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歷代名人與平橋

歷代名人與平橋

2024/12/31 11:24:58    作者:沈雪峰    閱讀:978    評論:0



  淮山隱隱,淮水湯湯。在淮安南部京杭大運河畔、淮揚黃金水道旁,坐落著一個風光旖旎的千年名鎮(zhèn)——平橋,史稱平河橋。地名因河而生、緣橋得名。這里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人杰地靈,自古吸引了眾多王公大臣、達官貴人、墨客雅士前來游歷。他們在平橋留下的足跡和故事,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盡的魅力。
  一、沈氏與平橋
  沈氏是平橋三大姓之一,也是平橋的望族。其家族“一門三進士”之美談,至今仍被流傳。
  據(jù)淮安市淮安區(qū)圖書館藏《沈氏族譜》中載,沈氏于元代末年由山東歷城遷至淮安平橋,世代業(yè)農(nóng)。至五世沈翼時,于宣德五年(1430)中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于天順初年退休回鄉(xiāng)。66歲去世后,葬于平橋。其子沈珤,天順元年(1457)進士,曾任太仆寺少卿。侄孫沈純,成化五年(1469)進士,曾任四川右布政使,退休后回鄉(xiāng)養(yǎng)老。沈氏三世皆被列入鄉(xiāng)賢祠祭祀。此外,沈翼之孫沈綬還蒙蔭入官,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其余后代子孫中,還有多人考取諸生,如沈天資、沈文郁、沈傳等等。
  沈天資是沈翼的后裔,也是吳承恩的外甥。他文武兼?zhèn)洌涿聝H有田產(chǎn)30畝,平時主要依靠教授生徒為生。時寶應縣捕吏船經(jīng)過平橋,四處要吃要喝。稍不如意,就將店里的人抓走。店家沒有辦法,只得請沈天資出手營救。因其擅長彈弓,彈無虛發(fā),站在岸邊直接打中船夫手指、打斷船帆力索,捕吏見狀隨即放人,并表示道歉。此事傳開,一時引為美談。沈天資還與刑部左侍郎胡璉交好,每當胡璉至平橋,二人必與之歡飲竟日,胡璉還曾作《贈竹洲公平橋歌》贈之。沈天資的兒子沈森、沈樸等,亦與光祿寺卿邱度為表兄弟,也是和吳承恩最近的人。
  二、潘塤與平橋
  潘塤是平橋名紳葉洋的女婿,歷任南京太仆寺寺丞、山東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等官職。嘉靖六年(1527),其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升任河南巡撫。遭貶提前退休后,又逢2個兒子相繼病逝,而幸得3個孫子后繼有人,于是便在平橋鎮(zhèn)九洞村境內(nèi)置田買地,先后共得“水田千畝,旱田五百畝”。此后,隱居平橋為農(nóng)30余年不聞世事,自稱“平田野老”,作有《平莊三記》以及《平田野老自傳》。曾寫道:

  野老土墻草屋,麥飯豆羹,無他外慕。性惡熱,不喜飲酒,遇會心處,二三酌而止。于世味淡如也,惟喜讀書,暇則攤書滿床,隨意披讀……興到則散步于溪上,自歌自詠,或披蓑衣而舞。
  吾幼而耕書田,儒而農(nóng)也;出而耕龍?zhí)铮硕r(nóng)也;歸而耕心田,隱而農(nóng)也;老而耕平田,農(nóng)而農(nóng)也。自吾幼至老,合四農(nóng)而一之,未嘗一日離。


  潘塤九世孫,清代中葉詩文家、文學評論家潘德輿,號曰“四農(nóng)”,極有可能源自于此。
  不得不提,潘塤在如此之大的土地農(nóng)業(yè)開發(fā)種植過程中,對于水利設(shè)施的有效利用,為當時淮安基層農(nóng)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開溝通水、買牛置車等等舉措,引得不少農(nóng)戶前來學習,“縉紳家求田,寒畯家買牛,貨殖家學稼,而山陽農(nóng)事興焉!敝两瘢窗财綐蚓哦匆粠,仍然是一片沃土。
  潘塤回到平橋后,整整度過了33年的時光。在他60歲在即之時,還在九洞田產(chǎn)上,給自己找了塊好墓地,美名曰“樂丘”,并作《樂丘記》來贊其墓擁有“俯瞰平楚,遠挹湖光,長河環(huán)帶,風帆交飛”的絕佳風光。潘塤對生死看得也很透,說自己“促行裝以待時,時不我留,駕清風赴征矣”,顯得十分的坦然和豁達。
  三、胡璉與平橋
  胡璉原籍淮安府沭陽縣(今屬宿遷市),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他博學多才,精通經(jīng)史,兵備尤精,膽略過人,是我國學習和改進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驅(qū)人物。晚年告老還鄉(xiāng)后,定居在淮安府城,以教授門徒、兼修國史為樂。閑暇之余,編成《南津詩集》。其子胡效才、其孫胡應嘉均進士及第。胡璉與平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他與潘塤以及吳承恩的關(guān)系中可見一斑。尤其是潘塤的女兒潘采蘋,就嫁給了胡璉得小兒子胡效詮,這就使得胡璉與平橋人潘塤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而從嘉靖四十年(1561)吳承恩為胡璉長媳(胡效才之妻)70歲時所作《壽胡母牛老夫人七袠障詞》中還可得知,胡璉是吳承恩的舅舅,且吳承恩又與胡效才為連襟。
  沈天資與胡璉在平橋相遇時,還曾作《與大司徒胡南津先生平橋?qū)啤吩,描寫了與胡璉等人在平橋喝酒的情景:

