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認識淮安 > 淮安方言 > 淮劇——蘇北人的鄉(xiāng)音

淮劇——蘇北人的鄉(xiāng)音

2015/1/8    作者:秦九鳳    閱讀:10048    評論:0

  江蘇北部,特別是江淮之間的里下河地區(qū),淮劇幾乎是城市鄉(xiāng)村,男女老少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戲。這里特向大家介紹一點關于淮劇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情況,以饗淮劇愛好者。

  一、淮劇的起源與演變
  淮劇,主要流行在長江與淮河之間的蘇北淮安、鹽城一帶,早年曾叫“江淮劇”和“鹽淮劇”。后來,由于流行的地區(qū)大部分屬當時的淮安府管轄,因此,就被定名為“淮劇”。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江淮這一帶地區(qū)水旱蝗災連年不斷,田園荒蕪,農村破產。許多饑寒交迫的農民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到處沿門乞討,賣唱求施。因此,一些能說會唱的農民就把蘇北地區(qū)的勞動號子串編成“門談詞”,沿門逐戶,邊唱邊討,這就是淮劇最早的起源。不過那時還無人伴奏,頂多有一只板子敲敲打打,主要是掌握節(jié)拍。后來,因外出逃荒中不乏有夫妻搭檔、兄妹結伴或姑嫂聯袂等種種情況,很快就把“門談詞”發(fā)展到兩人對唱。有的逐漸配上胡琴再打一把串板,既有簡單的過門,也有把握快慢的節(jié)奏,聽眾也就更加喜愛了。隨著對唱水平的提高,故事情節(jié)的逐步復雜,發(fā)展到多角演唱的“三人六對面”階段。這時不僅有伴奏.而且分了角色和進行簡單的化妝,但多是一人身兼多角,用各種聲腔來區(qū)別,這大概就是淮劇最早的原型了。
  “三人六對面”時期的唱戲人已不再是沿門乞討,而是由聽戲的負責供飯或為首的籌款給酬。鄉(xiāng)村里逢年過節(jié)、出會或大戶人家喜慶吉日常常請來這些戲班子熱鬧幾天。這樣就使流傳范圍越來越廣,加之她又與這一帶的農村社戲——香火戲逐步合流,并大量吸取了當地民間的器樂曲、民歌小調等等,終于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講究各種藝術效果的一個地方劇種,成了我們蘇北人民喜聞樂見的鄉(xiāng)音——淮戲。

  二、淮劇的曲調
  也許是由于起源時期的影響,淮劇向來注重唱工,幾乎每個淮劇劇本都有大段唱詞。如傳統(tǒng)節(jié)目《牙痕記》中“金殿認子”一折,竟有四個角色的唱詞都在百句之上,這在其他任何劇種的節(jié)目里是極為罕見的。大量的唱詞帶來淮劇非常豐富的唱腔,而它的唱腔來源也各不相同。其傳統(tǒng)的老調主要有:“香火調”。這種曲調是原來香火社戲的主調.最初是從農民勞動號子演變來的。它曲調高亢,結構嚴謹,一般只用鑼鼓伴奏。“老淮調”,又稱老淮蹦子。這種曲調長于敘述,唱起來情緒悲憤,色彩鮮明,大段唱詞常常是扣人心弦、催人淚下。“靠把調”,這是從徽調演變來的;磩≡谄浒l(fā)展演變期間,受徽劇的影響也很大。所以靠把調開始也叫老徽調。這種調子唱起來雄壯而有力。經過作曲者的加工和演員的舞臺發(fā)揮,很適合老生、武生或反面人物等多種角色使用。此外,淮劇經常使用的還有“南昌調”、“葉子調”、“跳槽調”等等。到一九二九年,淮劇名演員梁廣友、謝長鈺在原香火調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誕生出一種新調。一九三二年,這種新調由琴師戴寶雨首次用二胡拉著伴奏,所以取名“拉調”。拉調的誕生推動了淮劇的發(fā)展,一度在“淮劇迷”中風行一時,傳唱不衰!盎幢{”,是由老悲調淮蹦子演變來的,其結構和拉調差不多,以后又被藝人們發(fā)展創(chuàng)作成“新淮調”,也是誰劇觀眾比較愛聽的曲調之一。到了四十年代初,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在老拉調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作出唱腔比較靈活的“自由調”,能適應劇情的多種變化。此外,淮劇常用的還有“藍橋調”、“十送調”、“下河調”、“勸郎調”和“補缸調”等等,這些都是江淮地區(qū)流傳很廣的民歌小調,字字句句體現出蘇北一帶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演唱起來十分優(yōu)美動聽。

