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童年在老家五個地方讀書始末
2018/11/7 15:49:58 作者:秦九鳳 閱讀:5635 評論:條
周恩來出生于書香門第。按《周氏家訓》記載,周家規(guī)定男孩子“五歲入家塾,習顏體!币馑际钦f,五歲的男童就送進家塾館讀書,用毛筆學習寫顏真卿的楷體字。周恩來12歲離家前曾先后在淮安的駙馬巷周家塾館、清河十里長街以北的萬家塾館和十里長街南側的陳家花園塾館讀書;1908年夏天曾隨嗣母陳氏去寶應水巷口陳家和淮安東岳廟龔家共五個地方讀書。
周家塾館
周家世居浙江紹興,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周恩來曾祖周光勳、叔曾祖周光燾兄弟倆以260兩白銀從原淮安府山陽縣駙馬巷一住戶胡干臣手中購得一套老宅。從此,這老兄弟倆及其后代便在淮安定居下來。
那時像周家這樣的官宦人家每到新住地定居后,第一件事就是還要買下一塊墓地,因為“人有旦夕禍福”,要預防不測。其次就是要找一個好的老師,開設家塾館,讓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這既是當時人們的普遍做法,也是周家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所以,周家在買下駙馬巷房子后,很快就在淮安城東門外的夏莊買下一點墓地,同時在新居內沿東邊駙馬巷一側辟了有三間房子的一處家塾館。
到周恩來去周家塾館讀書時,已經是周家定居淮安70多年、幾代人以后的事了。據周恩來故居所藏1983年5月4日在北京醫(yī)院802病房訪周恩來嫡親弟弟周恩壽先生的一份筆錄,當時周家塾館的先生“不是姓胡,就是姓孔。姓胡的可能性大點!卑础吨苁霞矣枴纺型5歲入家塾的做法,周恩來當是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春節(jié)后到家塾館讀書的。
舊時,孩子上家塾館是有個開蒙儀式的。儀式的內容有拜孔子、拜先生等等。但據上邊周恩壽的那份筆錄記載,他對哥哥周恩來第一天上學時舉沒舉行開蒙儀式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據筆者判斷,到周恩來五歲時,周家已經非常敗落,舉辦開蒙儀式似乎不太可能,但依據當時兒童入學習慣,帶點粽子、圓盤糕、放一掛小鞭炮等是可能的。因為粽子、圓盤糕到校后由先生分發(fā)給他的同學們,寓意“圓滿、高(糕)中(粽)”的意思。
周恩來在周家塾館讀的主要是當時的“三、百、千、千”等啟蒙書籍。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類。因為當時大小學生都在一個教室念書,記憶力超強的周恩來也聽了那些年長的學生學習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使他的知識面大為拓寬。
周家塾館的教學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把周家的老祖宗、北宋大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也作為蒙童的教學內容之一,其篇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句也是老師必教,學生必學的課程。
周恩來只在周家塾館讀書一年就隨父母去了清河縣外公萬家塾館寄讀了。
萬家塾館
周恩來為什么要到離家三十余華里外的清江浦外婆家讀書呢?
