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培是淮安人引以為驕傲的名字,關天培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光輝業(yè)績彪炳史冊,英名家喻戶曉。然而,虎門戰(zhàn)役的參加者、關天培壯烈殉國的目擊者、在炮火硝煙中奪回關天培遺體的孫立,就鮮為人知了。
孫立(約1811—1841),一名長慶,淮安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不識字,“幼侍關忠節(jié)公”,隨著關天培職位的升遷,與其走南闖北,“從至廣州”。他為人“誠樸無誑”,“公甚倚重之”。但長期枯燥的軍營生活,也使他染上了“好飲酒”、“好漁色”的毛病。有一次,他喝了酒,竟“游粵妓院”,“踉蹌而歸”,還“呵罵他仆”。關天培得知后,對他嚴加懲戒:“吾受國家厚恩,只身在外,茹苦含辛,分應爾也……以后可少斂也!睂O立知錯即改,“叩頭謝罪”,“自是不飲酒”,不“漁色”。孫立是“禁煙運動”的積極擁護者和執(zhí)行者。他秉承關天培的意旨,“見煙土、筒具(煙槍)必摔而毀之”。這樣,關天培更加器重于他。
1841年2月26日,英軍向關天培鎮(zhèn)守的虎門靖遠炮臺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陣地上硝煙彌漫,孫立“負印從,自卯至申決戰(zhàn),死傷相屬”。關天培身負重傷,“血染衣甲”,他侍候左右!肮珦]刃逐之曰:‘汝不以印信為重,汝負吾矣!’語畢,飛炮中公,殞絕于地!睂O立無可奈何揮淚離去,“乃由山后顛躋下,山勢陡絕箐棘,立受重傷,卒以畀中軍,送制府署”。
孫立把印交給督憲大人后,立即返回炮臺,“求公尸”。這時,關天培與其他將士全部壯烈殉國,炮臺已經失守,“夷人嚴兵環(huán)守”。孫立通過“通事(翻譯)吳某”“以情告夷人”,被允許進入陣地,“登臺負尸,鈹交于胸,膝行而出”。關天培英勇不屈的精神,震懾了英國侵略者,當孫立強忍劇痛,背著關的遺體離開炮臺時,英軍又“炮發(fā)如雷霆”。孫立怒斥吳某:“既許我矣,又轟擊我,何也?”吳某曰:“此乃夷人重公節(jié),以炮送之。”孫立下炮臺后,又見到被炸死的“游擊麥廷章半體”于是“并求得之”。可以想見,身負重傷的孫立拖著兩具遺體“膝行”,是何等悲壯的場面,孫立又具有何等的毅力和氣節(jié)。
林則徐為“關忠節(jié)公祠”題的著名對聯(lián)中,有“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句,也就是指上述的史實。
后來孫立“扶櫬護公回淮”,數月后“忽病”“遂卒”,“年甫三十余”。孫立死后,當時淮安有識之士擬在“關忠節(jié)公祠”內為孫立與另一位在鴉片戰(zhàn)爭中陣亡的孫汝鵬(亦淮安人)塑像,作為“祔祀”。后來不知為什么“其事不果行”。我想,其原因,不外乎孫立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充其量不過是“義仆”而已罷。
歷史的長河流過了160多年,在鴉片戰(zhàn)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固然應該祭奠緬懷,然而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英勇抗爭的普通士兵,如孫立輩,又何嘗不值得后人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