱眙為西楚州),領(lǐng)山陽、安宜(寶應)、鹽城三縣。八年(625)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乃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楚州,領(lǐng)山陽、鹽城、盱眙、寶應、淮陰五縣!(見卷五《志第二十,地理三》)這就證實:唐時所稱謂的“淮陰郡”或者“楚州淮陰”,都是指的“山陽”,而不是“碼頭鎮(zhèn)”。那么,與“山陽縣”同時并置的“淮陰縣”是否就是“碼頭地”呢?新舊《唐書》對此亦有明確記載:“淮陰,武德七年(624)省,乾封二年(667)分山陽縣置于隋舊廢縣!彼^“隋舊廢縣”,乃為隋時被廢置的“淮陰縣”,當然不是“泗州馬頭”。請看《隋書》:“江都郡,統(tǒng)縣十六(除山陽外均略):山陽縣(舊制山陽郡)。(隋)開皇初(581)廢山陽郡改為淮陰郡。十二年(592)并置楚州,改淮陰郡為淮陰縣。大業(yè)初(605)(楚)州廢,(淮陰)縣(復)并入(山陽)焉!(見卷三《志第二十六,地理下》)這就是說,這個與山陽縣并置的“淮陰縣”,是在唐初立東楚州時,還是由山陽分割而置的,它與隸屬泗州的“馬頭”毫無瓜葛。具體說來,山陽東南與鹽城、南與寶應、西南與盱眙接界之境統(tǒng)稱“淮陰”,縣治所均置于山陽縣城。所以,唐朝時期的淮陰縣真實所在地在真實的中國歷史面前證明了淮安區(qū)才是正宗的古淮陰縣所在地!今淮安區(qū),淮安地區(qū)人都是正宗的古淮陰人! 
  (四)北宋以來的清河碼頭
  從北宋設(shè)置清河縣起,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碼頭鎮(zhèn)一直歸屬清河治下,也從不稱“淮陰”!痘窗哺尽泛汀肚搴涌h志》均有同樣記載:“清河縣城池,舊在大清口(地處碼頭鎮(zhèn)北十余里的大清河北岸),南宋成淳九年(1273)為淮安置制使李庭芝所筑。元泰定中,河決城圯,縣令耶律不花請遷河南岸甘羅城,地辟水惡,居民鮮少。天歷元年(1328)達魯花赤啥麻再遷小清口之西北(即今淮陰縣之舊縣村)而無城。”明末清初的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談史方輿紀要》中,也以其所見述稱:“時清河縣無城!敝劣诟柿_城之說,明一統(tǒng)志無載,顧炎武在其《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稱“傳為甘羅葬處,事無可考”,只不過是“故老相傳”而已。我們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碼頭鎮(zhèn)故城,最早建于東晉永和年間;大清口故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小清口則從無城池;而最晚的清江浦縣城(在今運河南岸),又建于晚清同治四年(1865)。因此,把歷史上的古淮陰真實所在地或古淮陰人說成就是今淮安市淮陰縣,顯然是有悖史實的,是違背真實中國歷史的。
  那么,宋代以來的清河縣(包括碼頭鎮(zhèn))與素有“淮陰”之稱的山陽縣(今淮安區(qū))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明史?陳瑄傳》和《明史紀事本末》對此均有詳實記載:“永樂十三年(1415)三月,罷海運糧。陳瑄董漕運,時江南漕舟坻淮安(因當時運河與淮河的水位落差較大,難以逆流而上),須率陸運過壩,逾淮(河)達清河,勞費甚鉅(巨),u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即今河下湖嘴以南之西湖),鑿渠二十里為清江浦,導湖水入淮,筑四閘,曰移風(即板閘)、清江(即大闡口)、福興、新莊(即天妃閘),以時宣泄。又緣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達于河,省費不訾!睆拇耍a頭鎮(zhèn)這才成為“南舟北馬”轉(zhuǎn)運之地,商旅聚集,市場繁榮。而淮安從秦漢以來一直是府、郡、縣所在地,元設(shè)淮安路(今:淮安區(qū))總管府,明清設(shè)淮安府,統(tǒng)領(lǐng)海、邳二州及山陽、鹽城、清河、安東、桃源、沭陽、贛榆、宿遷、睢寧九縣,到清雍正年間,淮安府(今:淮安區(qū))才改統(tǒng)山陽、清河、桃源、安東、鹽城、阜寧六縣。歷經(jīng)元、明、清六百多年時間,淮安與清河這種統(tǒng)屬關(guān)系一直沒有改變。因此,“兩城在城市形態(tài)、布局及城市內(nèi)部的房屋質(zhì)量都相殊異”(引自阮代三《三城并聯(lián)的淮安府》)。上溯歷史建置,我們可以看出:從宋代以來的碼頭鎮(zhèn),也只有“清河”之稱,并無“淮陰”之謂。
  (五)古稱淮陰(淮陰人)即今淮安
