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最新在线_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_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_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首頁 > 淮史百科 > 辨訛 > 古射陽考

古射陽考

2014/9/9 15:05:50    作者:劉懷玉    閱讀:4387    評論:0

  射陽,是歷史上存在于江蘇北部的一個古縣。為了區(qū)別于今天新建在蘇北的射陽縣,所以在“射陽”二字前冠以一個“古”字。
  古射陽縣是山陽縣的前身,也就是今天淮安縣的前身。這一點古今學者都承認,從沒有人懷疑。例如,唐杜佑《通典》卷181云:
  “山陽,漢射陽縣地,晉立山陽郡;蛟茲h吳王濞反于廣陵,山陽王率眾拒之,因以山陽為名!
  臧勵和等人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淮安縣”條云:
  “漢射陽縣,三國時廢,晉復(fù)置,東晉改曰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仍為山陽,明清俱為江蘇淮安府治。民國廢府,改縣為淮安,屬江蘇淮揚道!
  新版《辭海》“淮安”條亦云:
  “漢置射陽縣,東晉改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復(fù)名山陽縣,1914年又改淮安縣!
  上引典籍、辭書中的幾條資料,對于古射陽縣即今淮安縣前身的解釋,無疑都是正確的。但是,對于它的沿革關(guān)系,后兩條卻說得有點不夠準確。例如,“東晉改山陽縣”這句話就不正確,準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分其地置山陽縣。”因為新建山陽郡、山陽縣時,射陽縣仍然存在,而且,山陽、射陽二縣還同時并存了相當長的時間,故不應(yīng)說成是“改”。
  古射陽縣大約廢于南朝劉宋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了。由于年代久遠,人們不容易說清它的歷史沿革情況,故常致訛舛,F(xiàn)根據(jù)有關(guān)歷史典籍,粗作鉤稽,為古射陽的興廢及其間幾百年中的歷史沿革,作些簡單的考證:
  西漢
  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元狩六年)置臨準郡,治盱眙縣,轄29縣。射陽縣亦于此時始建,為其轄縣之一,與淮陰等縣并列。見《漢書》卷28上。應(yīng)劭注曰:“在射水之陽!贝藶椤吧潢枴、“射水”之名首次見之于史志。
  公元前69年(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廣陵王相勝之奏奪王射陂草田,以賦平民。見《漢書》卷63《廣陵厲王劉胥傳》。張晏注曰:“射水之陂在射陽縣。
  公元9年王莽篡漢,更國號為“新”,大改全國地名,改射陽縣為監(jiān)淮亭。見《漢書》卷28上。
  東漢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未幾即恢復(fù)射陽縣名。公元72年(漢明帝永平十五年)省臨淮郡,原下邳屬境仍歸下邳,射陽縣劃屬徐州廣陵郡。見《宋書》卷35州郡一。
  又,《后漢書》志第十九云:“射陽,故屬臨淮!崩钯t注曰:“有梁湖,《地道記》曰:有博支湖!
  公元160年(漢桓帝延熹三年)臧洪(160-195)生!逗鬂h書》卷58:“臧洪字子源,廣陵射陽人也。”李賢注曰:“射陽故城在楚州安宜縣東也。”(案,此語不確,見后考證。)
  公元200年(漢獻帝建安五年)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顿Y治通鑒》卷六十三:“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孫策西擊黃祖,登誘嚴白虎余黨,圖為后害。策還擊登,軍到丹徒,須待運糧!焙≡凇吧潢枴倍趾笞⒃疲骸吧潢柨h前漢屬臨淮郡,后漢屬廣陵郡。應(yīng)劭曰:‘在射水之陽!癯萆疥柨h有射陽湖,即其地。賢曰:‘射陽在今楚州安宜縣東!
