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淮安官府過年趣談
2014/11/27 11:26:00 作者:高建平 閱讀:4048 評論:條
春節(jié)作為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都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元宵。除夕守歲,相互拜年祝福。在封建社會,知府也不例外。除了要按民間習俗做好以外,還要組織好封印開印、訪貧問苦、鞭打春牛、祭祀神靈等重大活動。
封印開印儀式
清朝規(guī)定,各級官府在每年的臘月十九至臘月二十二日這四天之內,要選擇一吉日,封閉印信,停辦公務,這就是封印。農(nóng)歷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日之內,也要擇一吉日開印辦公,這就是開印。 封印有著極其講究的儀式。就拿淮安府山陽縣縣衙來講,臘月二十八這天,官員提前請示知縣大人將官印封好。由“禮房”委員官,將龍亭抬至縣衙大堂內,將印敬謹安放于龍亭之內,然后有知縣大人將大堂門掩閉,有專人守護在此。第二天四更,縣衙大門口聚集所有文武官員,執(zhí)事人員均穿著整齊,按照自己的職位身份依次排列好,等著重大儀式即將開始。五更時分,由“禮房”官員在府衙大門口擊鼓三通。知縣穿朝服站在正中甬道上;縣丞、典史、主簿等文武官員分列左右兩旁整官服,準備就緒。后面執(zhí)事人員按規(guī)定左右排列整齊。 主要執(zhí)事有:“頭鑼”兩名、“江南淮安府山陽縣正堂”牌兩名、“肅靜”牌兩名、“回避”牌兩名、“賜舉人及第”牌兩名、“炮手”四名、“火印”四名、“衣箱”兩名、“吹手”四名、“令字旗”四名、“清道旗”兩名、“飛虎旗”兩名、“五色旗”十名、“金瓜”“銀瓜”各兩名、“捆綁手”四名、“耳箭”“虎頭刀”各兩名、“紅棍”兩名、“皂班”四名、“后擁”十名、“傘扇”“轎夫”各八名。
執(zhí)事人等魚貫前進,至儀門(又叫二門)前,知縣行一跪三首;門吏齊鼓五聲,報開儀門三炮,知縣行至大堂前正中月臺上跪下謝恩,如見皇帝一樣,行三跪九磕首。
官員按照級別大小,依次排序井然,站立月臺之下。到吉時齊跪,“禮房”官員跪稟告“封印”大吉。 “開印”儀式與“封印”儀式相同。但在封印期間,若發(fā)生命案和盜竊等重大案件除外。
訪貧問苦
知縣在封印后,大都要帶人到民間訪貧問苦,體察民情。據(jù)淮安地方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在淮安府山陽縣任知縣的官員中,有絕大多數(shù)的官員要在每年“封印”后擠出時間,深入農(nóng)戶訪貧問苦,關心民生。
原淮安府山陽縣大堂(今遺址在鎮(zhèn)淮樓之西)迎南的金柱(金柱,古建筑術語)上有一副楹聯(lián)云:“不食民一飯,不愛民一錢,乃吳隱之做太守;先天下而憂,后天下而樂,是范文正作秀才。” 吳隱之、范仲淹這兩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作為淮安府山陽縣令效法的榜樣。吳隱之:字處默,晉郢城人,以儒雅標名。任職常州太守、廣州刺史、輔國功曹等,皆清操;范仲淹:北宋名臣,未作官時,曾作《岳陽樓記》,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范曾任職過楚州糧料院主官。見《同治山陽縣志職官》條款。
鞭打春牛
每年立春日,淮安府山陽縣衙大門、儀門大開,對全城老百姓開放。大堂前設香案,供祭品,百姓手執(zhí)彩旗,敲鑼打鼓而來。儀式開始后,知縣率官民面北而跪,祭祀春牛芒神。祭祀完畢后,知縣三擊鼓,眾官吏執(zhí)彩仗繞牛三圈!岸Y房”胥吏高唱“鞭春、打春”;縣官將春牛擊破,牛肚內事先填滿的五谷、干果、紅棗、核桃等食物紛紛落地,眾官員及百姓歡呼搶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年年有余。
隨后官民齊出縣衙開始游街鬧春,鼓樂、獅子、高蹺、旱船、舞龍、嗩吶、黑轎驢等民間文藝活動盡興表演。官民同樂,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吉祥歡快的氣氛,將打春活動推向高潮。
祭祀神靈
過去在淮安府山陽縣衙二門東西各有一座祠堂,東為“土地祠”西為“衙神祠”。
“土地祠”:里面供奉的是土地神,掌管人間善惡,行為道德,并能保護一方百姓歲歲平安、年年豐收。
“衙神祠”:里面供奉的是漢代名相蕭何。蕭何封宰相之前曾在江蘇沛縣擔任過衙門內胥吏,后因為功績卓著被劉邦封為綽侯。
在每年的大年初一,知縣都要親自到這兩座祠堂祭祀。一方面是保佑本縣平安,老百姓糧食豐收。另一方面是保佑自己飛黃騰達。與此同時,知縣還要到山陽縣衙三堂西北角的“大仙樓”去祭祀,大仙樓內供奉的是守印大仙。知縣通過祭祀守印大仙來保佑自己在任上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