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吳敬梓與淮安

吳敬梓與淮安

2015/1/30 14:59:32    作者:程治國    閱讀:8391    評論:0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小說家,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享年54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聰穎,善于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寫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shù)年,舊產(chǎn)揮霍殆盡,有時或至于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yīng)“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后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而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于揚州,尤落拓縱酒。終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惡舉業(yè),費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專門揭橥汲汲于此中者之真相,幽默詼諧,讀之令人捧腹卻又不由黯然。因為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xiāng)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特別的天賦,及至成年,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nèi)幕的大量見識。吳敬梓22歲時,父親去世,家族內(nèi)部因為財產(chǎn)和權(quán)力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經(jīng)歷了這場變故,吳敬梓既無心做官,對虛偽的人際關(guān)系又深感厭惡,遂無意于功名。安徽巡撫推薦他應(yīng)博學鴻詞考試,他竟裝病不去。因不善持家,遇貧即施,家產(chǎn)賣盡,直至1754年去世時,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吳敬梓的作品涉及的領(lǐng)域有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等,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的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對該書予以高度評價。
  大家可能不知道,吳敬梓曾經(jīng)親臨淮安,而且和淮安還有著很深的淵源,對于這些內(nèi)容,可能一般人不是太了解,所以本人特寫作本文加以簡要闡述。
  吳敬梓的兩次淮安之行
  吳敬梓的兩次淮安之旅皆和程晉芳有關(guān)。程晉芳(1718——1784),先名志鑰,又名廷璜,字魚門,號蕺園。安徽歙縣人,業(yè)鹽于山陽。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歷官吏部文選司主事、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分校官、會試同考官。是清乾隆之際著名的詩人、古文家、學者,主要著述有《勉行堂文集》、《勉行堂詩集》、《詩毛鄭異同考》等。據(jù)程晉芳《勉行堂文集》卷二《嚴東有詩序》,中有“始識,子時年二十四,吾嘗語子,以為子才可及,年不可及,今東有亦猶是也”這樣的語句,據(jù)此可以推知二人的初次相識當在乾隆六年(1741年),其年吳41歲,程24歲,兩人相見恨晚,實為忘年交。
  考之兩人相見的地點,因程晉芳經(jīng)常往來于淮安、揚州、南京三地,當以南京的可能性為最大。另外,為何年齡如此懸殊,兩人卻能相處莫逆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1、對相互間才能的推崇。程晉芳在《寄懷嚴東有三首》第二首中說:“敏軒生今世,而抱六代情。風雅慕建安,齋栗懷昭明!眳蔷磋髟弧拔釃L語子,以為子才可及,年不可及”,兩人對對方的才情都很仰慕。2、他們有著相似的文學主張。兩人都反對時文,程晉芳云“時文之學,有害于古文;詞曲之學,有害于詩。”(《隨園詩話》卷八第五十四則),而吳敬梓“獨嫉時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則猶嫉之!保ā段哪鞠壬鷤鳌罚,而在《儒林外史》中這種立場表現(xiàn)得更為鮮明。3、相同的性格。吳敬梓,因不善持家,遇貧即施,家產(chǎn)賣盡,最終貧困而終,而程晉芳“好施予,略無恡惜”( 民國《歙縣志》卷七),“好周戚友,求者應(yīng),不求者或強施之”(袁枚《墓志》),另外,其不善治生是出了名的,“付會計于家奴,任盜侵,了不勘詰,以故雖有俸、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負券山積”(袁枚《墓志》),兩人都仗義疏財,性格豪爽。4、老鄉(xiāng)情誼。程晉芳為安徽歙縣人,盡管生于淮安,長于淮安,但終其一生都沒入淮安籍,吳敬梓為安徽全椒人,老鄉(xiāng)的關(guān)系更容易增進兩人之間的友情。
  兩人相識后,在1741年年底,程晉芳便邀吳敬梓到淮安作客,而吳敬梓也如約而至。吳敬梓在淮期間,程晉芳“與研詩賦,相贈答,愜意無間”,由于吳敬梓“性不耐久客,不數(shù)月別去”(《文木先生傳》),《文木先生傳》云:“辛酉(1741)、壬戌間(1742),延至余家。”據(jù)此可以推知吳敬梓第一次離開程晉芳家的時間當在1742年春,還可以推知1741年的春節(jié)期間吳當一直留在程家。
