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南閘民歌中兒歌童謠
2014/9/14 16:19:30 作者:金礦、楊鳳 閱讀:3837 評論:條
原國家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吉星在南閘采訪鄉(xiāng)土民歌時就斷然,說南閘民歌密度及民歌手密度在全國罕見,是一所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單林博士說南閘民歌涵蓋了中國所有的民歌。從我們多年來對南閘民歌的搜集來看,南閘這小地方的民歌寶藏確實異常豐富。 就談民歌中的一個分支兒歌童謠來說流傳的是既多而又美。金礦是南閘民歌的主要代表傳承人,研究了幾十年的南閘民歌。楊鳳同志做了十五年的幼兒教師,一直對兒歌童謠情有獨鐘,對此都有較深的體會。下面我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專門談及它。 首先得談談兒歌童謠的概念。這里為什么要把兒童兩個字分開,應該有它特殊的道理。兒和童是人生起步的兩個具體不同時段,兒時只能是人生最初的萌發(fā),剛出生時稱之為嬰兒,起步學語后即稱之為幼兒。而童年應該是說比幼兒還大一點,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人生思想和生活動機。再大那就是進入少年了。 歌與謠又是兩種類別,歌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樂感語言。是一種音符跳躍的聲音。而謠卻不是音樂,只是一種很流淌的話語,或者說是一種口語。兒歌多不是嬰兒和幼兒自己的創(chuàng)作,而是母親、父親、祖輩、保姆、幼兒老師的靈感創(chuàng)作,通過幼兒語言唱給幼兒聽,或者教幼兒演唱。而謠呢則多是孩童在有智商頭腦之時的最初創(chuàng)作,里面夾帶著好多的童趣游戲語言。它沒有音樂只是一些很順口或者像數(shù)來寶那種連殊轉(zhuǎn)韻段子。既方便練習說話,又是在開啟智慧之窗。 我們在搜集南閘民歌中的兒歌童謠時,就是本著這個宗旨進行廣角地采訪征集和收集,搜集對象多是一些老年人的珍貴回憶,有的是曾做過老保姆的老年婦女(舊稱老媽子),還有就是一些老教師、當年的老兒童。為了作資料記載,對傳統(tǒng)題材不予放過。 傳統(tǒng)的兒歌童謠多是老年人的回憶之作,特別是一些高壽老太師,早年多是從不同的地方嫁到白馬湖水鄉(xiāng),地域不同,也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版本模式。同題材的作品但基本上大同小異,根本民間文學遺產(chǎn)挖掘要忠實記錄的要求,我們把不同版本的作品盡量保持原貌地作出記錄,并對流傳時代和流傳地區(qū)做一點簡單的注釋,為后來人了解其背景提供索引。 從條目上劃分,我們主要把它分為兩大項,也就是“兒歌”與“童謠”。這里就先來談談白馬湖畔的鄉(xiāng)土兒歌。 兒歌多是帶音樂旋律的演唱,這種音樂旋律的音樂元素比較簡單,音階的跌宕差度不大,很婉轉(zhuǎn)低沉,不激越不強烈,多是母親在哄小寶寶睡覺的搖籃曲和催眠曲,歌詞中既調(diào)度兒童語言,又調(diào)度母愛語言,富有很質(zhì)樸的情感。 世界上有搖籃曲幾百種,而白馬湖水鄉(xiāng)的搖籃曲卻很有一點特殊。這里的搖籃可不是那很精致的溫柔箱,只是天然的小漁船的船艙,父母還在一邊勞動作業(yè),在撒網(wǎng)捕魚,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親自動手推動搖籃哄小寶寶睡覺。原來那只是小漁船在隨著波浪的顛簸搖晃,小寶寶漸漸地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 歌詞是天然生態(tài)的,也是輕柔的,三段體,很像通常的創(chuàng)作歌曲。