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1857--1909),清末小說家。字鐵云、云湍,號洪都百煉生。祖籍丹徒(今鎮(zhèn)江),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蘇六合(今南京),寄籍淮安,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后歸葬淮安。
劉鶚少精算學,能讀書,然無意科舉。他研究過數(shù)學、醫(yī)學、水利等。先后在河南巡撫吳大澂、山東巡撫張曜處做過幕賓。光緒十四年(1888)黃河決口于鄭州,劉鶚以同知投效于吳大澂,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補知府。后棄官經(jīng)商。八國聯(lián)軍入北京后,劉鶚曾從俄軍處以賤價購買侵略者所掠太倉粟轉(zhuǎn)賣給居民,賑饑困者,全活甚眾,而數(shù)年后卻被劾私售倉粟,罪戍新疆而死。
生活于晚清的劉鶚,對于封建社會殘敗的局勢感到悲哀和絕望,但又想挽救這種局面于萬一。他曾積極向清廷提出“扶衰振敝”的主張,建議筑路開礦,認為“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與羅振玉書》)。他站在“洋務派”的立場上想挽救當時已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所著小說《老殘游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及官吏的昏庸殘暴,影響頗大。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其為:“其書即借鐵英號老殘者之游行,而歷記其言論聞見,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信仰,并見于內(nèi),而攻擊官吏之處亦多!薄皻v來小說,皆揭臟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劉鶚又喜收藏金石甲骨,著有《鐵云藏龜》、《鐵云藏陶》、《鐵云泥封》,另有《鐵云詩存》、《勾股天元草》、《歷代黃河變遷圖考》等書傳世。
關于劉鶚“罪戍烏魯木齊”之事,羅振玉在《五十日夢痕錄》中記道:“聯(lián)軍入都城,兩宮西幸,都人苦饑,道殣相望。君(劉鶚)乃挾資入國門,議賑恤。適太倉為俄軍所據(jù),歐人不食米,君請于俄軍以賤盡得之。糶諸民,民賴以安。君平生之所以惠于人者,實在此事。而數(shù)年后,柄臣某乃以私售倉粟罪君,致流新疆死矣!睋(jù)說,1908年,劉鶚在南京組織“三洲地皮公司”,擬在南京對岸的浦口購地開商埠。此時,京浦鐵路的興建已有成議,浦口為其終點,頃刻地價飛漲,劉鶚所得的千畝荒地遂為眾人矚目。江浦豪紳陳瀏曾在總理衙門任記名章京,雖已退休在家,亦欲強行得地,因被劉鶚拒絕,于是致信京中,指控劉鶚以漢奸罪名,是為外國人購地。由此禍起,劉鶚成眾矢之的。軍機大臣袁世凱更是以“壟斷礦利,貽禍晉沂”,“勾結外人,盜賣倉米”的罪名,下令關押了劉鶚。7月19日(清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清廷在外務部關于劉鶚“貪鄙妄謬,不止一端,請旨懲處”的奏折上批示:“革員劉鶚違法罔利,怙惡不悛,著發(fā)往新疆,永遠監(jiān)禁。該犯所有產(chǎn)業(yè),著兩江總督查明充公!睅滋旌,劉鶚未被審訊即由南京起解,發(fā)配新疆迪化,1909年元旦(清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日)抵達迪化。
據(jù)《烏魯木齊大事記》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老殘游記》作者劉鶚被清廷流放到迪化,住城隍廟內(nèi),以采藥、醫(yī)病謀生!钡匣缒甑某勤驈R,是全城數(shù)十座寺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其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位于原迪化城內(nèi)的大西門附近(今烏魯木齊市中山路新中劇院址)。這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坐北向南,有三個大圓門,廟內(nèi)分前庭、東側院、大殿、后殿等。前庭是古戲院,戲臺位于南面。廟內(nèi)香火旺盛,游客不絕,是當年迪化城道教的重要活動場所。同時,也是乞丐、貧民的寄居之所。作為“遣犯”的劉鶚,既不是皇室宗族,也不是達官顯貴,只好在城隍廟里尋棲身之地。據(jù)說,因為劉鶚會念經(jīng)講道,又懂得中醫(yī)之道,所以被廟內(nèi)主事收留,安排在戲臺下左側第三間小房內(nèi)居住。為了維持生計,他跟隨一位被稱作“劉長腿”的道士行醫(yī)接診。由于劉道士醫(yī)術高明,求醫(yī)者不絕,劉鶚與其采藥施醫(yī),醫(yī)術漸進,“神醫(yī)二劉”聲譽滿城。不久,劉道士云游外出,劉鶚一人就擔起了在此行醫(yī)的重任。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正月,劉鶚開始撰寫《人壽安和集》。
四月,劉鶚致信姻親、甘肅布政使毛慶蕃(字實君):簡述了流放途中的身心折磨;在戍寫出醫(yī)書《人壽安和集》;更提到巡撫聯(lián)魁接宣統(tǒng)改元大赦詔令,將發(fā)配新疆的32名官員一律開列名單上報,他向往著生入玉門關,豈知只有兩人獲釋,令他空喜一場。
五月,劉鶚“忽患風痰,時醒時昏,醫(yī)治罔效”。
七月八日(1909年8月23日),劉鶚早晨起床時失足跌到,診斷為“中風”,因搶救無效而病故,時年52歲。
劉鶚在迪化(烏魯木齊)生活了235天。
劉鶚逝世后,無錢治喪。姻親、甘肅布政使毛慶蕃致電新任新疆巡撫袁大化,請力助之。劉鶚的老仆人李貴為其收斂入棺,披麻戴孝,驅(qū)車東歸。劉鶚的兒子們在蘭州、洛陽迎候,護送靈柩返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東南曹圍。
參考資料:
1、《新疆歷史名人》,劉長明、周軒主編,新疆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烏魯木齊市志》,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烏魯木齊掌故》(一),柳蔭楠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
4、《奇人劉鶚流放新疆》,冬雨著,2008.07.23
5、《劉鶚大事年表》,360百科20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