  在1752年前,吳敬梓還有一次淮安之行,這次吳敬梓的生活越發(fā)困頓,對此,程晉芳有很生動的記載:抵淮訪余,檢其橐,筆硯都無。余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具筆墨,不煩是也。”(《文木先生傳》)可見此時吳敬梓的生活更加艱難,但困頓之中仍透著樂觀。
  其實吳敬梓由于生活困頓,兩次淮安之行都有求取衣食之助的意圖。程晉芳的詩文中反復(fù)提到吳敬梓的貧困,便是很好的說明。而結(jié)果是他兩次淮安之行收獲頗豐,不僅在經(jīng)濟上收益不少,而且由于程晉芳在淮安經(jīng)營鹽業(yè),由于淮安的生活經(jīng)歷,他對兩淮鹽商的生活起居有了不少的感性體驗,從而為其以后創(chuàng)作《儒林外史》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生活素材。
  淮安對于吳敬梓研究所作出的貢獻
  淮安對于吳敬梓研究所作出的貢獻,主要是通過程晉芳體現(xiàn)出來的。因為對吳敬梓有著深刻的了解,盡管程晉芳對吳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研究并非刻意為之,卻取得了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
  一、提供了吳敬梓研究的重要資料,而且當中許多是不可或缺的資料。程晉芳所寫的關(guān)于吳敬梓的詩文,詩如《懷人詩十八首》第十六首、《寄懷嚴東有三首》第二首及《哭吳敏軒》等,是研究吳敬梓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重要資料,其文《文木先生傳》是到目前為止現(xiàn)存的關(guān)于吳敬梓的唯一傳記資料。
  二、對吳敬梓的生活狀況和性格志趣作了詳細而生動的的描摹。對于吳敬梓貧困的生活狀況,程晉芳有很生動的描述,如“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囊無一錢守,腹作干雷鳴”、“近聞典衣盡,灶突無煙青。頻蠟雨中屐,晨夕追良朋”。對于吳敬梓的性格志趣,也有生動的記載,如“性復(fù)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飲酒歌呼窮日夜”,“環(huán)堵蕭然,擁故書數(shù)十冊,日夕自娛”,“時時坐書牖,發(fā)詠驚鸝庚”。
  三、介紹了吳敬梓的一些重要生平資料及其逸事。如關(guān)于吳敬梓“暖足”的描寫:或冬日苦寒,無酒食,邀同好汪京門、樊圣□(缺)輩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shù)十里,歌吟嘯呼,相與應(yīng)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又如其“人生只合揚州死”的讖言:先數(shù)日,裒囊中余錢,召友朋酣飲,醉輒誦樊川“人生只合揚州死”之句,而竟如所言,異哉!都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四、為吳敬梓《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素材。淮安的生活為吳敬梓了解兩淮鹽商的生活提供了條件,而且程晉芳還為吳敬梓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素材,如其《聞滁州馮粹中沒于京邸,詩以哭之,并告諸友謀歸其喪》一詩有小注曰:“馮曾遇假仙于浙水”,這一材料便被吳敬梓所使用,《儒林外史》中馬純上遇神仙一節(jié),顯然脫胎于此。
  五、在關(guān)于《儒林外史》的具體研究上,程晉芳的功績主要有:
  1、最早指出了《儒林外史》的成書時間并最早斷言《儒林外史》將不朽。《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jù)程晉芳《懷人詩十八首》第十六首最后兩句說:“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笨梢宰C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jīng)脫稿。《儒林外史》直到吳敬梓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刊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F(xiàn)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偽作。對于《儒林外史》的最早的成書情況,相關(guān)資料極少,程晉芳的相關(guān)記載對于了解這一點顯得十分重要。
  2、最早指出《儒林外史》與唐人小說的關(guān)系。認為《儒林外史》“訪唐人小說”。
  3、明確指出《儒林外史》深受魏晉六朝文學與風尚的影響。指出“敏軒生今世,而抱六代情。風雅慕建安,齋栗懷昭明”,明確指出了魏晉六朝文學與風尚對吳敬梓做人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
  4、最早對《儒林外史》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藝術(shù)評價。認為《儒林外史》“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又說其“窮極文人情態(tài)”,最早對《儒林外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總之,吳敬梓因為兩次淮安之行為淮安增色不少,而淮安不僅曾給予吳敬梓以熱情款待,而且為其《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靈感,更是在對吳敬梓其人及作品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