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劉鶚
2017/11/27 10:12:26 作者:劉艷梅 閱讀:3238 評論:條
一
當“劉鶚故居”四個青綠的大字,透過車窗映入眼簾時,我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的是那位把白妞、黑妞寫得出神入化的劉鶚嗎?數(shù)百年前,他生活在我現(xiàn)在所居住的城市——淮安,我穿過的大街小巷都可能留有他的足跡嗎?
帶著滿腹疑惑,我匆匆下了公交車,朝靜靜地佇立在繁華街道上的劉鶚故居走去,一色的青磚小瓦,古樸典雅。比周圍的店鋪多了份沉穩(wěn),少了份喧囂,真是大隱隱于市。大門左手黑色暗淡的劉鶚故居標牌旁,并列著一塊藍色標牌,醒目地寫著:西長街312號,卻無法遮住黑色標牌的光芒。
入門,便見濃密的翠竹,高大挺拔,青翠欲滴,竹枝搖曳,沙沙作響,為故居平添了幾許清幽。劉鶚當年是否也如這翠竹一樣頑強不屈?
沿青石板路,過天井,我向大廳走去。大廳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青磚黛瓦,獸頭滴水,山墻檐口處都有精美的磚雕。圓拱形頂部的抄手游廊,華麗優(yōu)美。與向南的十八扇高大長格扇相輔相成,竟顯清新典雅之味。
邁進門檻,迎面墻上高懸“畫杉大廳”四個大字,下面是劉鶚畫像和兩幅對聯(lián)。滿目愁容的劉鶚,兩彎濃胡下雙唇緊閉,他靜靜地注視著前方,不知是在思考什么。身后的烏云如泰山壓頂向他襲來,悲戚而壓抑。一抬眼,畫像左上角眉頭提跋處寫道:“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nèi)千芳,人間萬艷……”悲戚之情更濃,不忍細看。我忙返身向墻邊走去,兩面墻上十多幅圖文字畫,是劉鶚的生平簡介。
劉鶚(1857—1909)清末淮安人士。著名小說家、音樂家、醫(yī)生、企業(yè)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劉鶚還是“太谷學派”的傳人——其“教天下”與“養(yǎng)天下”的思想,對后來的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啟導作用,更對劉鶚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形成了劉鶚獨特的處世觀——“以養(yǎng)天下為己任”。也許正是這憂國憂民、救世濟民之心,才讓天資聰慧的劉鶚成為多才多藝的智者和仁者。
二
劉鶚小時聰穎過人,過目成誦,不喜八股文章的他,受善于河工算學的父親劉成忠的影響,對治河頗有研究。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我們帶來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黃河水患是歷朝歷代難以攻克的一大難題。古語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黃河成為世界上最復雜、最難治理的河流。
劉鶚第一次隨父進京的路上,初遇黃河,正逢大汛,咆哮的黃河水,如脫韁野馬,奔騰呼嘯直沖千里大堤。堤內(nèi)的開封城,宛如鍋底,而全城數(shù)十萬官民正酣然入睡,如果決堤,黃河水以雷霆萬鈞之勢倒灌開封城,那后果將不堪設想,劉鶚被嚇得神色大變。
父親劉成忠瞅著大堤皺了皺眉,嘆口氣道:“黃河上游大量泥沙,被沖到地勢逐漸平坦的河南、山東一帶,就沉淀下來、河床愈墊愈高。黃河下游河道狹窄,疏泄不暢,淤沙無法沖刷入海。因此每到汛期就沖堤潰決,發(fā)生重大水患,F(xiàn)狀不改,黃河則無法根治。你既然對治河感興趣,以后一定要下功夫鉆研前人治河的主張和實踐,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為民分憂,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報效國家!