  公元220年-265年(三國時代)三國時廢,見《宋書》卷35州郡-“射陽令”條。
  西晉
  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置射陽縣,見《宋書》卷35州郡-“射陽令”條。又《晉書》卷15地理下云:徐州廣陵郡統(tǒng)入縣,射陽、淮陰、鹽瀆、淮浦等,同為其所屬。
  公元282年(太康三年)廣陵太守治淮陰故城,后又治射陽。見《宋書》卷35州郡-“廣陵太守”條。
  東晉
  公元411年(晉安帝義熙七年)建山陽郡、山陽縣!稌x書》卷15地理下云:“永嘉之亂,臨淮、淮陵并淪沒石氏,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惟半……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徐州,淮南但為徐州……又分廣陵界置海陵、山陽二郡!庇帧端螘肪35州郡一“山陽太守”條云:“山陽令,射陽縣境,地名山陽,與郡俱立!
  南朝劉宋
  公元420年-479年(劉宋首尾共六十年時間)宋因晉制,射陽縣屬南徐州刺史臨淮太守。臨淮太守領(lǐng)縣七,射陽、淮陰、淮浦等均為其屬縣。《宋書》卷35州郡一云:“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后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fù)立!
  劉宋時山陽郡、山陽縣與射陽縣同時并存。山陽太守屬南兗州刺史,與廣陵太守(轄江都、高郵等縣)、海陵太守(轄如皋、臨澤等縣)并列!端螘肪35州郡一記載:
  山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分廣陵立……領(lǐng)縣四:山陽令:射陽縣境,地名山陽,與郡俱立。
  鹽城令:舊曰鹽瀆……晉安帝更名。東城令:晉安帝立。
  左鄉(xiāng)令:晉安帝立。
  南齊
  公元479年-502年(南齊首尾共二十三年時間)據(jù)《南齊書》卷14州郡上記載,南齊仍有射陽縣建置,屬南徐州(鎮(zhèn)京口,即今鎮(zhèn)江)臨淮郡,但屬于“江左流寓”的僑置郡、縣,“郡無實土!倍疥柨、山陽縣屬南兗州(鎮(zhèn)廣陵),漸成重鎮(zhèn),是有“實土”的郡、縣,山陽縣實兼有射陽縣地,且于其境僑置陽平郡(轄泰清、永陽、安宜、豐國四縣),又割土立東平郡(轄壽張、淮安二縣)。山陽郡仍轄有東城、山陽、鹽城、左鄉(xiāng)四縣。由此可知,射陽縣自南齊始名雖存而實亡,山陽縣遂單獨存在下來了。
  從以上簡單沿革來看,古射陽縣始建于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假定它被廢的時間確為劉宋末年(479),那么,它前后共存在近六百年的歷史。其間只有三國時被廢過約四、五十年,其余時間均以實體存在于中國歷史上;窗部h的前身山陽縣原先是其境內(nèi)的一個鎮(zhèn),于東晉末始分立為山陽郡、山陽縣。此后,射陽、山陽二縣同時并存了六、七十年(不算南齊時江南僑置的射陽縣)時間。
  后來,射陽被廢,山陽便兼有其境,間或有變化。但一直沿襲至今。
  關(guān)于古射陽縣的另一個有爭論的問題,是古射陽縣城或云射陽故城在什么地方。
  古代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應(yīng)劭、張晏、沈約、酈道元、李賢、宋白、胡三省等人。這些古人的意見主要有兩種:一是說射陽故城在今寶應(yīng)縣東的射陽鎮(zhèn),另一種意見說在山陽城西即今淮安城西。前一種意見始于唐章懷太子李賢,后一種意見則以酈道元為代喪,F(xiàn)在的人多信前說,而我則認為后一種意見比較可靠,F(xiàn)將我的看法敘述如下:
  最早持古射陽在寶應(yīng)縣東說的就是李賢。他注釋《后漢書·臧洪傳》時說:“射陽故城在今楚州安宜縣(案即今寶應(yīng)縣)東也!币院蟪诌@種說法的都拿他這句話作為依據(jù)。其實,最早解釋古射陽位置的并不是李賢,而是東漢末年的應(yīng)劭。他在《漢書集解》中的解釋只有五個字:“在射水之陽!边@是迄今所知最原始的說法。按照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地名命名方法,射陽一名來源予射水是正確的。水之北曰“陽”,射陽當在射水之北,而射水則應(yīng)主要呈東西走向的河流。
  查今天蘇北淮安、寶應(yīng)地區(qū)東西走向的河流中,沒有一條叫過射水,就連南北的河流也沒有叫射水的,甚至連名字上帶有過“射”字的也沒有,地方志和各種史料上查不出一點痕跡。大約射水是一條古河道,早已湮沒了。因此,根據(jù)這一記載來尋找古射陽的位置已是不可能了。
