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雜劇本《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大戲曲家關漢聊的力作,明代改成傳奇本《金鎖記》,后人又改編成京劇。數百年來,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其實,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如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東北有個竇娥巷,就是竇娥當年居住的地方。
當時,在楚州首縣山陽城北門內向東的一條蠟燭巷內,住著一戶姓竇的貧苦人家,戶主竇秀才屢試不第,不到50歲,夫妻雙雙染病身亡,遺下孤女——只有7歲的竇端云,被鄰居蔡婆婆收養(yǎng)。蔡家靠放高利貸為生,蔡婆婆丈夫早故,只有一個兒子蔡文,竇端云被收養(yǎng)后改名竇娥,一家三口也還算過得去。
竇娥滿15歲那年,已是肌豐冰雪、蓮臉生春的俏麗姑娘,大她3歲的蔡文也已文章有成,知書達理,兩人恰似天生的一對。于是,就由蔡婆做主,給蔡文和竇娥完了婚。小夫妻本來就是青梅竹馬,親如兄妹一起生活,婚后更是相敬如賓,孝順老母,舉家終年笑聲不歇。
大比之年,蔡文要進就趕考,老母、少婦皆不能相陪,只好約請鄰人張曲作伴。這張曲從小喪父,不讀詩書,性如野馬,加之他生就一副長長的驢臉兒,當地人沒有一個喊他的名子,都叫他“張驢兒”。誰知這張驢兒心地歹毒,早就想把把貌美賢慧的竇娥占為己有,只恨無機會可乘。他做夢也想不到蔡家會約他為伴進京,不由暗自歡喜。一邊假獻殷勤,一邊另打主意。進京途中,蔡文求取功名心切,端坐船頭對月夜讀。張驢兒一會兒端茶,一會兒送水,半夜過后,他乘蔡文倦怠,猛然將其推落水中,用謊話騙過艄公,自己稍稍回到山陽,擠出眼淚向蔡家婆媳哭訴說:“蔡相公捧書夜讀,打盹跌落河中,風大浪急,黑更半夜,自己勢單力薄,無力相救,只帶回他的書箱、包裹和盤纏!闭f罷放聲大哭,蔡家婆媳一聽,如雷轟頂,痛不欲生,望著張驢兒捧上來的銀兩盤費和他那痛哭悲哀的樣子 ,心中并沒有生疑,只是自嘆命苦,望北啼哭。
過了一段時間,張驢兒見他第一步得手,便進一步向蔡家婆媳大獻殷勤,并不時挑逗竇娥。無奈竇娥心堅如鐵,執(zhí)意不從,又礙著蔡婆婆的面,不敢放肆。于是張驢兒竟把蔡婆婆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就又想出了一個歪點子:先把蔡婆婆毒死,最后對付竇娥。一天,蔡婆婆生病,竇娥迫于生計要出去做點小生意養(yǎng)家糊口,就囑咐鄰居張媽(張驢兒母親)來照看一下婆婆,張驢兒見時機已到,偷偷買回砒霜,趁母親給蔡婆婆送飯之機下毒,然而事有湊巧,張驢兒放藥的那碗飯反被他自己的母親端錯碗誤吃了。欲害蔡婆婆不成反而把自己的媽媽毒死了,這時張驢兒仍不知悔悟,繼而再生歹心。他跑到州衙鳴冤告狀,反誣蔡家婆媳毒害了他的母親,楚州太守胡應舉收了賄賂之后,草菅人命,不問青紅皂白,將蔡家婆媳捉上公堂。竇娥在嚴刑拷打面前,堅不招供,貪官胡應舉無奈,又當著竇娥的面對她婆婆用刑?蓱z老人本來就體弱多病,加之高齡喪子的折磨,哪里還經得起如狼似虎的棍棒酷刑,那悲慘的叫聲動天驚地,聞者無不淚下。竇娥恐年邁婆母命喪黃泉,長嘆一聲,違心地向胡太守承認張媽是她一人所害,與婆婆無關。于是胡太守當堂釋放了蔡婆婆,將竇娥長枷重鎖關入死囚牢。
行刑那天,正值農歷六月初六,本該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天氣,但竇娥一路呼冤,感天動地,路人無不為之動容,一時楚州城里淚如雨下。到中午行刑時偏又陡起狂風,刮得天昏地暗、雪花飄落 。人人皆稱是竇娥冤情感動上蒼。恰逢巡案官船路過,凍得巡案大人在艙中發(fā)抖,因驚其怪,令停船登岸。幾經周折,最終問明案情。貪官胡應舉去職問斬,罪大惡極張驢兒凌遲處死,洗了竇娥之冤。這就是《竇娥冤》,也叫《六月雪》的本來事實。打那以后,當地人為了緬懷竇娥的賢慧,就把蠟燭巷改為竇娥巷,一直到今天。只有“文革”年間被短暫改名為“斗婦巷”
數百年來,這條長約一華里的普通小巷,雖寂靜古樸,卻年年吸引著大批中外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