早在周恩來出生時,周家已急劇敗落,每日只有出的,沒有進的。平?繋孜辉谕庾鍪碌氖宀畟冑Y助維持生活。碰上資助未能及時到又沒借到錢時,便悄悄地典當衣物糊口,因為封建家庭愛面子,即使窮了,典當衣物的事也不能讓外人知道。
就在周恩來在周家塾館讀書一年后的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春節(jié),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偕同丈夫和周恩來、周恩溥兄弟倆回娘家給萬老太太(周恩來外婆)拜年。他們在清江浦十里長街上逛街看熱鬧時,經不住一處賣彩票的人搖唇鼓舌,由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和周恩來十八舅萬立𨱅一起花一塊大洋合買了一張救災彩票。沒想到秋后公布中彩彩票號碼時,這張彩票竟然得了個頭獎!獎金是一萬塊光洋。這要是落到當時一個普通人家的話,就足可以富裕一兩代人?墒撬麄兪莻大戶人家,首先因為彩票是兩人合買,獎金由周、萬兩家平分,各得五千。再就是周恩來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很會花錢。當她和丈夫一道乘輪船去漢口領取獎金時,早就考慮這筆獎金的使用了。五千元的銀票一兌到手,萬氏就給自己買了一件豹皮大衣,還買了一臺當時特時髦的“留音機器(即留聲機)”。歸淮回家后,她又將從周家朝東的大門外往南至響鋪街(今鎮(zhèn)淮樓西路)的一段駙馬巷的街道全部鋪上磚頭,以方便人們出行。
晚上夜深人靜時,萬氏想到,她嫁到周家的六年多時間內,先后生了周恩來、周恩溥、周恩壽三個男孩。恩來雖過繼出去,但作為他嗣父的周貽淦已病故,嗣母陳氏又恪守婦道,不再嫁人。所以這三個男孩子的撫育,上學讀書和日后娶親成家等等都得由他們夫婦管。而周家當時已是債臺高筑,入不敷出。他們彩票中獎的消息一傳出,便有債主上門討債,社會上熱心公益的人也上門討要贊助,門口站立的和尚、尼姑化緣的也比平時多多了,連原來周家的丫環(huán)、使女、乳母、轎夫等也不住上門討喜錢。可以說,由于他們這張彩票的意外中獎,使往日寧靜的駙馬巷周家成了一個花錢的無底洞。萬氏經與丈夫周貽能商量后決定:回清江浦娘家生活,以避開周家這個用錢的“無底洞”。
就這樣,周恩來和他的兩個弟弟隨父母(包括嗣母陳氏,乳母江氏也像親戚一樣常來走動)等一起來到了清江浦萬公館。據周恩來故居所藏一份由周恩來外公萬青選的嫡曾孫萬壽徵于1982年6月14日簽字負責的筆錄記載:“周總理全家遷居淮陰是1904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當時我祖父萬立鐘(周恩來六舅)因到板鋪(時屬淮安府灌云縣,今屬連云港市)鹽場做事,我們六房頭的一部分人要從淮陰搬去板浦。因為為總理全家遷淮陰準備房子,我們搬家到板浦推遲了幾天!
周恩來他們一家人遷居清江浦后,周恩來、周恩溥兄弟就進了萬公館的家塾館讀書了。
陳家花園塾館
周恩來在萬家塾館讀書時,由于教他們的先生是位落第秀才,他夢寐以求的是有一天能考中舉人。后來科舉廢除了,他也夢想能考出一個好成績,好出人頭地,因為他信奉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滿朝朱子貴,盡是讀書人”的理念。這樣的先生把他的一門心思都放在準備來年再考上,溫習自己功課是他的主要任務,教書只不過是他想混點學關錢(現在叫學費)而已。這樣,先生在上課時還是教授“三、百、千、千”這些孩童讀的啟蒙書籍,這對早已能倒背如流這些書的周恩來來說,內心很難平靜,每天在教室里無法安坐?墒,作為兒童的周恩來無法解脫,更何況,當時儒家倡導的“天、地、君、親、師”是至高無上的,周恩來怎么能反對呢?
