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乾隆南巡過淮安
2015/6/8 9:08:24 作者:郭壽齡 閱讀:5019 評論:條
《戲說乾隆》在電視觀眾中確實引起了極大反響。我聽到一些議論,看了幾篇評論,感到有話要說,寫了《漫說乾隆南巡過淮安》,說乾隆南巡的鋪張和侈靡,然意猶未盡,于是有了這篇“再談”。
乾隆為什么六下江南?絕非如電視劇所描寫的那樣,給人的印象是為了“愛情”,也不是清人筆記說的“以察核官方,周知民隱,考求地理,驗視財力,領略風景”。此議雖說出了一點緣由,卻未切中要害。其實乾隆南巡是出于政治目的考慮的。
清初江南是反清最劇烈的地區(qū)!凹味ㄈ馈薄ⅰ皳P州十日”、“江陰大屠殺”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還相當清晰,那些慘絕人寰的故事還在民間流傳。到了乾隆時期,大規(guī)模的反清斗爭被鎮(zhèn)壓下去了,但仍以秘密結社的形式進行著。乾隆是為了加強愛新覺羅氏的皇權統(tǒng)治而南下的。再一個原因,大概就是乾隆本性“風流”,紫禁城的高墻使他“憋得慌”了。當然歷史真實與藝術創(chuàng)造是兩碼事,但作為歷史題材的影視,當以歷史事實為基礎,不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歷史上的乾隆是位頗有作為的君主,但執(zhí)政時間太長,晚年也是相當昏庸,為大清走向衰落埋下了種子。電視劇把乾隆寫成痛恨“四害”(水、蝗、地震、風沙)、體察民情、與百姓與使女打成一片的風流公子,顯然是不確當?shù)摹?
淮安是乾隆下江南的必經(jīng)之地。乾隆統(tǒng)治時間,淮安經(jīng)濟有所恢復、發(fā)展,這是相對而言的,但不是什么歌舞升平。相反,黃淮一帶是災害連年。據(jù)《重修山陽縣志》記載:
乾隆五年,風災;
七年,澇災,“河淮漲溢,決高堰……人畜漂溺無算”;
十八年,又大水;
二十二年,颶風成災,“河決老壩口,水灌三城”;
四十七年,先旱后澇,“米谷踴貴,大饑”;
五十一年,疫災,“人相食,夏大疫,人死于道路相枕”;
五十五年暴雨,“一晝夜,城內行舟,秋禾漂沒”……。
這些大災之年未見“皇上”來巡視,來體恤百姓的疾苦。而在風調雨順的十六年、二十一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來了,在這些紀年下面除“皇上南巡”四字,并無實際內容,這不很說明問題嗎?
《戲說乾隆》妙就妙在一個“戲”字上?蓪憽皯颉币矐撚袀“度”,F(xiàn)在不少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無端編造故事,矯揉造作,移花接木,人物語言相當“現(xiàn)代化”,硬傷太多,這對于觀眾是一種誤導,以為“乾隆皇上”就是那樣。筆者以上所寫其意不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在全盤否定有一定欣賞價值的娛樂片,而是告訴觀眾,特別是青年朋友,對電視里說的事切不可信以為真,只能當著“戲”看看而已。
|