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瀆即古邗溝,它南起邗城(今江蘇揚州),北到山陽縣(今江蘇淮安)。邗溝初鑿于春秋末年吳國,當時出于戰(zhàn)爭的臨時需要,工程因陋就簡,水道曲折淺澀,只通小舟,不通大船。后來,人們對它進行多次改造。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是東漢末廣陵(治所在今揚州市)太守陳登的改道,由樊梁湖往北,直至淮安入淮,改變過去繞道博芝、射陽兩湖的曲折線路。這一改變奠定了后來邗溝的基本格局。隋文帝從伐陳的需要出發(fā),又對部分渠道作了調整,將入淮水口由淤淺了的末口改到山陽。不過當時由于軍事行動立即開始,來不及改造全渠。
隋煬帝為了提高山陽瀆的航運能力,與通濟渠配套,對這條古運河作了較為徹底的治理。在鑿通濟渠的同時,即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他又征調淮南10余萬人投入這一工程。當時除了按照通濟渠的標準,浚深加寬渠道,修筑道路、離宮外,又穿鑿了新的入江渠口。由于長江沙洲的淤漲,原來山陽瀆的入江渠口堵塞嚴重。這次擴建,便將南段折而向西,開了幾十里的新渠,使其從揚子(江蘇儀征東南)入江。這就是隋唐時期著名長江渡口揚子津。山陽瀆經(jīng)過這次改造后,全線暢通無阻,像龍舟那樣的龐然大物,也可進退自如了。
在建成通濟渠和山陽瀆后的第六年,隋煬帝又下令拓展江南河。
春秋末年,太湖流域已有運河。秦始皇建立了統(tǒng)一國家以后,為了加強對吳中地區(qū)的控制,也為了東巡會稽(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轄地有今蘇南及浙江中北部)的需要,在春秋古運河的基礎上加以擴建,溝通了北起丹徒(治所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東南丹徒鎮(zhèn)),中經(jīng)會稽郡治,南到錢塘(浙江杭州市)的水道。這應是后來江南河的雛形。據(jù)說丹徒的得名,就是因為當時有3000赭衣囚徒在此參加治河的緣故。丹徒、曲阿(治所在今江蘇丹陽市)位于太湖流域西北部,這里的地勢比附近其他地方稍高,因而從此經(jīng)過的這段運道,河床偏高,河水不足,行船不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三國、東晉時期,曾一再在此施工,如吳國疏浚丹徒——曲阿間的河床,以改善這里的航道;東晉于京口(鎮(zhèn)江市)筑丁卯埭[dài帶]①,以控制河水泄入長江等。
在上述基礎上,隋煬帝擴建了江南河!顿Y治通鑒·隋紀四》載:“大業(yè)六年冬十二月②,敕穿江南河,自京口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边@里的會稽,當指今浙江省紹興市境內的會稽山,相傳大禹曾會諸侯于此,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曾登此山“望于南!保▽嵵附駯|海),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大概也要效法大禹、秦皇的故事。不過隋煬帝登會稽的目的并未達到,因為下令穿鑿不久,就被高麗戰(zhàn)爭和農(nóng)民起義所困,再也無暇南渡長江了。但江南河的拓展,大大地推進了太湖流域航運的發(fā)展,也加強了與江、淮等地的聯(lián)系。江南河至今仍是太湖流域的黃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