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淮安縣中學
2014/6/16 16:55:19 作者:陳達軒、陳瑞英 閱讀:4648 評論:條
一九四○年秋,淮安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淮安縣民主政府,趙心權同志擔任縣長,鑒于當時開展各方面工作都迫切需要人才,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因此,經過黨政領導決定,在抗日民主根據地辦起淮安縣的第一所中學。 一九四○年冬,縣長趙心權為了辦好這所中學,先后登門走訪了本地區(qū)具有愛國思想和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與教學經驗的進步知識分子,其中有汪渭珍、汪育才、陣鉞襄、顏逸塵、李榮光、尹鶴峰和陳達軒等人,還有從外地來北鄉(xiāng)避難的知識分子彭震、卓新民、金樂音等人,分別和他們懇切商談辦學的方針大計。在各界人士一致贊同和支持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即于一九四七年春(訂正見下輯)在淮阜邊境蘇嘴鎮(zhèn)彤華宮內建立起一所因陋就簡的中學。縣長趙心權兼任校長,汪渭珍任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下設生活指導部,主任是林浩(女),總務主任由尹鶴峰擔任,會計陳達軒,庶務周樹培。全校分初中一、二、三年級各一個班。開學前對學生進行一次政治、文化考核,按成績分別劃到相應年級。入學考查分筆試和口試兩種方式,通過筆試掌握其知識水平;口試內容主要是了解其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從而編排班級進行培訓。這所學校創(chuàng)建于初春,即以春季始業(yè)。由于當時的抗戰(zhàn)形勢,軍政各方面都迫切需要人才借以充實和增強抗戰(zhàn)力量,因此,在通過筆試和口試以后,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對杭日救國有一定的認識,又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就立即分配工作,如周守成同志經過考核并沒有要他入學,便派他充當淮安縣警衛(wèi)連指導員,陳錦珊同志在第一學期尚未終了即被派去擔任區(qū)公所會計。其余被編入初三年級的學生到了暑期,通過考試合格,畢業(yè)后分配到各條戰(zhàn)線上去。之后,即按慣例改為秋季始業(yè),并依序遞升,另招一班初一新生。由于報名入學的青年逐漸增多,又增設一個預備班。當時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濃厚,報名入學的青年絕大部分都是男性,但也錄取一名女生名叫周黃,是漣水人,這對當時宣傳男女在政治、文化上享受平等的權利,起了一個示范作用。 第一屆畢業(yè)生經過考核選送三十多名分別輸送到機關部隊去。這些學生先在本區(qū)、本縣工作,后來有的也陸續(xù)調往外地,充實了各基層單位的力量。根據個人回憶,其中有石輔民、韓光、嚴憲之,湯洪緒、陳錦珊、汪選(即副校長汪渭珍之子,他于本校畢業(yè)后又考入工學院深造,現(xiàn)在東北任工程師)等;從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又先后輸送大批畢業(yè)生到本縣各單位工作,其中有盧秉科、李紹美、徐。ㄅ、顧夕山、張鐵香、黃松巖等。這些進步青年在草命斗爭實踐中迅速成長,并先后成為各條戰(zhàn)線上的骨干力量,有些還擔負起各部門各單位的領導工作,為抗日戰(zhàn)爭和地方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所學校創(chuàng)建于戰(zhàn)火紛飛的環(huán)境中,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當局勢稍有穩(wěn)定,即積極從事教學活動;一有動蕩即向敵后地區(qū)轉移,但也決不放松教學工作。 如在建校僅僅一年時間的一九四一年初,即被迫轉移到淮東約四十華里的小孫莊進行分散教學;嗣因敵偽頻繁侵擾,又先后遷到張季、大孫、后谷等地。當時校本部設在后谷谷修生家,三年級一個班就在附近群眾家上課;其他兩個班則設在大孫莊。副校長汪渭珍駐校本部辦公,有時也去大孫莊工作。大孫莊兩個班由生活指導部主任負責校務,兼管教導工作。兼任校長趙心權也經常來校作指示,特別是對當時國內外形勢、國共兩黨既有合作又有磨擦的情況,向全體師生作報告,借以提高師生的認識。 一九四三年春,日偽組織大規(guī)!