歌詞是這樣的,“風兒不吹,樹兒不搖,小鳥不飛也不叫,小鳥不飛也不叫,小寶寶要睡覺,小寶寶要睡覺。風兒不吹,浪兒不高,小小的船兒輕輕地搖,輕輕地搖輕輕地搖,小寶寶快睡覺,小寶寶快睡覺,風兒不吹,云兒不飄,夜晚星空靜悄悄,夜晚星空靜悄悄,小寶寶睡著了,小寶寶睡著了!庇袠溆欣擞性,有鳥有船有星,自然風景怡然優(yōu)美恬靜。既遞進而又有層次,內(nèi)容也豐富。 根據(jù)音樂家們分析,這很可能是一首較為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歌曲。但也是一種自然的心聲流露。我們曾向眼下已經(jīng)八十五的趙廣橋老人了解,他說這是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文化工作隊曉星同志教會他們演唱的。說到新四軍文化工作隊,那可是新四軍四師的一個文藝團體,一九四三年,曾在我們南閘水鄉(xiāng)湖蕩里的村莊堅壁清野,他們在這里是一邊排節(jié)目,一邊教婦女唱歌識字,還一邊參加生產(chǎn)勞動。當時除了教一些抗戰(zhàn)歌謠以外,還教一些婦女翻身歌謠。曉星同志應該是一位會作曲的音樂家,他也許是看到白馬湖邊這一真情實景而萌動創(chuàng)作了這首搖籃曲。這里沒有戰(zhàn)爭的硝煙,是一種安寧和美好,所以它能夠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一首“小寶寶討喜寶”一首兒歌,也很有意境,歌詞是這樣的“小寶寶討喜寶,睡覺不哭也不鬧,爸爸媽媽去勞動,回家?guī)大元寶! “媽媽縫衣多辛苦”這首兒歌則是出之小寶寶之口,歌頌母親做衣服的辛苦,這是我們當時上幼兒園時,老師教唱的!按巴馓焐蠞M天星,屋里亮著小油燈,每天半夜到三更,媽媽燈下一針針,媽媽縫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愛惜”。是的早年,我們小朋友穿的衣服都是媽媽每天夜晚在油燈下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為什么媽媽要在夜晚縫呢,因為爸爸媽媽白天要參加生產(chǎn)勞動。這首兒歌正是一首母愛主題的好典范。 鄉(xiāng)土而又傳統(tǒng)古老的兒歌還有夜啼歌,歌詞是這樣的:“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小兒郎,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這首兒歌里表現(xiàn)了某種封建迷信色彩。說小寶寶每到夜里總是夜啼哭鬧,那時候沒有兒科醫(yī)院,不知道小寶寶哭鬧還是身體哪里不舒服,要解決這個辦法,也就是請私塾先生用紅紙寫一首夜啼歌貼在大路口的顯眼處,讓過路的人念一遍,這樣小寶寶就會不哭了。 總之白馬湖畔的鄉(xiāng)土兒歌內(nèi)容很是豐富,都是很淳樸的歌詞語言。句式簡單沒有痛苦,沒有悲哀,沒有戰(zhàn)爭,沒有政治,是一片很純凈的童心藍天。 南閘民歌中童謠比例占有較大的比重,我們搜集到近兩百首。多是沒有音樂旋律的順口溜。童謠的內(nèi)容很是廣泛而又復雜,有開啟智力的智力游戲,有反映時代的兒童心聲,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渴求,都是取材于兒童的各種趣味生活和娛樂生活。 開啟智慧之窗的童謠有數(shù)數(shù)類,有的復雜數(shù)字顯得很深奧。像“天上黃河十三彎”,這大概是在夏天滿天星斗的夜晚,母親指著星空中的銀河進行數(shù)字數(shù)數(shù),天上黃河十三彎,一個彎里三棵樹,一棵樹上三個杈,一個杈上三個枝,一個枝里三個窩,一個窩里三個蛋,數(shù)出來就是聰敏寶貝蛋。