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實的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
2015/6/8 9:27:07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7805 評論:條
周實(1885-1911)字實丹,號無盡,又號和勁,原名桂生,字劍靈,清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楚州區(qū))車橋鎮(zhèn)人。他自幼就讀于家塾“無盡庵”。13歲讀美國獨立史、法國革命史,萌發(fā)民族思想,18歲入縣學為秀才,1907年入南京兩江師范學堂,接觸西方新學和革命思潮。他目睹清廷腐敗,外侮日亟,時時以革命救國為念。他才氣出眾,議論縱橫捭闔,為同窗所仰。1909年秋冬,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fā)起組織文學團體南社,以文字鼓吹革命,周實聞風而動,成為南社最早的成員之一。不久又與同里阮式(亦辛亥英烈,與周實同時遇難,時人并稱“周阮”)“復創(chuàng)淮南社,為桴鼓之應”。辛亥武昌舉義旗,上海、蘇州、鎮(zhèn)江相繼光復,革命軍南京受挫,時“陷危城”的周實原準備組織學生策應,后應柳亞子之召,赴滬與其會晤,接受同盟會派遣,回淮舉行起義,光復淮安。1911年11月17日,周實被清山陽縣令姚榮澤誘殺,時年27歲。
周實是辛亥英烈,也是南社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遺著《無盡庵遺集》由同社戰(zhàn)友、族兄周偉(號人菊)輯錄,1912年秋于上海面世,收文一卷,詩四卷,詞一卷,北曲一卷,詩話二卷,尊情錄一卷。由于當時印數(shù)不多,現(xiàn)已頗不易得,因此周實的英名長期被埋沒。本文著重談談周實的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祈求讀者和專家教正。
周實在《無盡庵詩話•序》中開宗明義道出他的寫作目的是:“實近輯《詩話》,蓋將取古人慷慨蒼涼纏綿悲感之作而諷詠之、播揚之,使天下仁人志士,英雄俊杰,皆知夫人心慘怛,世變紛紜,岌岌焉不可以終日,或因以感發(fā)而奮興,未始非國家之福也!苯y(tǒng)觀《詩話》,周實的詩歌理論概括進來有四點。
一曰:“因時立吾言”,主張詩歌及時反映社會現(xiàn)實,高度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周實指出:“詩歌之道,所以宣文章之所不能宣,盡文章之所不能盡,而感喟低回,反復詠嘆以出之者也,尤貴因時立吾言,于此不可移易!敝軐嵉倪@一觀點是在他所處的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對傳統(tǒng)詩論的總結和發(fā)展。
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源遠流長,詩論亦然。上古時代,《尚書》中即提出“詩言志”之說,白居易強調“詩歌合為事而作”,顧炎武則主張“文須有益于天下”,清代梅曾亮說:“文章之道,貴因時立言”。悠悠清王朝二百多載,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封建社會已經“痹疲之疾,殆于癰疽,將萎之華,慘于槁木!鼻逋醭拇髲B雖破漏不堪,不避風雨,但閉門自守,對知識分子采取“約束之,羈縻之”的控制政策,造成一批批謹小慎微因循茍且的庸人。他們關心的是官場的升降沉浮和個人得失,一般讀書人墨守髫年學藝皓首窮經的道路,循規(guī)蹈矩,“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事。鴉片戰(zhàn)爭后就不同了,清王朝大廈已墻倒頂坍,國門洞開,帝國主義列強如狼似虎,呑食中國這塊肥肉,“瓜分慘禍依眉睫”(秋瑾:《感時》),“赤縣神州紛割地,黑風羅剎任飄船”(黃遵憲詩)。而昏庸腐敗、醉生夢死的清統(tǒng)治者不思抗爭,妥協(xié)投降,賣國求榮,“婢膝奴顏眼慣看”,“把吾土地媚群兇”,“竭我脂膏以付錢”,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清統(tǒng)治者辛苦經營的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堤壩,被西方的文化沖潰。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揭示現(xiàn)狀和危機,鼓吹愛國精神,以救亡圖存,歷史的重任已經落到青年知識分子身上,周實輩則勇敢地承擔起這一責任,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周實幼年接受了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的作詩填詞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周實認為詩歌是喚醒夢幻、鼓舞人心、激勵斗志的最好的文學形式。詩歌可以“宣文章之所不能宣”的反清思想,“盡文章之所不能盡”的民族感情。周實要“因時”立的“言”就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鼓吹民族主義思想,宣傳民主革命,也就是強調詩歌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作用。