  淮安,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漢始稱淮陰以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廢置淮陰還是復稱淮陰,“淮陰”這個歷史舊稱,在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淮安的代名詞了。這一被歷代文物典籍所證實了的建置上的變異,并不是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对伝醇o略》早對淮安城內(nèi)的“淮陰市碑”題句釋云:“淮陰縣已非,誰識淮陰市?萬歷一碑題,建置傳伊始!奔尉富窗仓愇臓T,曾于萬歷元年(1573)在為《龍興寺碑》所撰碑文中寫道:“晉永嘉二年(308),庾希鎮(zhèn)淮陰,于清風門(今文通中學旁)內(nèi)里人夏氏寬所施墩地四百余畝,筑壇建剎(在今文通塔東側(cè))!鼻《(1757)清高宗南巡,在御題《過淮安城》詩中,也寫有“漢淮陰是晉山陽”的詩句;窗矃^(qū)博物館幾年前從淮安城東出土的北宋徐節(jié)孝(1028—1103,宋代孝子徐積)的墓道上的御制碑文中有葬于淮陰城東三里塘之說。我們從這些文獻碑刻中足可看出:古稱淮陰,即今淮安區(qū)。此外,歷代出生于淮安的文人雅士好古,往往在其說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時越古老越好,習慣沿用舊稱“淮陰”來表示自己故里籍貫的,更不乏其人。如晚唐詩人趙嘏,生于淮安城北紙坊巷。他自稱是淮陰人,而且在《憶山陽》一詩中更稱“家在枚皋舊宅邊”(枚皋舊宅在今河下古枚里)。明代《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生于淮安河下打銅巷。他在為浙江長興縣城撰寫的《夢鼎堂記》、《圣井銘并敘》和《長興縣令題名記》等碑文中,都落款自署“淮陰吳承恩”(碑文尚在)。即使到了清代,這種襲用舊稱的情況仍屢見不鮮。如出生于淮安城內(nèi)羔皮巷的山陽才女、《筆生花》作者邱心如,還有著名的溫病學家吳鞠通,都生于淮安而自稱淮陰人。關(guān)天培在廣東虎門的“義學碑上”亦自署寫淮陰關(guān)天培。筆者1985年往虎門考察時,時鴉片戰(zhàn)爭紀念館館長亦曾問,關(guān)天培究竟是淮陰人還是淮安人。歷史上的淮安人,所以喜愛襲用“淮陰”舊稱,一是取其名稱古老,二是求其文字典雅。這些都是由淮安特定的歷史淵源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因此,把歷史上所稱謂的“淮陰”說成就是今天的淮陰縣,完全是一種誤解。今天,也還有人習慣于把當今周恩來、邵震中和孫鳳武等人說成是“淮陰人”。不過,這樣稱謂只是“取其市稱,略其縣名”罷了。假如千百年后人們再對他們的出生籍貫引起爭議的話,總不會否定他們生于淮安這個客觀的歷史事實吧!
再說,一個地方的地名的確定必需有其確實的依據(jù): 一是其治所所在地(即辦公地點),如現(xiàn)在的淮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在淮安區(qū)板閘,淮安區(qū)委、區(qū)政府在淮城,淮陰區(qū)委、區(qū)政府在王營鎮(zhèn)一樣,而秦漢時的淮陰郡的治所在何處筆者沒有看到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可能是筆者讀書不多,知識面太窄)。二是必需有考古發(fā)掘加以佐證,至今在國家出版的《考古》、《文物》雜志上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發(fā)現(xiàn)淮陰郡的治所所在地的考古論文,淮安市博物館考古部的同志都沒有對淮陰郡治所有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說法。正如淮安市博物館考古部的同志在因淮鋼建設(shè)的需要,征用清浦區(qū)城南韓城土地時,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其地的出土文物都是唐宋以來的文物,以宋代文物占多,說明此地并非漢代韓信故地,而可能是宋代韓世宗守淮時的兵營,故名韓城一樣。三是它的四界在何處,即東西南北到什么地方,在《水經(jīng)注》,《史記》,《漢書》等歷史書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現(xiàn)公認為,大致是原淮安府所管轄范圍之內(nèi)。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都住在古淮陰郡所管轄的地區(qū)范圍內(nèi),我們都是古淮陰郡人的后代,沒有必要去爭什么淮安與淮陰,為這去爭論不休沒有必要。
  三是周恩來此文來說到“余本淅人”,周恩來的祖籍在淅江紹興,現(xiàn)紹興的周恩來的祖籍地尚在。
  四是此文中周恩來說到“自先大父為宦吳省”。“吳省”為.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擴展至淮河下游一帶。這里周恩來所指的祖上是在今江蘇省為官(秦九鳳先生有詳細解讀,這里不再細述)。
  五是周恩來在文中說“生于斯,長于斯,漸習為淮人;耳所聞,目所見,亦無非淮事”。這里周恩來總理明確告訴我們,他是淮安人!盎窗病,本文中已有表述,不再重復。
  周恩來文中第二部分是其“幼聞一二故事”。其一是周恩來在九歲時親見的山陽縣處決捕獲的盜竊殺人犯的過程。體現(xiàn)了周恩來在幼時即有對惡者的憎恨,對弱者的同情的愛憎分明的品德。其二是周恩來幼時所親聞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仆人在主人家辦事老實、本分、誠信、不貪不占的高貴品德,告訴我們?yōu)槿艘v誠信,守信用。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