  三、淮劇的傳統(tǒng)劇目
  淮劇由于流傳較久,又是我們江蘇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所以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據說還在“三人六對面”
  階段,就有“十打”。如《打灶》、《打刀》、《打店》、《打擂》等等。還由于起源時用于沿門賣唱,因此兩個人的對子戲也不少,如《隔簾》、《訪友》、《訪賢》,《隔墻會》、《樓臺會》、《藍橋會》等等,這些節(jié)目雖然短小,但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特別是唱詞唱腔都比較豐富,觀眾也就非常愛看、愛聽。
  淮劇搬上舞臺后,其劇目發(fā)展的更多也更完美。據老藝人們回憶,淮劇傳統(tǒng)節(jié)目歸結起來主要有“九蓮”、“十三英”和“七十二記”。
  “九蓮”是:《蘭橋會》中的蘭玉蓮,《劉全進瓜》中的李翠蓮,《土牢記》中的秦玉蓮,《陰陽河》中的李桂蓮,《吳漢三殺》中的王玉蓮,《蔡金蓮告狀》中的蔡金蓮,《劉文秀趕考》中的陸金蓮,《大趕考>中的竇金蓮和《荊釵記》中的錢玉蓮。
  “十三英”是:《陸志春趕考》中的尹鳳英,《劉秀走南陽》中的王大英,《玉杯記》中的王二英,《藥茶記》中的蘇風英,《牙痕記》中的顧風英,《對舌》中的蘇迪英,《羅英訪賢》中的周桂英,《韓湘子度妻》中的林蘆英,《楊天祿招親》中的穆玉英,《何文秀趕考》中的王鸞英,《劉貴成私訪》中的羅鳳英,以及《孝燈記》中的陳鳳英和王月英。
  “七十二記”主要有:《土牢記》、《荊釵記》、《玉杯記》、《牙痕記》、《白兔記》、《葵花記》、《紅燈記》、《三元記》、《合同記》、《恩仇記》、《藥茶記》、《孝燈記》、《罵燈記》、《烏金記》、《斷膀記》、《磨房記》、《度妻記》、《朱痧記》、《販馬記》、《大琵琶記》(即《趙五娘》)、《小琵琶記》(即《秦香蓮》)等等。
  淮劇的這些傳統(tǒng)節(jié)目,當時都是只有一個主要情節(jié),并無固定劇本,演出時全靠演員在臺上任意發(fā)揮,演員說溜了嘴,唱錯了詞的也經常發(fā)生。但是,作為一個地方劇種,能有這么多傳統(tǒng)節(jié)目傳世,這也是在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劇種中很少見到的。