南社成立后,由于強調“反對北庭”,激發(fā)起人們的民族情緒,愛國人士紛紛加入,一時成員猛增。他們雖有共同的思想基礎,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張卻不盡相同。他們中間,有人贊成黃遵憲、梁啟超的“詩界革命”;有的受“同光體”影響,繼承復古主義,接受“復興古學”、“自家言說”觀點;有的口頭上贊成“詩界革命”,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卻又跳不出“宋詩運動”的窠臼,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周實旗幟鮮明地提出“因時立吾言”的主張,強調詩歌反映時代風貌,要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服務,這對協(xié)調南社成員的混亂思想,把他們統(tǒng)一到為民主革命斗爭的軌道上來,無疑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二曰:強調“氣骨”、“識見”,主張詩人應有較高的思想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周實指出:“作詩要有氣骨,有識見,然后乃可措詞無懦,否則徒詞費耳!边@里所謂“氣骨”就是詩人的名節(jié)和氣節(jié),是思想修養(yǎng)的問題;而“識見”則側重藝術修養(yǎng)方面。詩人只有具備此二者,方可作詩,才能“措詞無懦”,“一切詞華自能奔赴腕下”。魯迅說,“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出來的都是血”。我國古代文人重視道德品質修養(yǎng)。“詩人不可無品,至大節(jié)所在”(洪亮吉《北江詩話》),“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沈德潛《說詩晬語》),潘德輿在《養(yǎng)一齋詩話》中也非常強調詩人的性情、學問、修養(yǎng),重視詩人的思想品質。他很欣賞陸游訓子之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薄对娫挕贩磸晚灀P南宋詩人陸游,宋末遺民詩人鄭所南,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傅青主以及當代革命女詩人秋瑾、悲憤蹈海的烈士陳天聽;反復貶抑“喪失名節(jié)”的趙孟頫、吳梅村等人。這種褒貶觀點,也基于此。吳偉業(yè)(號梅村)是明末清初詩人,曾參加復社,明亡屈身仕清,入京當了一年國子監(jiān)祭酒。他詩文清麗、明快。晚年《金縷曲》有這樣的句子:“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恨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表示悔悟。周實評論說:“吳梅村以名士作貳臣,氣節(jié)掃地矣!……噫嘻!豈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耶!然名節(jié)事極大。古語有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梅村悔之晚矣!”而對宋末元初書畫家、詩人趙孟頫,周實則是這樣評論的:“‘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赤報皇元’,此乃趙孟頫句也。嗚呼!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孟頫以天潢之胄,為亡國之臣,處覆巢完卵之勢,……縱不能一死以殉義,亦當消聲匿影,服國喪以終馀年矣。而乃靦顏事仇,恬不知恥,甚至作此語,甘受千秋唾罵,豈非投畀豺虎,豺虎不食者哉?世有仿其詩文,摹其書畫者,吾不知其心肝何在!”此論雖略偏頗,但由此可見,周實把民族氣節(jié)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他認為要做一個好詩人,首先要做一個好人。他極端重視詩人的人品,人品的高下,決定其詩品的優(yōu)劣;沒有高尚的人品就不可能寫出上乘詩歌,也不配做個詩人。他痛恨那些喪失民族氣節(jié)的無恥文人,也諷刺挖苦那些自命清高、庸俗無聊,“沉溺于風云月露”的墮落文人,公開宣稱自己“不屑以詩人自恃”,“不愿以‘詩人’二字了此一生!彼谛梁ジ锩,熱情宣傳群眾,精心組織群眾,奮不顧身與封建統(tǒng)治者作殊死斗爭,最后壯烈犧牲,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自己的宣言。這是他高尚人品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他高于同輩詩人之原因所在。