1887年,鄭州黃河決口,久堵不成。災民流離,尸橫遍野,觸目驚心。新筑的鄭州西壩又決堤了,黃河之水猶如天降,莽莽蕩蕩,一瀉而下,泛濫了千里中原。朝廷震怒,清政府將重任交給廣東巡撫吳大澄。
劉鶚獲悉,果斷地關閉了自己在上海的印刷廠,毅然前往,投奔父親的好友——新任河督局提調(diào)官吳大人,還沒走馬上任,就建奇功。由于判斷準確,指揮得當,及時防止了西壩再一次決口。劉鶚被委以重任,缺口當年合龍。當?shù)胤缴蠄笾魏佑泄γ麊螘r,劉鶚懇請用哥哥名字代替,以撫慰哥哥人到中年卻沒有中舉之心,其仁愛之心讓人敬佩。
后魯水泛濫,劉鶚三月赴任,當年見效,次年再度安瀾。
在此期間,他還著有《治河七說》《治河續(xù)說》,繪制了《歷代黃河變遷圖考》可謂功蓋千秋,澤被后世。
三
劉鶚不但心系天下蒼生,他還念念不忘為家鄉(xiāng)造福。1895年,劉鶚在爭取修筑蘆漢鐵路失敗后回到北京,向朝廷提出興建津鎮(zhèn)鐵路——鐵路經(jīng)山東穿越整個富庶的淮揚里下河地區(qū)過淮安達鎮(zhèn)江,這本是一件造福鄉(xiāng)梓的大好事,不想遭到鎮(zhèn)江在京官員的強烈發(fā)對,導致流產(chǎn)。劉鶚還因得罪了鎮(zhèn)江官紳,被開除鄉(xiāng)籍,為日后被流放埋下了禍根。由于這些人的鼠目寸光,鎮(zhèn)江喪失了一次實現(xiàn)歷史轉(zhuǎn)折的大機遇,讓人扼腕之時,而我卻不得不為劉鶚的遠見卓識所折服。
“不向杞天空墮淚,男兒意氣古今齊!庇辛柙茐阎镜膭Ⅸ槢]有氣餒,可他的先知先覺和憂國憂民之心,豈是常人能夠理解的?他曾在給好友羅振玉的信中寫道:“晉礦開則民得養(yǎng),而國可富也。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钡屡c愿違,虎視眈眈的外國入侵者,怎可能為大清的利益著想,怎能容下處處為大清王朝利益著想的劉鶚,而畫地為牢的國人更不能容下這匹野馬,遂攻擊其為"貪利枉法之徒”,欲將“害群之馬”得而誅之。
也許是上蒼惜才,1900年義和團起義時,要殺盡所有沾著“洋”味的人,值得慶幸的是,劉鶚因年初南返,逃過一劫。同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大肆燒殺搶劫,被殺自殺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劉鶚在京的幾個親戚都九死一生逃回家鄉(xiāng),可“以養(yǎng)天下為己任”的劉鶚卻“九死一生闖北京”,如此的英雄氣概,幾人能比。當時,京內(nèi)饑民陳尸街頭,商人囤積糧食,牟取暴利。京外,交通受阻,南糧難調(diào)。劉鶚四處奔走,托人將被俄搶占后因為有老鼠而欲焚燒的太倉米全部買出,賑災救民,救民無數(shù)。沒想到此等愛國愛民之舉卻授人以柄,為他埋下了致命的禍根。一心為國為民的劉鶚,救完災民后,立即又投入另一場搶救中,四處收集庚子之亂散失民間的古董古物。
王懿榮是一位研究中國古代鐘鼎文化的金石學家。因為生病,發(fā)現(xiàn)一種叫作“龍骨”的藥材上有字,斷定是非常遙遠的古人占卜用的一種記錄,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就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處理防衛(wèi)北京和抵抗八國聯(lián)軍的事務。在慈禧和光緒帝逃離京城后,王懿榮臨危受命,率眾奮力抗擊聯(lián)軍,誓死不做亡國奴,最終投井殉國。他的長子王翰甫為還債,變賣家中文物時,將1000多片龍骨賣給了劉鶚,只有劉鶚才能完成父親未完的研究,完成父親未了的心愿。
果然,劉鶚沒有辜負好友的心愿,經(jīng)過潛心研究,最終判斷其為殷人的刀筆,是華夏文明的歷史源頭。劉鶚將人們的目光準確地拉到那個重要的時代,讓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最早的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者。劉鶚先后從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搜羅了5000余片,并且從中精拓了1058片,于1903年印成《鐵云藏龜》一書,此書成為我國第一部藏錄甲骨文的著作,為甲骨文的研究工作揭開了序幕。
