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陵是淮安的一個老地名,在廢黃河邊上,位于欽工、順河、蘇嘴之間。先是一個村莊,明《正德淮安府志》卷之5《里圖》記載:“茭陵村,或云其地有楚元王交墓,故云。茭當作交。”并說其地屬馬邏鄉(xiāng)。《天啟淮安府志》卷之3《建置志一·集》亦云:“茭陵村,楚元王墓在其地,當作交陵!本碇24《叢紀·叢談》云:“交嶺,楚元王名交,其墓在城東北邊河,稱為高嶺。淮安土音,以交為高也!薄肚』窗哺尽肪5《城池·山陽縣·村》:“茭陵村,亦作茭陵,舊云楚元王墓在此!贝藭r其地仍屬馬邏鄉(xiāng)。
以上文獻記載中包含兩個意思,第一,“茭”是“交”字之訛。淮安方言中確實“交”讀成“高”,就連“交”字同音字也多讀“高”,如“教”即讀高,高(教)人寫字、高(教)人算帳等。過去聽人說地名謎語,其中有一條為“墻頭上撒尿——茭陵(高淋)”。第二,茭陵是因為楚元王劉交的墓在這里,故而稱茭陵。對于這種說法,自古即有諸多質疑。明《正德淮安府志》卷之5《里圖》:“按楚元王交墓在徐州,當為附會,墓葬何人,俟考。”金石考據家吳玉搢《山陽志遺》卷1也作了辨析。他認為,第一,淮安《郡志》“陵墓”這一卷內,從未記載過有楚元王墓;第二,無論是交還是茭,淮安方言都讀“高”,與劉交沒有關系;第三,劉交的封地為東海、薛郡、彭城36縣,其都在彭城,即今徐州。那時山陽(今淮安)不在所封境內,死后怎能葬到此處?第四,《漢書·郡國志》彭城郡彭城縣下注云:“城西二十里有山,山下有楚元王墓!薄霸跄顾谥兀瑲v有明據,豈得以一‘交’字,遂傅會在此!庇终f,“今郡城有楚元王廟,自宋以來有之,不知創(chuàng)始何人!彼J為可能是流傳過程中產生的錯誤。
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劉邦的同父異母弟弟,封于楚國,建都彭城,死后謚元王,葬于徐州銅山縣境內夾河鄉(xiāng)的楚王山上。《后漢書·郡國志》引《北征記》載“彭城西二十里有山,山陰有楚元王冢!薄段簳さ匦沃尽份d“彭城有楚元王冢!北蔽横B道元《水經注》獲水條:“獲水又東逕同孝山北,山陰有楚元王冢,上圓下方,累石為之,高十余丈,廣百步許,經十余墳悉結石也! 1986年此墓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交之墓在徐州,史記載清楚,流傳有序,不當有錯。
到了清代后期,茭陵已是一個較大的集鎮(zhèn)了,而且有兩個,分別被稱之為大小茭陵!锻紊疥柨h志》卷2《坊鎮(zhèn)》記有“大茭陵鎮(zhèn)、小茭陵鎮(zhèn)”,這時屬年登鄉(xiāng)。大茭陵即現在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小茭陵在現在的張莊,都在廢黃河邊上,兩者相距很近。
茭陵又稱茭陵溝!锻紊疥柨h志》卷19《古跡》:“交陵溝在城東。舊志:俗傳楚元王葬處!
茭陵是防護黃河的重要地方!豆饩w淮安府志》卷7《河防三》說:“自車路口,至上河汛大茭陵止。”有一道防御黃河的汰黃堤,一名太荒堤,一名太行堤。是明代末年民眾修筑的,康熙三十八年重修過!肚』窗哺尽肪6《河防》記載,此處屬海防廳所管,為山陽、阜寧二縣黃河南岸工程,名為山陽縣童營汛,還設立童營司巡檢署。汛就是防河的地段。府志記載童營汛管理范圍為:“上自外河廳上河汛界新港頭起,下接下河汛界童家營止,計三十三里,縷堤長六千二十七丈五尺!逼渲小靶≤贶9び赫辏1732)筑。新港至小茭陵月堤一道、月堤內格堤二道,康熙三十六年(1697)筑!薄按筌贶9び赫曛竦桃坏!庇刑萍冶、外縷堤、小茭陵、何家莊、大茭陵5個工程點,互相連結成一線。
明明其地為茭陵,為什么叫童營汛呢?原來童營汛公署設在童營,其地今在阜寧縣境內,其實就在蘇嘴馬邏村的東北。當年還沒有阜寧縣,其地都在山陽縣境內?滴跞迥辏1696)黃河于童營決口,童營沖壞了,公署就遷到茭陵來,反正茭陵也在它的防區(qū)之內!肚』窗哺尽肪11《公署》云:河標“童營司巡檢署,乾隆三年(1738),奉文移建茭陵地方。前堂三間,大門三間。余草房八間!蓖癄I巡檢汛界起,下至大套巡檢汛、陳家社迤下止,為阜寧縣下河汛。
到了民國,茭陵是淮安北鄉(xiāng)的重要集鎮(zhèn)之一,商業(yè)繁盛,即使是平時, 來往買賣的人,也是絡繹不絕。1941年4月,在茭陵南不遠的大胡莊發(fā)讓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26日拂曉,從漣水縣城出發(fā)的200多名日軍和500多名偽軍,突然包圍淮安縣大胡莊。駐大胡莊的新四軍第3師第8旅第24團第2連迅速展開,利用院墻、豬圈和房屋頑強抗擊,連續(xù)打退敵多次沖鋒。但因眾寡懸殊,副營長鞏殿坤、連長晉志云以下82人犧牲,只有1名重傷員幸存。與劉老莊戰(zhàn)斗相比,此次戰(zhàn)斗時間更早。前者是麻痹輕敵,未及時轉移,因而蒙受損失;后者是受到日偽突然襲擊,戰(zhàn)斗英勇頑強,在性質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1943年4月24日,日偽軍又縱火焚燒茭陵,將茭陵鎮(zhèn)燒成一片焦土。1986年,淮安人民已在此處建造了“大胡莊戰(zhàn)斗紀念塔”。如今,江蘇省民政廳已撥款擴成了大胡莊烈士陵園。
茭陵原來是防御黃河水患的重地,如今成為排除內澇的關鍵。蘇北灌溉總渠建成以后,渠北積水無法排出。國家在茭陵建抽水站,1979年5月第一期工程即茭陵一站建成,開挖引河,安裝12臺軸流泵,將積水抽出排入廢黃河。1981年啟動第二期工程,建設茭陵二站副站工程,于1986年底竣工,抽水力度更大,因而灌溉渠以北旱澇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