  但是,可以判斷古射陽位置的資料還是有的。
  第一,“監(jiān)淮亭”這名字透露了消息。公元九年,也就是古射陽建縣后一百二十多年,王莽篡漢,大改天下地名,將射陽縣改為監(jiān)淮亭!氨O(jiān)淮”這個名字說明,古射陽應(yīng)在淮水之濱,不當在離淮水遙遠的今射陽鎮(zhèn)。當時沿淮河的一些縣名,幾乎都改為帶有“淮”字的名字,例如,臨淮(今盱眙)改為淮平,淮浦(今漣水)改為淮敬,等等。盱眙、漣水等都在淮水之濱;故得如此,射陽改為監(jiān)淮,情況當不例外。這是古射陽臨近淮水,不在今天射陽鎮(zhèn)的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第二,《宋書》的記載不容懷疑。公元487年,沈約利用別人的成稿修成的《宋書》中記載,當時山陽與射陽二縣并存,但隸屬關(guān)系不同。射陽與西邊的淮陰、北邊的淮浦(今漣水縣)等同屬南徐州,而山陽郡領(lǐng)鹽城,東城、左鄉(xiāng)、山陽四縣,與南邊的高郵等同屬南兗州。東城在今淮安復(fù)興鄉(xiāng),左鄉(xiāng)在今淮安博里鄉(xiāng)東邊,與阜寧縣接壤,至今地名尚存,這兩個古地名都在山陽郡(今淮安縣)東部,射陽湖的北岸,今射陽鎮(zhèn)的北部。從這個地理關(guān)系來看,古射陽當在山陽以西,不能越過山陽與東南各縣為伍。山陽縣與東城、左鄉(xiāng)及東邊的鹽城,南邊的安宜(今寶應(yīng))等成為一個整片,今射陽鎮(zhèn)處于這一片的中心點,怎么能成為淮陰、漣水等西北片中的一員呢?結(jié)論很明顯,今射陽鎮(zhèn)與古射陽完全是兩回事;射陽故城決非今之射陽鎮(zhèn)。
  第三,對于射陽故城位置記載最早最清楚的是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該書卷三十“淮水”條下,以清楚的語言記載了淮泗交會處和淮水與中瀆水相交處幾座古城的準確方位:淮水由盱眙向東北流去,首先見到的是當時淮陰縣城,屬下邳郡,位置在淮水東岸。該城之西二里為公路浦。這個淮陰縣的北邊,是淮水與泗水交匯處,兩水交夾處有一角城;此@時轉(zhuǎn)向東行,由淮陰縣城北邊流過。再向東,又遇到淮陰故城,即秦漢時代的淮陰縣城,也在淮水的南岸。再向東即為淮水與中瀆水相交處,名之為山陽口,也就是末口。中瀆水北來與淮水相交路線是:出廣陵至山陽白馬湖,穿過白馬湖不久,即從山陽城西部,即當時已廢置的射陽城邊流過,過山陽浦達山陽口入淮①。酈道元的這段記載,把包括淮陰、山陽、古射陽在內(nèi)方圓幾十公里地面上的河道、城池,敘述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條,使人如臨其境,一目了然。這里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一是射陽故城在山陽城西,這證明了沈約的《宋書》記載的方位是正確的。第二,射陽故城與山陽縣城相距很近。中瀆水道經(jīng)山陽城西、射陽故城,根據(jù)今天的地形來看,中瀆水與今淮安城之間隙地不多,這兩座城應(yīng)相去不遠。后世擴建山陽城時,很可能己將射陽故城大部分納入山陽城的范圍之內(nèi),所以今天很難找到它的遺址了。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李賢的注解也很明確,現(xiàn)在的寶應(yīng)縣東的確有一個射陽鎮(zhèn),而且還是一個古鎮(zhèn),時有漢、唐文物出土,似乎射陽故城就在今寶應(yīng)縣東射陽鎮(zhèn)。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講。第一,從作者方面來看,首先應(yīng)劭、沈約、酈道元等較李賢為早,比較容易接近歷史真實。沈約(441-513)歷仕宋、齊、粱三朝,他修成的《宋書》成書時僅距宋亡八年,劉宋時射陽、山陽二縣并存他是親眼所睹,還可以看到梁時僑置的射陽縣。酈道元為北魏人(466-527),也經(jīng)歷了相當于南朝宋、齊、梁三朝的時代。他曾任關(guān)右大使,公元527年被蕭寶寅所殺。他寫成《水經(jīng)注》,至遲不當遲于這個時候,也就是說,該書至遲成于宋亡后四十年左右。可以認為,沈、酈二人是當時人記載當時的地理情況,不應(yīng)該有誤。應(yīng)劭、沈約、酈道元等人是史、地學大家,又任過朝廷大員,能夠看到當時政府的文件檔案,并能注重實際考察,且有實際驗證的條件。例如酈道元作《水經(jīng)注》,曾引用書籍四百三十七種,還利用了不少漢魏時期的碑刻。本人又游宦四方,不能排除他來過山陽這一事實,因此讀了他的記載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李賢是唐代人(654-684),他注《漢書》是靠召集一班儒生進行的,差錯是很難免的。