看著眼前的一切,我震驚了:劉鶚不但是位博學多才的智者,還是一位曠世奇才。向前,他可以和四千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向后,他可以找到根治黃河水患的良方,這該是何等的智慧!何樣的貢獻!可對人類歷史有如此巨大貢獻的劉鶚,為何還要緊鎖眉頭?我一邊慨嘆,一邊繼續(xù)往下看,不禁又是一番驚喜和感嘆。
四
1903年,好友連夢青因涉沈虞希的“天津報案”逃亡上海,生活無著,又不受資助。劉鶚想出用稿費救助之,這才有了《老殘游記》的出世。“天津報案”是由天津《日日新聞》主持人方藥雨而起,方藥雨根據(jù)沈虞希提供的材料,把宮中之事揭諸報端,觸怒慈禧,下令嚴辦。沈虞希被害,方藥雨、連夢青逃亡。如此大禍,一般人避之不及,而劉鶚卻扶危濟困,寫書救人,把他生平所學、所見、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悲、所嘆之事轉(zhuǎn)化為文字,寫出了人生之絕唱。一部《老殘游記》成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讓他名垂千史,讓人拍案叫絕。
可就是這樣一位悲天憫人之人,卻無意中得罪了慈禧面前的大紅人袁世凱,因誤會而生恨的袁世凱入軍機后,一為報仇,二害怕這匹“害群之馬”禍亂朝廷,以“私盜太倉粟”的罪名,將劉鶚發(fā)配新疆。自身不保的劉鶚,仍有懸壺濟世之心。他在一廟前戲臺下,邊寫醫(yī)書《人壽安和集》,邊擺攤看病,治病救人,貧困者免費送藥、重癥送醫(yī)上門,名震迪化全城。
他本有回京的機會,可惜因為用功過度,中風而亡,病死他鄉(xiāng),年僅52歲,讓人扼腕嘆息。我想如果多給劉鶚十年、二十年時光,先知先覺的他,一定還會做出一兩件常人無法想象的歷史創(chuàng)舉吧,可是誰也改寫不了歷史,大清王朝也如劉鶚預測的一樣很快滅亡了。
正如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所言:“五年之后,風潮漸起;十年之后,局面就大不同了。”時局動蕩,百姓遭殃,這怎能不讓他愁腸百結?《老殘游記》,正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沉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
《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曹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
曹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萬艷同杯”。劉鶚破解其意——作出了同樣“千芳一哭”,“萬艷同悲”的《老殘游記》。
劉鶚卻自謙,自己不過以半吊子小說家終其身罷了,他的書成不了永垂宇宙的不朽巨著。他還有未了的心愿,想將《老殘游記續(xù)集》九回殘稿付之一炬,重新精心執(zhí)筆認認真真地寫。我才知道劉鶚為何雙眉緊鎖,因為他可以和遠古對話,可以救萬民一時之命,可以寫出千古絕唱,可是他不能阻止大清帝國覆滅的腳步,不能救民于火海。
正如劉鶚畫像上的兩幅對聯(lián),一是:“奇士負奇才一卷記游能以文奇名后世;故居陳故跡千秋藏拓堪為國故導先河!倍牵骸盁o偈不通數(shù)學歧黃修水利;有才必識封泥帛布鑒龜文!边@是劉鶚一生的精彩寫照,可惜劉鶚英年早逝,就如“黑妞已死白妞嫁,腸斷揚州杜牧之”一樣讓人扼腕。后幾次拜謁,我都不知該如何去舒展劉鶚的滿目愁容。
無意中,當我知道濟南泉城路芙蓉街南口建有一組名為《老殘聽曲》的雕塑時,仿佛時光倒流,白妞惟妙惟肖地表演,老殘靜靜品味,那余音又在繞梁。讓人忘記一切煩憂。
這讓我既喜又憂,喜的是白妞因劉鶚而名垂青史,音容笑貌將永遠活著人們的心中。憂的是,一生多有建樹的劉鶚,他的音容笑貌本也該銘記在后人的心里,想到此,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份失落感。
直到近日,我在淮安名人館二樓顯眼的位置看到劉鶚的蠟像和為他一人所建的書場時,我的失落感一下化為烏有,一個人傻傻地和劉鶚對望,看著他開懷大笑,心生愜意。
眉頭舒展的劉鶚站在書桌前,笑對周圍名人畫像,將自己的人生絕唱《老殘游記》娓娓道來,三幅印著《絕唱》中最精彩片段的麻布簾幔如三條新帆為劉鶚保駕護航,迎來風調(diào)雨順,換來國泰民安。劉鶚的眉頭已展,笑逐顏開,真乃人間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