  平橋梧竹清秋新,幾杖追隨隴畝人。
  棋枰竟夕不肯罷,喧呼絕倒情何真。
  竹洪老健機仍秘,竹洲豪俠氣猶神。
  楊柳系船方穩(wěn)臥,稻花覆水未憂貧。
  飯牛歌,聊苦辛;聽雞舞,喜何殷。
  唐虞之世漁樵身,邱壑之介江湖濱,
  乾坤何處非天民。
  今日非昨日,明日還飲醇。
  不妨高會,重樂嘉賓。


  據(jù)《沭陽胡氏族譜》中記載,胡璉子孫均定居在淮安,生活在平橋;窗踩诉為胡璉一門立起“黃甲傳芳坊”“青云接武坊”,以示旌表。時至今日,淮安城內(nèi)以及平橋鎮(zhèn),仍有胡璉后代生活于此。
  四、吳承恩鐘情平橋
  吳承恩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西游記》作者。他出生于河下,卻鐘情于平橋。從他的《平河橋》詩中,可見他對這方土地充滿了熱情和向往。

  短篷倦傍河橋泊,獨對青旗枕臂眠。
  日落牛蓑歸牧笛,潮來魚米集商船。
  繞籬野菜平臨水,隔岸村炊互起煙。
  會向此中謀二頃,閑搘藜杖聽鳴蟬。


  據(jù)相關(guān)記載,吳承恩曾在二鋪灌溝有薄田。解職歸鄉(xiāng)后,常往來于河下與二鋪、平橋一帶。其妻葉氏,是淮安名紳葉洋胞弟、戶部尚書葉淇的孫女。而葉洋的女婿、河南巡撫潘塤,也在平橋鎮(zhèn)九洞村一帶購置了大量田產(chǎn),建起了莊園。吳承恩和潘塤在思想、志趣上,有著很多的共同點。因此,吳承恩常常前往平橋探望這位前輩,也對他樂于田園生活的態(tài)度十分仰慕,常與之進行詩文交流。潘塤去世后,吳承恩還為其撰寫了《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公神道碑》的碑文。而吳承恩的姐姐吳承嘉,亦嫁于平橋望族沈山為妻。南京戶部尚書沈翼即為沈山二祖父。從這一背景中,我們找到了吳承恩和平橋的淵源。
  五、蒲松齡與平橋
  蒲松齡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清代康熙九年(1670),蒲松齡在其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同鄉(xiāng)、寶應縣知縣孫蕙的邀請下,南下充當幕僚。在騎驢沿運河途徑淮安平橋時,寫下了《平河橋貽孫樹百》一詩,詩云:

  平河橋上會通津,橋下黃流注海漘。
  秋樹半籠游子屐,夕陽一簇喚船人。
  弦歌原子推廉吏,廬舍何曾問水濱?
  百尺樓頭湖海氣,年年屈膝向風塵。


  蒲松齡在詩中,告訴我們當時的平河橋為南北通津,是南來北往的主要干道。而橋下的河水是黃色的,則是源自黃河泛溢。其水道發(fā)達,可直通江海。
  六、閻氏父子與平橋
  被吳承恩譽為“三晉名家,兩淮巨望”的鹽商家族閻修齡、閻若璩父子,是清代初期著名的詩文家。閻修齡曾以文著名于淮上,在淮安新城東門內(nèi)修眷西堂廣交文友。閻若璩為清代考據(jù)學發(fā)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乾嘉學派先驅(qū),被紀昀稱為“百年以來,自顧炎武以外,罕能與之抗衡者”。
  明清鼎革之際,閻氏父子去淮城40里,在平橋鎮(zhèn)購置土地2頃,興建一蒲庵、飲牛草堂等建筑附庸風雅。每每高客滿堂,行吟唱和,風流蘊籍,名重江北。閻若璩曾作《平河舟望》詩,曰:

  滿目魚龍氣,俱從一棹收。
  垂垂天欲盡,汩汩地應浮。
  渴日海奔急,斷霞川帶悠。
  靈槎如有信,直擬到牽牛


  晚年時,閻修齡曾隱居白馬湖,與張養(yǎng)重、靳應升、邱象升、陳美典等文人交往甚密,組建望社。一時間,引得全國各地名士紛紛來淮尋游,如杜于皇、傅青主、王于一、魏叔子、倪天章、萬年少、閻古古等,并留有《玉山雅集》等著作。
  七、其他名人與平橋
  平橋是淮安的一方人文重鎮(zhèn),自古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清代詩人沈起元,就十分欣賞平橋這塊“稻有出南畝”的土地。詩人黃達則在《憩平橋林氏園》中說:“寒亭窈窕枕河漘,曲徑煙深鎖碧筠。門外帆飛長似鳥,籬邊寒菊瘦于人。”他寫到平橋首富林百萬時還說:“不妨酒客常喧座,定有詩僧愛結(jié)鄰。月上還乘孤艇返,一聲撥拉想垂綸”。詩文家吳錫麒休假期滿還京時路過平橋,還寫了日記:“十八日曉,過黃浦鎮(zhèn)……今廢。十五里至平河橋,賈貿(mào)之區(qū),帶以村落,林邊曬網(wǎng),肆上飛帆,亦一巨鎮(zhèn)也!倍Y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在康熙皇帝6次南巡中,2次隨行來到平橋,并在他的詩中描述平橋“千枝萬枝岸邊柳,三家五家川上村”。乾隆皇帝南巡6次南巡更是11次駐蹕平橋大營……
  名人與平橋的故事,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xiàn)了平橋古鎮(zhèn)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他們的存在,讓平橋這座古鎮(zhèn)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也讓我們對這座古鎮(zhèn)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平橋,將繼續(xù)承載著過去,迎接更多名人的到來,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