三曰:詩歌創(chuàng)作應質樸、自然,主張詩歌要表現(xiàn)詩人的“真性情”、“真面目”,反對“守宗派、講格律、重聲調”。周實指出:“作詩不可太艱難,太艱難則苦澀;作詩尤不可太輕易,太輕易則浮滑矣?酀』,皆言詩者之所戒也!薄叭舴蚴刈谂伞⒅v格律、重聲調,日役役于揣摩盜竊之中,乃文章詩歌之奴隸,而少陵所謂小技者也。”清雍乾時代,沈德潛的“格調”說在詩壇影響極大,由道咸到光緒年間被譽為“盟主”的王闿運的擬古摹古仍是詩壇的主流。周實的詩論是對“詩壇舊頭領”的沖擊和批判。周實說:“傅青主先生論書法曰,‘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作詩之道,亦獨不然哉?”周實雖然沒有完全擺脫“舊瓶裝新酒”,但他意識到舊形式、舊格律,對表現(xiàn)新時代內容的危害,詩人創(chuàng)作不必有過多禁忌,當以“佳句”為主,不必以詞害意,就這一點而言,在當時亦是難能可貴的。周實對陶淵明詩的評論,除思想上共鳴外,對其詩質樸、自然亦倍加贊賞,正說明了他的這一詩論主張。周實認為詩人作詩時,要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要讓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不要無病呻吟。他要詩人的熾熱的健康的感情,要對醞釀在頭腦中的意象進行高度概括,以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周實在詩歌理論上也可謂“識見高卓”者。
四曰:在詩歌鑒賞和審美情趣上,主張“崇尚鳴鉦伐鼓之音”,也不排斥“芬芳悱惻”“低回宛轉”之風。周實在《詩話》的開篇指出古今詩歌可以分兩大類:“一憂時憫俗類,一陶情淑性類”,主張詩歌風格多樣化。他喜唱“大江東去”式的豪放之歌,但也不排斥“纏綿悱惻”“低回宛轉”的情歌。他認為豪放和婉約是相輔相成的。周實拜服龔自珍“宥情”、“尊情”說,并有所發(fā)揮,特撰《尊情錄》,他毫不諱言自己是個多情的人,他以“無盡”為號,所謂無盡者,情也。他對愛情,對個人生活情趣執(zhí)著追求,所以柳亞子這樣評論周實:“余觀烈士生平,蓋纏綿悱惻多情人也。一朝見危受命,慷慨慕義,奮為鬼雄,賢者不可測,亦足南社光矣!”
周實才思敏捷,著作甚豐,特別以詩歌見長。生平詩作不下千數(shù)百首,而收入《無盡庵遺集》的約六百首。通讀現(xiàn)存詩作,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體現(xiàn)了他愛國有心、救國無路、歌哭無端的憂傷悵惘的情調;后期詩作則胸臆直露、慷慨激昂,唱出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周實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東方這一塊古老土地上發(fā)生的事有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戊戌變法的夭折、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使有血性中國人都感到恥辱和憤慨。周實雖然生活、活動的范圍比較窄小,然而他清醒地看到國是日非的現(xiàn)實。在他的詩歌中時時表現(xiàn)了這個時代的脈搏。
江南塞北路茫茫,一聽敖敖一斷腸。無限哀鴻蜚不盡,月明如水滿天霜。
寂寞蓬門四壁立,凄涼蘆絮褐衣單。那知華屋雕梁客,坐擁紅爐競說寒。
(《覩江北流民有感》)
朝勸業(yè),暮勸業(yè),問爾何業(yè)爾茫然。唯知出門攫金錢,入室擁嬋娟,高車大馬相聯(lián)翩。(《勸業(yè)場嘆》)
這些詩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队G江北流民有感》表現(xiàn)了對饑寒交迫、哀告無門的饑民的深切同情,運用對比的手法,揭露了那些“華屋雕梁客”不顧災民死活的可惡嘴臉!秳駱I(yè)場》則揭露司事者假公濟私、揮霍享樂的真實面目。
1907年江浙人民開展收回滬杭甬鐵路主權的斗爭,并掀起抵制英貨的運動。這場運動聲勢浩大,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周實在《與真州吳遐伯談蘇杭甬鐵路慨賦》中寫道:
恨煞旁人笑杞憂,風風雨雨釀成秋。似聞異族窺周鼎,無復新亭作楚囚。冷眼覷人心盡死,熱忱愛國淚空流。平生愿喚鈞天夢,化作春鵑死不休。
誓與黃人共復仇,主權墮落幾時收?劇憐蹈海無奇士,誰復回天建壯猷。末世況聞文字獄,諸公爭為稻梁謀。請將國破家亡恨,說與荒山石點頭。
以上所舉,可以看出這是周實“因時”而立的“吾言”。外侮入侵,主權淪喪,災害連年,民不聊生,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如何改變這現(xiàn)實,使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他又陷入深深的矛盾痛苦之中。讓我們看看他苦痛地吟唱:
雨夜奈愁何,狂來一放歌。風云遭遇少,機械古今多。亂世文章賤,傷心歲月過。陰霾誰洗滌,把酒遲嫦娥。
挾策賈生志,窮途阮籍悲。藩籬仍溷我,梁棟更期誰?海上方烽火,生涯寄酒卮(原注:日俄時有戰(zhàn)事)。美人與芳草,此際最相思。(《雨夜志感》)
群龍酣戰(zhàn)玄黃血,忍向京華望國門。亞陸千年沈黑劫,夕陽一片易黃昏。難教烏合明公德,愿喚獅鼾振國魂。無限恩仇無限意,心潮疊疊向誰論?