萬般無奈的周恩來最后同萬家塾館先生來了個“君子協(xié)定”:每天周恩來準時到校,然后自己一個人到外公書房看書,放學時和其他同學一道回家。然而,這樣相安無事的師生相處還是被心細如發(fā)的嗣母陳氏發(fā)覺了:由這樣的先生教書豈不是誤人子弟?!加之萬家也是個名門望族,萬府大院內人多嘴雜,嫁出門的姑娘回娘家住久了也難免會和娘家人發(fā)生一些小矛盾。連幼小的周恩來等也曾被無端地委屈過。萬氏媽媽是位生性要強的人,她自己受點委屈尚能忍受,但她不能容忍自己年幼的兒子無端被委屈。這樣,基于萬家塾館先生的無心教書和在萬府生活的不愉快,萬氏媽媽和陳氏媽媽妯娌倆一商量,就決定買下坐落在十里長街之南陳家花園的十四間房子,作為周家在清江浦的臨時寓所,并自請教書先生開辦了屬于自家的家塾館。
兩位媽媽(時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已外出謀生)雇請的先生不僅學問好,而且能因材施教,周恩來兄弟的學業(yè)也有了長足進步。在陳家花園塾館,周恩來不僅文化知識有很大的長進,還苦練了自己的書法。據周恩來故居收藏、當年周恩來在陳家花園塾館同學、舅表妹妹萬懷芝筆錄上說:“我當時還在寫描紅大字時,七哥(指周恩來)就能懸肘寫字了。”“描紅”是舊時蒙學館教孩子學習毛筆字的一種辦法,即把字形筆劃用紅線印在作業(yè)本子上,學生拿著筆在紅線框內照著字形描寫,所以叫“描紅”。
然而,周恩來一家在陳家花園生活、學習了不久,他的母親因操勞過度,加之中獎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她經常焦慮,終于憂勞成疾,一病不起。萬氏得的是那時還治不好的絕癥:肺結核!因為萬氏出生于官宦之家,生性要強,好強,竟然在生了重病后還強打精神,說自己沒病,以致又延宕醫(yī)治,不幸在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夏天去世了。她的丈夫、周恩來生父因在外地謀生,竟未能趕回來與妻子見最后一面,加之周恩來外婆萬張氏對喪葬提出了過高過嚴的要求,導致周貽能根本無法安葬其妻,只好把萬氏靈柩暫厝在一座尼姑庵中。這一厝就是28年,一直到1935年,周貽能才將其妻靈梓從清江浦水運淮安,歸葬于淮安東門外的夏莊周家祖塋地。周恩來對這件事是刻骨銘心的,這在他的留日日記中是有明確記述的。
寶應水巷口陳家
周恩來生母萬氏的辭世對周貽能、周貽淦這兩房頭的打擊太大了。周貽能生性忠誠厚道。他連師爺也未學上,只能做一些政府機關的抄寫收發(fā)之類的小職員,或者當家塾館老師等掙錢不多的事情,收入微薄到無法養(yǎng)家活口。周恩來出嗣過繼給小叔父周貽淦為子之后不久小叔父就去世了。按封建禮俗,嗣母陳氏不能改嫁,也不能外出“拋頭露面”。他們的生活費用哪來呢?他們是在發(fā)了財(中彩)離開駙馬巷周家的,現在好回淮安嗎?因此,萬氏一離世,陳氏就拉著周恩來的手悲愴地說:“兒子,我也活不長了!痹蚴撬恼煞蛑苜O淦是肺結核病故的,嫂嫂萬氏也是肺結核病去世的,由于朝夕相處,她也染上了這一當時的絕癥,再加之生活的艱辛,她哪能健康長壽呢!
陳氏媽媽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向兒子周恩來提出:回一趟寶應娘家。一是讓懂醫(yī)術的侄兒陳式周看看病,二是散散心并安排后事。就這樣,陳氏和周恩來母子倆登上了里運河順流而下的木帆船來到了寶應水巷口3號陳氏的娘家。
陳氏的侄兒名陳捷,字式周,號逸石,后以字行。他畢業(yè)于通州(今南通)師范,知識淵博,后來曾當過上!渡陥蟆肪庉,還做過李鴻章的家庭教師,教李鴻章的孫子李國超國文。他只比他的三姑(周恩來嗣母陳氏)小5歲,比他的小表弟周恩來大16歲。因為陳式周小時候曾在淮安周家塾館寄讀過,所以對周恩來的到來很歡迎,也很高興。