  四、筱文艷對淮劇的貢獻
  筱文艷出生于蘇北里下河地區(qū),幼年隨父母逃荒到上海。由于記不得自己出生在哪里,后來被一張姓養(yǎng)父收養(yǎng),所以這位著名的淮劇表演藝術家只好從養(yǎng)父落籍淮安縣車橋鎮(zhèn)。她的坎坷道路也算是淮劇藝人在舊社會里的一個苦難縮影吧。
  筱文艷在上海是由看戲發(fā)展到學唱戲最后走上舞臺演戲的。現在,在廣大難劇愛好者們的心日中,她的名字幾乎是和淮劇聯系在一起的。大約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上海梨園界為了生存,互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磩∵@一由蘇北鄉(xiāng)間“流竄”進大上海的小戲自然難于應付許多較強的對手。這時已經在上;磩“嘧永锾舸罅旱捏阄钠G面臨兩種抉擇:要么大膽創(chuàng)新,讓淮劇在競爭中得到發(fā)展,在大上海站穩(wěn)腳跟:要么甘拜下風,賣行頭散班子。筱文艷為了淮劇藝術,也是為了她自己的生存,毅然選擇了前者。為此,筱文艷不得不發(fā)瘋似的苦鉆苦學。她汲取其他劇種之長,兼收并蓄,從多方面豐富淮劇的藝術內容,努力提高淮劇的地位。
  而最主要的是她對淮劇聲調的改革。當時淮劇風行的主要是“拉調”。這種聲調除了一快一慢的節(jié)奏變化外,中間的疊詞在演唱時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這就使“拉調”在表達人物感情、刻劃人物性格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此外,一個如此大的劇種主要靠這一個當家曲調貫唱始終,觀眾也難免有心煩耳厭之感。筱文艷經過反復琢磨,就在原來慢速拉調的基礎上把開頭句適當加快,再把中間的平句加上花音,并根據具體劇情,隨時改變每句每字的落音,唱出了靈活、花俏的青腔。當她把改革后的“新拉調”在舞臺上試唱時,獲得了臺下的滿堂采聲。
  對拉調改革的成功增強了筱文艷大規(guī)模改革淮劇曲調的信心,激起了她的更大創(chuàng)作熱情。經與樂師們研究,她又針對角色的實際需要進行伴奏方面的改革:有的需要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采用長過門起板或長過門走圓場;有的大場面戲,就配之以密鑼緊鼓;有的劇情突變,就只用短過門一帶而過等等。經過這些改革,演員在臺上可以根據劇情,該唱就唱,該收就收,戲也就好做多了。后來,筱文艷在與筱云龍搭檔演戲時,又首次采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這在淮劇史上又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改革。接著,她又演唱出行腔輕松、變化自如的十多種曲調,亦即現在淮劇觀眾們所熟悉的自由調,使大廣淮劇觀眾大飽耳福;磩〉膬(yōu)美動聽的音樂,清新的曲調,無不滲透著筱文艷的一番心血。經過筱文艷和其他淮劇藝人們的共同努力,淮劇在發(fā)展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終于在大上海的梨園界立住腳跟,并一度和京劇、越劇、滬劇一起成為統(tǒng)治上海舞臺的四大劇種。

  五、現代淮劇的發(fā)展
  早期的淮劇演出多是富人點唱,戲班子互相會串,或你來我往的進行“打炮”,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戲班子是和“叫化子”聯系在一起的;磩±纤嚾藗冎两襁記得形容他們當年唱戲生活的四句順口溜:“上臺像公子,下臺是花子。吃飯像猴子,睡覺是蝦子!边@后兩旬的意思是當時演戲多在野外搭臺,吃飯時沒桌沒凳,只能象猴子一樣蹲著吃;夜晚沒鋪沒蓋,只能象蝦子那樣蜷曲身子御寒。這四句順口溜生動地反映了淮劇藝人在舊社會里的辛酸生活。
  到了抗日戰(zhàn)爭年代,淮劇主要流行地區(qū)的鹽城、阜寧、建湖、淮安等許多縣鄉(xiāng)在中共蘇北區(qū)黨委的領導下,先后成立了文工團,它們都以演淮劇為主。如《抗金兵》、《路遙知馬力》、《漁濱河邊》、《照減不誤》、《陳灣戰(zhàn)斗》等等。在當時的解放區(qū),到處都可聽到“鄭廷珍哪一路行——”等臺詞的傳唱。一些熱血青年在淮劇老藝人的指導下,因陋就簡,找上幾塊門板搭個戲臺,拿來幾把笤帚、借來幾件衣服算作道具,臉上搭(搽)點胭脂或抹上一把鍋灰算作化妝,哪怕是地邊場頭,都能演唱起淮劇。有的一直演唱到日偽軍據點附近,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瓦解動搖了日偽軍的軍心。日寂(寇)投降,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蘇北地區(qū)除了秧歌舞之外,淮劇也很普及。上演的節(jié)目主要有進行階級教育的《白毛女》,歌頌勞動模范的《王秀鸞》.反映軍民一家的《支前忙》、《大生產》等等。這些劇目的上演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階級覺悟,對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建國后,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淮劇藝人和淮劇藝術一起獲得了新生。上海和蘇北各市縣紛紛建立起專業(yè)淮劇團,并先后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淮劇演員。象花旦筱文艷、馬秀英,小生周筱芳,老旦徐桂芳等等。一九五二年,由筱文艷、何叫天上演的《千里送京娘》和由武筱鳳、楊占魁上演的《藍橋會》等都獲得了華東地區(qū)戲曲觀摩一等獎!杜畬彙返冗被拍成電影,F在,淮劇的流行范圍除了蘇北大部分地區(qū)外,在上海、安徽等地也擁有大批觀眾。祖國的寶島臺灣與大陸隔絕了三十多年,但大批從蘇北去的人至今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xiāng)戲,他們也組織好幾個淮劇班子,經常上演淮劇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目,人們從那一句句蘇北鄉(xiāng)音中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懷念。