這種數(shù)列游戲太復雜,一個成年人也很難立時就算出答案來,但這也表明了母親對寶貝的急切的希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什么一只青蛙四條腿,兩只青蛙八條腿。也有的說是一條板凳四條腿,兩條板凳八條腿。這是讓大一點的兒童猜的,就像饒口令一樣,看誰能夠數(shù)到數(shù)字最多的點。 有希望兒童盡快成長的,將來希望兒童長大了苦錢發(fā)財致富的。有“小板凳,跺跺崴,捅個窩子發(fā)發(fā)財,小板凳,跺跺崴,捅個窩子就發(fā)財。”這小板凳就是對寶寶的指代。很有點形象。 白馬湖邊的漁村有好多童謠是很形象地敘述漁民生活的。像“鯉魚鯉魚千千,逮個鯉魚腌腌,吃半邊留半邊,再留半邊到春天”。這首童謠又預示著生活要勤儉節(jié)約,要知道節(jié)約儲備,到春天青黃不接時,再吃另外半邊的咸魚。 還有一些是表現(xiàn)傳統(tǒng)童趣思想的童謠,估計已經(jīng)年代已久,看不到潮流歲月的痕跡。像“風來了雨來了小和尚媽媽夾個鼓來了”,這里表現(xiàn)的是在干旱年份缺雨,突然雷雨大風。這時候那些很自由放蕩的孩子們,充滿野性地在野外歡呼,既是一種勝利的自豪,更有一種開懷的喜悅。把那種很自然理想的童趣歲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像“蕖蕖菜”則又是表現(xiàn)舊年水鄉(xiāng)農(nóng)家生活的苦難。“蕖蕖菜,一肚子水,媽媽養(yǎng)個苦死鬼,爸爸說的撂下河,媽媽說的叨叨鬼!碑斈昝考叶加行『⒆雍脦讉,幼小的孩子由于母親的奶水不足,加之身上有些病痛,沒有治療。小孩子就是整天地啼哭。這個爸爸整天地勞累,回家后又聽到孩子不住嘴地啼哭,顯得心煩意亂,就想把這整天啼哭的苦死鬼丟棄掉,而還是母親舍不得,媽媽不允許,是媽媽的心頭肉,媽媽說還是留著吧,以后長大了談談說說,叨叨鬼也是好的。 還有的童謠是明顯地表現(xiàn)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觀念,是舊傳統(tǒng)習俗男尊女卑的印記,像“男子漢,能干干,沿街跑,一條漢”,“小丫頭,少路走,不出門,鍋門口”。所以,在白馬湖水鄉(xiāng)就有男孩子叫沿街跑,女孩子叫鍋門口蹲的說法。還有“和尚和尚一條漢,丫頭片子沒處站”,“窯碗不是盆,女人不是人”。到建國后,提倡婦女翻身的時代,這些童謠也就很自然地退出歷史舞臺。 二零零九年,南閘民歌被批準為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作為民歌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兒歌童謠,我們民歌工作也予以了高度重視。這二年,我們對兒歌童謠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并把民歌進課堂作為民歌傳承推廣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南閘中心小學,南閘中心幼兒園把這種傳承作為主要活動項目進行開發(fā)利用。在這里我們認為,民歌進課堂的教育應該有一個尺度和力度。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兒歌童謠我們要留存和傳承繼承,對于那些行將滅亡的舊觀念的兒歌童謠,也要讓目前少年兒童幼兒熟悉和了解。既是一種學習的借鑒,更是一種新兒歌童謠創(chuàng)作的鼓動,我們在少年兒童中要認真講習兒歌童謠的形成特點以及兒歌童謠中的語言、意境表現(xiàn)手法,激發(fā)起少年兒童即興創(chuàng)作一批新兒歌童謠。讓南閘民歌中兒歌童謠在新時期得到血脈傳承。為南閘民歌的長時代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