(《二十二初度日自題肖影》 1906年作)
這個時期,周實找不到出路,滿腔愛國之心,卻報國無門,連傾吐心跡的同調知己也寥寥,所以只能“把酒遲嫦娥”、“生涯寄酒卮”了。
周實參加同盟會、南社以后,思想上有了一個飛躍。特別是1910年秋,高旭(號天梅,又號鈍劍)、何亞希、高燮、姚石子等結伴游金陵,造訪周實,使他找到了同道知音。如果說周實在參加南社以前是一個熱血青年,以詩歌抒發(fā)自己愛國情懷和投身革命的心跡,那么在參加南社以后,則比較自覺地以文學(主要是詩歌)為武器,反對清封建專制王朝,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鼓吹民族獨立和民主共和,緊密配合同盟會進行革命宣傳,喚起民眾。隨著革命高潮到來,涌出周實筆端的是一派奮發(fā)激越之音,使人讀了“感發(fā)而興奮”。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思想上和藝術上則日臻成熟了!皞壬硭念櫻贫,劍公劍在無蹉跎!”(《題天梅所藏孝陵瓦》)“千年荊聶骨成塵,誰是擒龍刺虎人?”(《憶鈍劍》)“?菔癄乾坤滅,無為瓦全寧玉折!”(《擬決絕詞》)
周實與戰(zhàn)友互相勉勵,莫錯過少年有作為的時期,殺上民主革命的戰(zhàn)場。表現(xiàn)了詩人何等無私無畏的英雄氣概。
讓我們再看一看1910年周實作的《<民立報>出版日少屏索祝爰賦四章》之四:
昆侖頂上大聲呼,共挽狂瀾力不孤。起陸龍蛇鱗爪健,處堂燕雀夢魂蘇。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千萬億年重九日,自由花發(fā)好提壺。
革命者“共挽狂瀾力不孤”,這是多么雄壯的革命氣派,周實要用詩歌喚醒夢中的“處堂燕雀”一起投身民主革命,去“剪除”“莽莽榛荊”,去迎接“自由花發(fā)”之日的到來!詩歌的戰(zhàn)斗作用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
瘴雨蠻煙路幾千,楝花落盡一潸然。三年碧血心難滅,九轉成丹目已穿。誓起魯陽麾赤日,忍教胡月犯黃天。匣中夜夜青鋒嘯,愿作人豪不羨仙。
(《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廣州起義的失敗,戰(zhàn)友的殉難,革命雖遭挫折,然而周實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詩人以革命浪漫主義的筆調,既寫出了對殉難戰(zhàn)友的深切哀悼,又表達自己繼承烈士遺志,重上革命戰(zhàn)場的膽略。這些詩歌簡直是決心推翻腐朽清廷的戰(zhàn)斗檄文和誓詞,是振聾發(fā)聵的號角和勝利的預言。
這首詩刊在《南社叢刊》第四集上,可以說在當時是國內公開印行的革命詩歌的最強音。南社的一些詩人用詩歌鼓吹革命,而當革命真正來臨之時,又猶豫遲疑了,象“好龍”的“葉公”,而周實則以一個無畏的革命家的姿態(tài),屹立在這場革命的風口浪尖之上。
武昌起義消息傳來,周實賦《消息》,可以說是周實給后世的絕筆了:
消息傳來信復疑,荊襄形勢系安危。蛟龍頭角終難屈,虎豹韜鈐好自為。漢幟飛揚明月夜,魯戈揮霍夕陽時。英雄已分沙場死,莫遣娥眉系我思(自注:時吾友叔清女士方居漢口)。
在辛亥革命中,周實既是言者,又是行者。詩人、革命家在他身上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在現(xiàn)存的周實詩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詠史紀游,贈答酬唱以及他個人生活情趣的篇章,但這些詩都是出自肺腑的自然表露,特別是對女友棠隱的忠貞不渝的愛戀,寫了不少纏綿悱惻的詩篇。他的紀游詩也常常是客觀景物和主觀意境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所有這些,是詩人“真性情”、“真面目”的藝術表現(xiàn),是他詩歌理論的充分體現(xiàn)。
南社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革命文學團體,其參加者不乏文學家、詩人、革命家、教育家。許多重要成員直接投入了實際斗爭,有的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周實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今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也是周實殉義80周年。江蘇省暨淮安市編印出版了《周實、阮式紀念集》,以表彰其業(yè)績,推動其著作的研究。周實在近代史和近代文學史上將獲得他應有的地位,周實可以不朽了,可以含笑九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