皰呤帯保W生只好暫時潛伏到比較安全的地區(qū),教職員工仍留在校內,當地干群特派專人為師生搞好伙食。后來形勢不斷惡化,學生全部被疏散回家。教職員工分成兩組:一組由汪育才率領到廢黃河以北季家庵季培蘭家隱蔽;一組由陳達軒帶領到蘇嘴以北陳圩陳毓?jié)視鹤_@兩家主人都比較開明,所處又是偏僻農村,因此比較安全。后來我們遷到陳頭復課,特地給這兩家送去一點報酬,都被謝絕,這也說明當時群眾對辦學的熱情支持。另有幾位教師是淮安東南鄉(xiāng)車橋、曹甸一帶人,都暫回本地。當日偽軍遭到根據地軍民沉重打擊,招致潰敗后,學校就積極籌備復課工作。由于當時淮安縣境內沒有適當的地點,學校只好遷到阜寧縣境內陳頭一家地主莊園內,因其中房屋較多,可做教室,經得主人同意,即在那里復課。因為校址屬阜寧縣境,故將原校名稱“淮安縣中學”改為“淮阜中學”。該校在這里時間較長,教學秩序也逐步正規(guī)化,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寇宣布無條件投降,接著淮安縣城解放,學校即由阜寧陳頭遷到淮安城內繼續(xù)上課。 由于當時條件限制,教材大部分采用抗戰(zhàn)前國民黨時代散失在群眾中的教學課本,再用油印機印成講義發(fā)給學生學習。另外各科教師也想方設法搜集材料自行編眩如語文課增選部分古典文: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岳飛的《滿江紅》等;政治課教材是采用黨政機關印發(fā)的單行本,內容側重抗日救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民主建政等,統(tǒng)一由生活指導部主任講授。當時環(huán)境十分艱苦,教師汪育才、陳天馬、牟杰人等均能堅持教學,為抗戰(zhàn)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為了充實和加強教師隊伍,還通過各種渠道從外地邀請徘徊于國共兩黨之間的黨外人士來擔任某些缺人講授的課程的教師,如從上海邀請來的金樂音擅長音樂歌詠;從阜寧邀請來的一位大學畢業(yè)生周尚武擔任數理化教學;擔任政治課和教導工作的林浩同志是從新四軍部隊中邀請來的,她雖是一位年齡較輕的女同志,但態(tài)度雍容大方;性格活潑明朗,政治見解尤其精辟深刻,對當時形勢了解也較全面,因此她在每周舉行一次的師生大會上,都能深入淺出的作時政報告,從而提高和鼓舞了師生們的思想認識和學習熱情。 建校伊始,由當時淮安縣長趙心權兼任校長,到一九四三年改由朱德甫繼任。副校長汪渭珍是學校工作的實際負責人,一九四二年辭退,由陳天馬繼任。生活指導部主任林浩(女)因隨軍離職,繼任是葛龔,葛后由李青山繼任。一九四一年秋總務主任尹鶴峰辭退,由會計陳達軒升任直至一九四三年秋陳因病離職。關于教職員工的生活待遇,由于當時行政機構人員和部隊指戰(zhàn)員都是供給制,為了照顧教學人員,給予工資制的糧食供給,大體上比供給制待遇高得多,具體標準是:校長是兼職無工資。副校長月薪大米三百斤,生活指導部主任也是兼職,總務主任和班主任月薪都是大米二百六十斤至三百斤,會計、庶務各一百斤。這些糧食每月初即由縣糧食局發(fā)給撥條,由總務主任到各有關鄉(xiāng)村調運。各人除留足一個月食用糧外。余均運到敵偽區(qū)附近出售。負責總務工作的同志為了調運和出售糧食,常常一個月要花二十天以上的時間在外面活動,其中調撥、出售、轉運、接洽,都要經過許多手續(xù)和人事關系,有時還要應酬花費,如有一次到馬廠一帶運糧賣糧,招待費用就花去法幣三十元,我卻未報銷一文。 綜上所述,這所學校是在動蕩中求穩(wěn)定,是經過一段艱苦歷程的。從創(chuàng)建的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三年的三年中,就搬遷過三次;從蘇嘴——北季,從北季——后谷、大孫莊,從大孫莊——陳頭;大疏散一次。當時師資極其缺乏,縣長兼校長趙心權禮賢下士,搜羅人才,在教職員工中經常開展談心活動,啟發(fā)其思想覺悟,使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進行,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培養(yǎng)了近三百名畢業(yè)生,輸送到各條戰(zhàn)線,壯大了抗日民主力量,適應了基層建設的需要,因此,它在淮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這也體現(xiàn)了黨的三大法寶之——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和無比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