關(guān)于他對“射陽”的解釋,即使在唐代也沒有完全被學者們接受。杜佑(735-812)的《通典》卷181對此不予理睬,只云:“山陽,漢射陽縣,晉立山陽郡!崩罴(753-814)的《元和郡縣圖志》也是如此,他還記載射陽湖的位置在縣東南八十里,也未講射陽故城就在那里。大約杜、李二人已發(fā)現(xiàn)李賢的注釋有誤,所以就越過他的說法,仍用沈、酈等前賢的解釋。我在這一點上,是有充分理由相信李賢以前應(yīng)、沈、酈和他以后的杜、李,而不信李賢的。第二,再從歷史記載上來看,今射陽鎮(zhèn)在射陽湖西畔,若為射陽故城,當為古邗溝線上的古城;但史無記載。杜預(yù)(222-284)在《左傳》“哀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江淮”條下注云:“于邗江筑成,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贬B道元《水經(jīng)注》“淮水條”也引用了這條注釋。這里只說:“通射陽湖”,未講經(jīng)過射陽故城。由此看來,射陽鎮(zhèn)成為一個較大的鎮(zhèn)市,當是較晚的事情,(當然這并不排斥漢、唐時期已有人類在這里聚居生活。)它的得名應(yīng)是由射陽湖而來的。這一系列地名的因襲關(guān)系,大致可以這樣敘述:首先因為有射水,因而在射水之北所建立的縣便取名為射陽縣。射水東流注入一大澤,因其在射陽縣境內(nèi),故而以射陽湖名之。射陽鎮(zhèn)晚出,因其在射陽湖畔,因此也以射陽命名。這就象今天的射陽河和射陽縣一樣。射陽河古無是名。串場河以東的陸地原為海域,明清以來才逐漸淤成陸地。射陽河為新陸中的河流,由于它是從射陽湖流出,因而也就以射陽名河了。今天的射陽縣,是1942年新建的,以合德鎮(zhèn)為縣治,因其在射陽河附近,故不稱“合德縣”而取名“射陽縣”。我們決不能因為今天的射陽縣與古射陽縣名稱相同,即認為古射陽縣就在今天射陽縣的地方;對于李賢以唐代安宜以東的射陽鎮(zhèn)為古射陽縣故城,我也作如此看法。
 、籴B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淮水)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淬糁畷,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水,二水決入之昕,所謂泗口也。又東過淮陽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淮水右岸,即淮陰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shù)向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逕淮陰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高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王莽之嘉信也!h有中瀆水,首受江于廣陵郡之江都縣……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地理志》所謂筑水也。而北至末口(入)淮……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之故城也。應(yīng)劭日:在射水之陽,漢高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項纏[?]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監(jiān)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荊為山陽公,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zhèn)。中瀆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也!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蘇ICP備13030079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080302000221號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