陳氏媽媽十分關心兒子周恩來的學業(yè),一到娘家就向侄兒陳式周提出,讓周恩來到陳家家塾館讀書學習。陳式周經與周恩來的親切交談后,發(fā)覺他的這位只有十歲的弟弟,竟能評述古代的諸子百家直到清朝的“洪楊之亂(太平天國的兩個主要領導人是洪秀全、楊秀清)”,而且都有他與別人不同的獨到見解。這使見多識廣的陳式周大為驚訝,他就對三姑說:“我們家的塾館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鸞(周恩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就不要再上蒙館了,就讓他到我家的書房讀我的藏書吧。”因此,客觀地說,周恩來在寶應不是上學讀書,而是到表哥書房看書學習,表哥陳式周適當給他一些輔導、指點。
陳氏在寶應娘家一共只呆了三個余月,周恩來也就一直在陳家書房讀書三個多月。他后來回憶說,在陳家書房讀過《西廂記》《醒世恒言》《施公案》等書,使他眼界大開?上У氖顷愂蠇寢尣◇w日漸沉重,母子倆只好登舟北返,重回清江浦陳家花園。
龔家塾館
嗣母陳氏回清江浦不久便告別了人間。十歲的周恩來在處理完母親的喪事后只好帶著兩個更幼小的弟弟返回淮安駙馬巷。
這時的淮安駙馬巷周家更加敗落了,稍微靈活一點的男丁均已外出謀差做事去了。周家院內住著好幾代孤苦伶仃的老人:周恩來二祖父周昂駿的遺妾亞老太、周恩來二伯父周龢鼐的元配癡二奶奶等等。只有近乎癱瘓的八叔周貽奎和八嬸還“堅守”著這個家。因此,周家塾館雖還存在,但已付不出學關錢。教書先生倒是忠誠老實,每過三五天還能來學館搖鈴上一堂課。但那只不過是客串一下裝裝門面而已。
在從清江浦返回淮安的那段時間內,周恩來除了按舊俗在母親靈前守孝、讀書之外,還曾到已裁撤的漕運總督大門外的石獅子處學下象棋。在淮安周恩來故居收藏的一份周恩來堂弟周恩燦一份筆錄上說,“七哥在為他母親守孝時,還在油燈下看書!
酷愛讀書的周恩來不愿就此荒廢自己的學業(yè)。他求請八嬸楊氏去住在淮安城里東岳廟附近的龔家,希望能讓他到龔家塾館寄讀。
楊氏邁著小腳,帶著恩來、恩溥、恩碩和恩壽兄弟四個一起來到龔家。經周恩來的姨表舅龔蔭蓀親自面試、考核,只留下周恩來一個人在龔家塾館寄讀。就這樣,龔家塾館成了周恩來在老家淮安的最后一個讀書的地方。
龔蔭蓀是常州人,字天樞,他的媽媽是山東人袁狀元的女兒,也是周恩來嗣母陳氏的親姨母。龔蔭蓀還是一位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人。因此,周恩來在龔家塾館寄讀的日子里,曾在龔家書房讀到了嚴復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和《中華時報》等進步書報。而且,龔家塾館的周先生又能因材施教。周恩來在入龔家塾館前就已經遵照《家訓》練得一手娟秀的顏體毛筆字。到龔家塾館后,周先生又要求他在顏體的基礎上加練魏碑,以增加他筆鋒上的剛陽之氣,終于形成周恩來后來那顏體加魏碑的書法風格。1952年秋天,周恩來視察上海,在霞飛路自己的臨時寓所會見姨表姐龔志如時還說,“表舅(指龔蔭蓀)是我政治上的啟蒙教師,你們龔家塾館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啟蒙教師。”可見周恩來對在龔家寄讀是留有深刻記憶和印象的,也是他自己十分看好的一段歲月。
然而,天不遂人愿。周恩來在龔家只寄讀了一年時間,由于龔蔭蓀是位革命黨人,他的行蹤早就被清廷的地方爪牙盯上了。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09年)春節(jié),清政府對龔府實施抄家、掃地出門,所幸未能抓到龔蔭蓀本人。這樣,周恩來失去了他在老家讀書的最后一處“天堂”,只能向在東北的四伯父(周恩來的嫡親大伯,大排行四)求助,“四家伯,我多么想唸書啊!”
在四伯父周貽賡的疼愛關心下,這才將周恩來接出淮安駙馬巷,邁出了他那波瀾壯闊人生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