  六、建國后黨對我縣淮劇的重視
  我們淮安縣是淮劇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是地地道道的淮劇故鄉(xiāng),因此,人們對淮劇也就有一種特殊的偏愛。但在舊社會里,淮劇在官紳豪富們的眼里只不過是一種湊湊熱鬧的鄉(xiāng)土小戲,登不了大雅之堂。即便碰上演戲,也只是臨時湊個班子就便搭個臺子,演上幾天后,臺子一拆,班子也就散了。加之那些演員又多是“半路出家”,唱出名的角色也就寥若晨星了。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雙百”方針推動下,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和關心群眾的文化生活。我縣唯一的當家戲——淮劇也就自然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原來流散的藝人們先后被組成兩個專業(yè)淮劇團。藝人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九五八年我縣辦了第一期戲曲(淮劇)培訓班,培養(yǎng)出筱美秋、王志豪等一批在淮劇界較有影響的演員。六十年代初,淮安淮劇團班子比較齊整,他們上演的《百歲掛帥》等劇目曾風靡大江南北,傾倒一大批淮劇觀眾。十年動亂,使我縣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淮劇藝術轉入低潮,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淮劇才又真正恢復了生機。鑒于演員年齡漸趨老化,縣委、縣政府又高瞻遠矚,早在一九八○年就在全縣范圍內通過考核,選拔了二十多名青年,送請鹽城藝術學校培養(yǎng)。他們經過專業(yè)培訓后又經過幾年舞臺實踐,現在已基本上成為我縣淮劇團的一支骨干力量。在宣傳文化部門的重視下,我縣戲劇工作者在對傳統(tǒng)戲的挖掘整理和新劇本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很活躍。丁乃文、靳振夏的《新旅戰(zhàn)歌》,丁乃文、蘇毅謹的《關天培》,丁乃文、靳全生、金志庚刨作的《射陽夢》等一批新作先后出現在我縣舞臺上,并獲得了有關專家的好評;由王志豪演唱的《新旅戰(zhàn)歌》片斷、《合同記》中的《罵城隍》一折等還被灌制成唱片;《射陽夢》在《江蘇戲劇》上公開發(fā)表;孫桂標、柏華等青年演員多次在省、市會演中獲獎。這些成績表明在黨的關懷重視下,我縣淮劇在推陳出新的藝術實踐中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以來,農民們很快富了起來。物質生活水平的上升必然帶來文化娛樂方面的追求。全縣一個專業(yè)劇團的演出已遠遠不能適應百萬人民看戲的要求。從一九七九年起,我縣平橋、范集、七洞等鄉(xiāng)鎮(zhèn)自籌經費、自挑演員、自辦設備先后辦起了十多個自負盈虧的鄉(xiāng)(鎮(zhèn))、村辦淮劇團。為了提高他們的舞臺藝術效果,讓農民們看到較高水平的演出,縣文教局專門在文化館成立了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作為我縣的一個文化管理常設機構。他們除加強對這些劇團的管理外,還幫助它推薦劇本,作詞譜曲、導演節(jié)目。從一九八二年起,每年都舉辦一期民辦劇團會演,讓他們互相交流、共同提高,F在已鍛煉出嚴勞等一批很受農民觀眾喜愛的演員。與此同時,全縣鄉(xiāng)鎮(zhèn)集體、村組聯戶辦的劇場也如雨后春筍。據不完全統(tǒng)計,能接待專業(yè)劇團或民辦劇團演出的場地多達八十余個,劇場座位由五六百到一千余不等。每逢春節(jié),全縣城鄉(xiāng)到處洋溢著那優(yōu)美動聽的江淮鄉(xiāng)音,凡是愛看淮劇的人,經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戲。真所謂“鄉(xiāng)鄉(xiāng)皆聞鑼鼓響,看戲不用走出莊”了。這在全國各縣可以說是罕見的,在我縣淮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